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佛道渊源,风雨变幻

要知道,现在离先秦之时已经过却了大约有着上千年之久,曾经那时对于修行界的灾难,现在的修士早已经不知道了,有也只是存在于古籍之中而已。自从千年前东汉末年的张角以一位修士之身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立太平教,建黄巾军,宣布起义,导致汉朝帝权崩塌,进而引起了黄巾之乱,而他借助万民信仰功德之力,一举成就仙阶之位、威震九州。这让其余修士看到了一条新的成仙之路,就顿时掀开了浩浩荡荡的由诸天修士来参与人间朝堂变动扶龙庭、立天子的时代新画卷。

要知道,在上古时代,自周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大周王朝之后,曾经存在于周武王左右、人间朝堂之上的诸多仙人、妖怪都一一消失,人间再无仙阶。之后,大周王朝皇权崩塌,九州逐鹿。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那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时代,诸多霸主、奸雄都一一涌现,那也是一个黑暗动乱的时代,诸多百姓流离失所、颠沛流离,那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犹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

而后,自从秦朝一统九州之后,秦始皇以大法力、大神通铸就十二金人之像将九州大地的灵气龙脉截断之后,世间的成仙之路难之又难,登仙难,难于上青天,汉朝历经了八百多年的时间,其中可谓是无人可以成仙。现在他们从张角建立的太平教之路发现,原来还有一条可以轻易成仙之路,他们岂能不使劲浑身解数,立天子、争信仰、求仙路。

这就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中有了更加深刻的表现,之后的历史就在诸般修士的手中不断地替换着朝堂天子,当时之际流派林立,诸国争锋,九州混乱,各个门派的修士都力求成仙。其中就以佛、道两家的思想为准,其余诸般皆是延伸。

最后,杨坚在修行界中的大派显真寺修士们的暗自帮助下终于一统南北朝,九州再次实现了统一,建立了隋朝。因为,当时显真寺为佛门圣地,隋文帝杨坚就以佛门弟子自居,“永言至理,弘阐大乘”,隋文帝即位之初,立即恢复了佛教的合法地位,诏令天下大兴佛教,并且身体力行,广建寺塔,广度僧尼。于是,“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竟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隋代虽以崇佛为主,但并不是一味地信佛,帝王心术需要平衡之道,因此杨坚对道教也甚为重视,实行道佛并容政策。在隋朝建国之初,隋文帝杨坚不但重用焦子顺、张宾等道士,还把他的开国年号命名为

“开皇”,这个名称即采自道教经典中所谓开劫的年号之一。杨坚又造道观、度道士,以扶持道教发展。开皇元年,修复陕西周至县的老子庙。“迁都龙首原”时,“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名曰玄坛,度道士二千人”;又下令重修楼观宫宇,度道士一百二十人,并亲幸道场以表崇奉。特置玄都观,以

“田谷十老”之一的楼观道士王延为观主,并于开皇六年亲自召见延于大兴殿,以提高其声望。开皇七年又为道士吕师立清虚观和为道士孙昂立清都观。八年征道士孟静素至京师,居至德观;又征魏郡道士仇岳至京都。杨坚晚年,更是“深信佛、道、鬼神”,开皇二十年,专门下诏禁止毁坏佛、道等神像,违者“以不道论”或

“以恶逆论”,反映了他对佛道二教的关心和护持。

与隋代不同,唐代自立朝之时,有佛道两门的多处修士相助,因此之后对佛教、道教的态度经历过几次调整。唐代初立之时,为了提高李氏家族的门第和抑制隋代以来在社会上影响力迅速膨胀的佛教,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确定了“道先释后”的政策,强行把佛教的地位排在道教之后。高宗后期,这个政策开始衰弱。武则天时,佛教势力在朝政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被以行政命令的办法排在道教之前。玄宗时代,对佛教发展有所抑制。

唐虽承隋的道佛并容政策,但隋以崇佛为主,而唐则以崇道为主。道佛二教则互相排挤,彼此都想一教独尊,而唐初社会上仍有重佛轻道的积习。李世民为使

“尊祖之风,贻诸万叶”,遂于贞观十一年,继李渊之后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宣称:“大道之行,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返朴还淳。至如佛法之兴,基于西域,爱及东汉,方被中华。……泊乎近世,崇信滋深。……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流连忘返于兹累代。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思革前弊,纳诸轨物。况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学,尊祖之风,贻诸万叶。”这个诏书显然是崇道抑佛的命令。此,诏下之后,佛教徒智实、法琳并约集法常、慧净等诣阙,上表力争,李世民令岑文本宣敕严诫,众僧饮气而还。唯智实固执不奉诏,乃遭杖责于朝堂,次年病卒。这是唐代道佛二教互争地位高低,道教在政治上得到李唐皇室支持,而取得第一次优势的地位。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又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李世民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而死于途中,再次给予佛教徒以沉重的打击。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目前的周岩来说都只是一段历史而已,听听就算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修士已经不甘寂寞了,都是各显神通,活跃于朝堂、黎民之中,争先恐后的为成仙之路做铺垫。

