第1468章 朱瞻基:蛐蛐很好玩!

听吴与弼详说了一遍,朱高炽眉头紧缩,一个头两个大,“这些改革计划,只怕已经传开了,所以子傅,你现在知道改革司为何没人来点卯了罢。”

如果教育真的这么改革……

天翻地覆了。

乡绅士族相对于寒门学子的优势,进一步被缩小,而且在这种教育科举体制下,全国官员之中寒门出身的恐怕会占据大半。

当然,这是绝对完美的情况。

实际上不会这么美好,比如地方的乡试和会试,很可能被官员暗箱操作,而增开的官学已经私塾,也很可能沦为地方官员的“书院”。

到时候有可能会兴起“乡党”。

不过至少从这个改革项目来看,是要动乡绅士族这类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所以全国上下对教育改革的反对声极大。

别说朝野官员了,朱高炽听朱与弼细说了一番,也有点犹豫。

教育改革还该不该推行?

这个教育改革,前期可能会见到一些成效,但后期有可能出现乡党,也有可能让地方官员垄断官员入仕的权利。

无形之中,架空了皇权在官员除拜上的绝对权力。

但也有一个好处:如果这个改革能彻底推行,并且良性发展,那么多年以后,大明官员的产生基本上都是靠考试,而国家只要把控好乡试和会试,就能全盘掌控全国官员。

如果长久一点,很可能消除“乡绅士族”这个阶层。

皇权将一家独大。

所以利弊参半。

朱高炽不愧是兼国多年的人,很快有了思绪,这个事情吧,可以推行第一第二步的字典推广和字体简化,至于第三步的科举考试的彻底改革,以及大兴官学,要多加斟酌,倒是科举项目,增开算学、力学和化学方面的科目,倒是可以考虑。

毕竟大家有目共睹,这些东西是目前推动大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与弼当然不会考虑这些事情,他只知道,黄昏给他描绘的关于科举改革后的弘大蓝图,一个全国人人都有书读的盛世,让吴与弼笃定了此生的目标。

闻言道:“微臣知道,所以此事必须趁早进行,有陛下和太子殿下押阵,有镇西公在旁辅助,教育改革才能施行下去。”

朱高炽微微点头,反正教育改革的第一二步,肯定是要走下去的,这个时候不妨给吴与弼一点支持,道:“此事你只管去做,按照计划,先把第一二步走好走扎实,陛下那边,我会帮你多说一下,争取更多的支持,教育改革司的官吏,我会一一宣召他们到乾清殿——嗯,这样吧,我明日去一趟教育改革司,帮你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既然有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那就把位置让出来,让其他愿意做这个事情的人来,所以你无须担心,不过教育改革这个事情,是个长久大计,你要做好准备,这事恐怕得用一生去做,期间会有反复挫折,不过也不用灰心,陛下会支持你,我也会支持你,将来太孙也会支持你。”

教育改革司那边,不愿意上班点卯?

那就滚蛋。

也别想着去其他部门了,各人回老家罢,大明现在虽然人才紧缺,但绝对不接受这种要挟。

吴与弼大喜过望。

道:“殿下还有吩咐?”

朱高炽摇头,“没有了,你回去罢,可以着人告诉同僚,我明日会亲临教育改革司,对了,镇西公还没回黄府?”

吴与弼道:“没有,好像还在时代化工考察。”

朱高炽:“知道了,你退下吧。”

黄昏考察个屁,之前锦衣卫那边的报告,他在上清观住下了,几天都不带出门的那种,锦衣卫缇骑虽然不敢进去,但在外面也发现了不少状况。

咱们的镇西公和魏仙子,就没怎么出过房门。

之前薛禄和王振也证实了这一点。

吴与弼退下之后,朱高炽沉默良久,让内侍磨墨,迅速写了一封章折,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详细述说,然后放到将要送去顺天的章折中。

此事不急,正常送递就行。

现在应天送往顺天的章折,是七天一送,有紧急情况,则加急呈递。

其实朱高炽也愁。

明日去教育改革司,肯定是要贬谪几个人,但官员除拜这种大权,朱棣并没有交给他,也就是说,他没有这个权力。

到时候,大概只能狐假虎威。

但无妨,教育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慢慢来。

吴与弼退下后,朱高炽想了许久,对内侍道:“去请工部尚书宋礼、兵部尚书赵羾、户部尚书夏元吉、大明皇家银行行长金纯来乾清殿议事。”

之前加急送往顺天的章折,是广州那边的郑大监送到京畿的。

但说一事:钢铁战舰可以量产。

这很重要。

所以朱高炽将郑和的章折加上他作为太子监国的处理意见一并送往顺天,在了解了教育改革司的问题后,今天的重要事项,就是为钢铁战舰的量产做好准备。

那么户部、兵部和工部三部就要做好准备。

同时大明皇家银行也要做好资金准备——和户部那边有点交叉,不过金纯本来就权兼了户部侍郎,所以也不算完全交叉。

其实主要就是根据郑和汇报的造船厂的情况,让兵部就国家海军的规模算出需要多少艘钢铁战舰,让工部算一下需要的具体时间和钢材需求量,让户部和皇家银行准备好金银。

尽管章折今天才送往顺天,但朱高炽必须先做好准备,免得朱棣批复之后,应天这边反应慢了,朱棣又会挑他这个太子的刺。

一句话,朱高炽要的就是朱棣的批复一到应天,应天各部门就能迅速行动,而不是等到批复之后再讨论再拿出方案。

那样肯定要被陛下训斥。

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历史上的永乐盛世,还是当今这个永乐盛世,兼国的太子朱高炽功不可没。

和金纯已经几位尚书讨论了一下午,当几位中枢大臣退下后,朱高炽已经累得脸色发白,在内侍的搀扶下回到东宫后,已经不想动弹了。

而此刻在皇宫外的长春郡王府的太孙朱瞻基……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位像极了永乐大帝的大明太孙,忽然发现蛐蛐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