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

岱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标志性建筑。

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重,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古庙历史

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唐开元十三年(725)进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重修泰岳庙记碑》所载,时有“殿、寝、堂、阖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筑被毁,元时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庙内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清代修缮。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主要景点

遥参亭

又名草参亭,前临通天街,后与岱庙正阳门连通岱庙,为岱庙的前庭。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必先在此举行简单参拜之后才能进入岱庙举行正式大典。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并奉碧霞元君像于其中,遂成为完整的庭院建筑。遥参亭为纵向二进式庭院,南山门、仪门、正殿、方亭北山门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庙的轴线上,正殿左右置配殿及厢房,其中轴线与岱庙中轴线一致。院中正殿5间,建于明代,黄瓦歇山顶,施五架梁,殿内祀碧霞元君像。南山门前为遥参坊,为四柱门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铁铸狮子一对。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内一龙首吐水,一龙首吞水,题刻“龙跃天池”,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岱庙坊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大意是: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正阳门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两旁置有东、西掖门。

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之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富丽堂皇,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

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大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创塑州学七十子记》、《康熙重修青帝宫记》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大元创建藏峰寺记》、《供祀泰山蒿里祠记》、《可摘星辰方碑》、《泰山赞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

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

汉柏院

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

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

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东御座

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

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天贶殿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东岳大帝的神宫。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天贶殿内北东和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高3米多长有62米。“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天贶殿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

彩绘斗拱,画瓦盖顶,檐下8根大红明柱,规模宏大,辉煌壮丽,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殿内祀泰山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

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

铜亭,又名“金阙”,位于庙内东北隅的台基上。亭系铜铸件,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明万历年间始建于岱顶碧霞祠内,称金殿。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为我国几座著名铜亭(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殿)之一。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

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3级,1973年移此。

起源传承

东岳庙。又名东岳行宫、东岳行祠、泰山庙、天齐庙等,是道教的重要道场。东岳庙最早起源于对泰山的崇拜。后来,经过不断传播,发展成影响全国的信仰。隋唐以后,凡是有泰山信仰的地区几乎无不建有东岳庙,所以历史上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的说法(明孝宗《重修东岳庙碑》)。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泰安地区申报非物质文化的重视,泰安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更成为广泛意义上的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泰山东岳庙及东岳庙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泰山东岳庙(岱庙)创始于汉,为泰山信仰的祖庭。是随着对泰山的崇拜各地修建泰山神的行宫或行祠。有史可查的是隋唐时期,特别是唐玄宗封禅泰山告成后,首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对全国各处修建东岳庙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许多碑记都记载全国郡县普建东岳庙始于盛唐封禅。如元孟淳《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曰:“自唐封禅郡县咸有之。”

泰山祭祀极盛于赵宋,宋真宗封禅泰山,加禅帝号后,泰山神的信仰渐渐扩大,各地兴建东岳行祠。大中祥符三年(1011),宋真宗降敕称:“越以东岳地遥,晋人然(虽)备蒸尝,难得躬祈介福,今敕下从民所欲,任建祠祀”此敕颁行,促使东岳庙在北宋国境普遍兴建。宋人陆周在为海盐东岳庙所作碑记中称“章圣皇帝东封,申严帝号以彰洪德,允答元功,顺天休命,典册具存,是于今日尤为尊崇,非诸祠庙所得拟议也。”赵室帝君对泰山崇祀始终不替,促使东岳庙祀在南北进步普及,真正发展成为全国性祠庙,因此在两宋期间东岳庙是一个发展的大高峰期。

元蒙入关,继承了宋代这一庙祀传统,且由于元代疆域开阔,也使东岳庙的分布更加广阔。元至正年间《重修东岳庙碑铭》(山西蒲县)所言:“今岱宗之庙遍天下,无国无之,无县无之,虽百家之聚,十室之里,亦妥灵者”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庙祀状况。

明初改制祀典,东岳行祠被正式纳入“会典”(《明会典·祭祀》),并与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文庙、关王庙、火神庙、马王庙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祭祀系统,在各府州县普遍推行。这一体制于清朝入立中原后仍在延续。于是形成了凡设州立县,几乎均建置有东岳庙的格局。故有研究者认为:明清两朝是东岳庙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各地之庙在总数上已远逾宋元。

地域特性

学者王克煜认为,东岳庙主要有三大地域特性,一是东岳庙在地域上的传播首先起源于今山东,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之鱼台(今属山东)泰山府君祠,为最早见于官修地志的东岳庙。此后庙祀渐及北方各州县,唐代的河南、河北、河东等道——即今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较早建置东岳庙的地区。这一地域,也是泰山信仰的传统地区。早在汉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于此。