“宁兄弟,不知尊夫人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曾经学过一些医术,相逢即是有缘,不若让我去你家中看望一番可好”,周岩对于自己横刀夺爱,在宁采臣的手中抢走了聂小倩的行为,还是有着一丝愧疚之情的。虽然,在他看来,这是为宁采臣好的,但是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周岩就想着自己应该补偿一下宁采臣,本来是想着救济宁采臣一些钱财,但是联想到以宁采臣那读书人的个性,子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估计宁采臣是不会要的,就想到了他说过他有一个久病的妻子,想来以自己化神境的修为也许可以帮上一帮。

听到周岩的话,宁采臣心中自是有着一番高兴地心情,对于周岩万分感谢。

“那真是麻烦周兄了,你的救命之恩我还没有报答,就又要再欠周兄你一个人情。一直麻烦周兄你,我这里真是过意不去”,宁采臣连忙说道。

“没有事,我这也是积善行德而已,你先别急着谢我,我还没有看到你妻子的情况,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她”,周岩说道。

“即使是这样,我也要先谢谢周兄了,不论你治好治不好,你的心意已到,我也是心领了,一切都是我那苦命妻子的命数而已”,宁采臣抱拳感谢道。

“白云大师,不如你也随我一起去宁兄弟家中走一趟吧,此去也没有多少路程,你是佛门大师,或许你也可以帮助看一看”,周岩转头向着白云老和尚问道。

“善哉善哉,此为善事一件,贫僧怎会推辞。我佛门有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能量’,看来周道友有着如此善心,身居佛根,真是与我佛有缘,不知周道友是否有意来我金山寺修行,我自会向住持推荐周道友的,到时候,你我二人一同修行论道,岂不是一件幸事”,白云老和尚开口说道。

听到白云老和尚的话,周岩心中不禁产生一阵恶寒,就感觉头顶有着一阵冷风吹来,头皮一阵发麻。我去,我还不想出家当和尚呀!当和尚就太对不起自己活得第二世了。

周岩赶忙委婉的拒绝道:“这个,大师,你我二人谈经论道我还是很认同的,至于出家,就算了吧!我周家就只有我一个男丁,还指望我来延续周家的血脉呢,所以,不好意思呀大师,我只能说抱歉了。”

“唉!世人为什么往往会迷恋于红尘俗世呀,就连周道友你也没有超脱世外,红尘如炼狱,我等应该在红尘百劫中生菩提,将俗世化作一方净土……”,白云老和尚听到周岩的拒绝,心中闪过一丝失望之情,不住的对着周岩阐述着佛家之理。

面对着白云老和尚那喋喋不休的佛理,周岩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看了看白云老和尚,索性就不说话了,跟着宁采臣向他家的方向走去。

可惜,天公不作美,路途再起波折,就在天色渐晚的时候,天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小雨越下越大,逐渐化作了倾盆大雨。

天空之中,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如丝的雨水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大,雨帘是那样密,宛如给大地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师傅,这么大的雨,我们别走了吧,赶紧找个地方避避雨吧”,十方小和尚看着天上下的这么大的雨,哭丧着脸说道。

“你呀,身为一个出家人,要有耐心,不就是下点雨吗,这点考验你都受不了,以后还怎么体会我佛真意。我佛慈悲,看看前面走着的两位施主都没有吭声,你又急些什么?”白云老和尚双手手持佛礼,念叨一声佛号,虽是端走在茫茫渺渺的大雨之中,周身却是一丝雨水都没有近身,连身上穿着的禅衣都没有浸湿,宛如一尊真佛行走于世间一般,脸上没有着一丝波动,十分淡定的回答着十方小和尚的话。

“不是呀,师傅,你看你们一个个的都有着准备,就我什么也没有,我咋就这么命苦呀!平常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也就算了,这时候,就连老天爷也欺负我,我到底是得罪谁了?”,十方小和尚无语地看了看白云老和尚,又看了看手上都就举着崭新的油纸伞的周岩和宁采臣两人,只见他们神情惬意的走在雨中,相互之间还在不住地交谈着什么。

“这个,小师傅,要是你真的受不了这雨,我这把伞就借个小师傅先用吧,这点雨,我还是受得了的,我平常去收账的时候,有些时候就会遇到这么大的雨,我已经习惯了。不过这把伞也不是我的,而是周兄借给我的,希望小师傅能爱惜一下”,宁采臣望着十方小和尚看着自己那渴望的目光,自己的神情有些不自然了,让别人淋着雨,而自己却打着伞,这种事情自己也很难做到的。毕竟,自己是个读书人,帮助别人是他认为自己该做的事。

“宁兄弟,你不用在意他的,他也就是口头上说说,发发牢骚而已。就这点雨还是淋不坏他的,他的身体可是比你想象中的要好太多了”,周岩瞧了一眼十方小和尚之后,并没有理会他,要知道,虽然十方小和尚看起来胆小怕事,但是他好歹大小也是一位修炼者,就以周岩的眼光看来他也是后天境圆满修为的武者,虽然还没有到先天之境,但是淋淋雨对于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而宁采臣就不一样了,他就是凡夫俗子一个,除了身体素质由于经常跑路收账以外而比一般的书生好一点,也就没什么突出的了。我的老天爷呀,你自己还顾不过来呢,你还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