二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几乎与北方兴建东岳庙同时,南方一些都会开始建起此类行祠,如蜀地灌口的泰山府君祠,至迟晚唐王经出现,此外江南、闽中的部分东岳庙,也于唐五代时肇建。但东岳庙在南方的普遍兴盛,则托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将东岳崇祀大力在江南地区推广,更使南方一跃成为泰山信仰的重镇。

三是中国的边疆地区,宋元以后,随着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东岳庙祀也开始向边境各地传播。元代东岳庙首先构建于汉南蒙古,明立国后,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等地先后纳入其版图,包含有东岳庙的官方祭祀体系在上述地区推行。明清之际,南明郑成功部收复台湾,建东岳庙于台南,将庙祀远播至台湾。清廷入关,满汉文化日益融合,东岳庙遂大兴于东北,此后清朝平定新疆等地,政令行于边陲,促使东岳庙祀又推广到这些地域

特色名吃

豆腐宴

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现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枝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轮美奂。

药膳宴

泰山层峦叠嶂,气候适宜,水分充足,深山密林中生长着品种繁多的中草药。通过发掘利用泰山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泰安的厨师们研制推出了泰山药膳宴。药膳对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有良好的功效。主要菜点有灵芝蒸鸡、灵芝蒸鸭、何首乌炖羊肉、四叶参蒸鸡、冰糖黄精汤、银杏猪肘、杏仁豆腐等。

野菜宴

泰山野菜食用历史悠久,大概也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另外泰山山高林密,也为各类野菜生长提供了自然条件。泰山野菜宴可分为冷盆类、油炸类、蛋炒类、腌制类、汤羹类等,尤以姜汁荠菜、炸荷香、炒山鸡等最有名。

赤鳞鱼

赤鳞鱼为泰山独有珍品,清代为宫廷"贡品"。赤鳞鱼生长于海拔270米至800米的泰山山涧溪流中,一般长不足20厘米,它与云南洱海的油鱼、弓鱼、青海湖的湟鱼、富春江的鲥鱼并列为国内“五大名鱼”。赤鳞鱼形体虽小,但光彩熠熠,美丽动人赤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无腥味,营养价值高。以赤鳞鱼入菜可清氽,可干炸,最有名的是“龙凤宝珠汤”,喻赤鳞鱼为龙,鱼元或肉丸为珠。成品后色泽艳丽,口味清爽。常见名菜有:干炸赤鳞鱼、清氽赤鳞鱼、凤尾赤鳞鱼等。

泰安煎饼

煎饼是有名的山东小吃,但泰山的煎饼更有特色。泰山的煎饼与山东其它地方不同,一是主要原料采用小米或玉米,以小米原料的为上品。二是泰山煎饼加工前多了一道发酵的工序。三是泰山煎饼薄如蝉翼,几乎透明。煎饼吃起来略带酸味,香软可口。煎饼最迟在明代已成泰安人的家常便饭。以煎饼为主料的小吃有油煎饼(煎饼加葱油、豆腐或白菜等馅烙制)、糖酥煎饼(小米面加白糖烙制)等。煎饼卷大葱更是妇孺皆知的街头小巷大众美食。

壁画传说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

泰安县令接旨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附近有名的画师都找来了,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上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拿县令问罪。

县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机会立上一功,以便升迁做大官,不想这下却惹怒了皇帝,眼看升迁的事就要泡汤,他十分气恼,于是把气出在画师身上,下令五天之内,如果画不出皇上满意的画稿,将重打八十大板,打入死牢。

县令在公堂上大发雷霆以后,回到家中,夫人见他一脸的哭丧样,便知又遇上了麻烦事,问清缘委后,对县令说:“老爷真是糊涂。如果把那些画师都打入死牢,你还想不想活命?”

“此话怎讲?”县令神情紧张地问道。

“你想,如果把这些画师都打入死牢,老爷再去请谁来设计画稿呢?以妾愚见,作画是需要灵气的,你这样粗暴地对待他们,他们还有什么作画的心情?不如对他们以礼相待,给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安心画画,或许能帮老爷度过这一关。”

县令闻听此言,也觉得有理,便又下令对画师酒肉相待,精心侍候。却说那些画师只想画画,如果画不好,皇帝老子怪罪下来就要丢了性命,早就吓得七魂六魄都没了,谁还能安心下来画画。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县令的夫人传出话来说:“皇帝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见过了,照着那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

岱庙石坊

岱庙石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近观则可见石坊通身几乎都有石雕装饰。从石坊的屋脊开始檐下的斗拱、横梁、立柱到柱两边的抱鼓石,石坊下的基座,处处布满各式花纹浮雕,内容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麒麟送宝”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大量植物花卉纹样。

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