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朱常洛的新政

辛明一笑,眼光在众女身上掠过,派一个姨娘管理厨房是不妥的,小环、冬梅也未必愿意做这些琐事。大丫头当中有碧桃、小荷、小红、丁香四人。管理后厨是个肥差,四女都有点跃跃欲试。

“小红吧!”辛明说道。

小红登时大喜,拜谢老爷和秋菊,其余三人脸上则露出忿忿不平的表情,丁香小声道:“不要脸,靠捧老爷臭脚讨欢心,有什么了不起。”

这时,忽然有仆人来报,“说英国公府上送礼来了”。秋菊连忙派人迎出去,安排赏钱酒饭,看送来的贺帖,是庆贺辛明乔迁新居的,礼单很长,吃喝用品,古董字画全都有,最特别的是一棵正在绽放的梅花也送来观赏。

辛明让人把梅花抬入大殿,众人围上来一起赞叹,这棵梅树有一人高,枝条袅娜,绿叶肥厚,千百朵白色、粉色的小花正在绽放,香气浮动,十分让人喜爱。

辛明让摆酒赏梅,自己则看着梅花怔怔不语,他想李落梅了,这几日她住在城外军营,此次归来,还没亲近一番呢。

这时候,陆续上来送礼的人,都是京师中有身份地位的公卿大臣,东林党人也送来字画或书法,叶向高、方从哲也不例外。辛明一笑,一年前自己还要给方从哲送礼,去他家赴宴呢!这回轮到他们巴结自己了。

第二天,辛明上朝,朱常洛已经正式登基,接受臣子的三拜九叩了。他父亲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遇到大事才召见几名重臣商议,平常小事,只让臣子自己廷议商量。这次新皇帝忽然正式上朝,这让多年没见过皇帝的众臣很不适应,站队叩拜的时候有些混乱,人声嘈杂,还有人不知所措,连基本的礼仪都忘记了。朱常洛见状,不禁皱起眉头。

朱常洛早就和辛明、叶向高两人商议了一些有利国民的新政,这次上朝便直接颁布了,主要是修正先帝时期的一些弊政。

首先,开放内帑,二百万两银子,犒劳九边的士兵,也为了补齐以前拖欠的军饷。

众臣都觉得耳目一新,以前神宗爱财,为了内帑的事情,君臣角力,不知争执了多少次,上书了多少奏折,也没发放出来多少银子。而朱常洛一登基,就主动开放内帑,数目还不少。

其次,也是新政最大快人心之处,矿税全部停止,充当税监的一些宫廷内侍全部撤回。

当时,大明朝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十分富庶,对这些地方的大商人收税是很有必要的。但大明朝政治腐败,政令往往不能有效执行,收税很难。神宗为了敛财,派出一些内监去监督收税,这些内监到了地方往往胡作非为,对百姓的骚扰祸害远远大于他们收税的价值,其实上他们面对真正的地方豪强的时候,也收不上多少税钱,反而把税监的名字弄得臭名远扬。

再其次是尽快考选,提拔一些新官吏到各级部门。神宗怠政,朝廷下面各级部门缺官严重,严重影响政令实行。朱常洛特意提拔了当初直谏神宗矿税问题的臣子,有邹元标、王德完、孟养浩等一共四十八人。

最后是补充内阁,内阁是最缺人的地方,最近十年几乎没有大学士充当阁员,只有方从哲一人当首辅。这次提拔了叶向高,刘一景、韩璜、何宗彦,朱国祚等五人入阁,成为新的东阁大学士。

首辅方从哲叩谢新皇,口中称赞,心中却很不自在,多了这么多阁臣,自己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言九鼎,为所欲为了。而且新提拔出来的这些阁臣,几乎都是东林党人,别的党派却不见被提拔。

退朝之后,朱常洛又召见方从哲、叶向高和辛明三人。在侧殿当中,三人侍立,朱常洛先对首辅表示对刚才上朝的不满,皱眉道:“方首辅,朕今早朝见各官随从多执洒金大扇,及驾回,闻散班官于会极门高声喝道,朝仪严肃,岂容亵慢,传示大小九卿科道等官,以后凡遇临朝,俱要十分谨慎。如仍前肆行违禁者,纠仪官指名参来重处。”

方从哲连忙躬身答应。

朱常洛又叹息道:“这几日,朕参阅近期奏折,深感国事糜烂,民生凋敝,国家虽大却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国事如此,让朕夙夜忧惧,坐卧不宁。”

方从哲躬身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等惶恐。”

朱常洛点点头,道:“这是本朝的积弊,也怨不得你们,朕想来想去,觉得想要改变局面,还得依靠人才,特殊时期,要破格选拔人才。你们指示吏部,告诉他们‘用人勿拘资格,凡有才能卓异者,即破格擢用,以示激励。’另外你们这些阁臣也要向朕多推荐一些治国之才。”

方从哲和叶向高二人躬身应和。朱常洛让二人退下,殿中只剩下辛明。朱常洛笑道:“朕今日上朝已经不像前几日那么紧张了,尤其今天早朝,众臣队列混乱,朕微露怒意,这群大臣赶快叩头请罪。看着黑压压下跪的一片人,朕觉得忽然有了威严,有了自信,汉高祖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朕也有了同感。”

辛明一笑,拜道:“皇帝圣明,天纵英明,是天赐的龙威。”

心中却想,“什么威严,英明都是假的,真正给一个男人自信的只有权力。任何一个人只要天天都有千百人俯伏叩拜,也会变得自大起来。”

朱常洛又叹道:“只是朕没想到现在大明朝已经变成这个样子,父皇留下一个烂摊子。不过,朕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了,让我这些年受到的煎熬痛苦别发生在其他人的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上果然英明。”辛明赞了一句,这句话是真心所赞。

朱常洛又道:“朕这几日读奏折,发现了好多地方上百姓的疾苦。有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也有地方官吏和豪强同流合污,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这其中尤以地方藩王和卫所最为黑暗,一个欺压百姓,一个欺压士兵,堪称敲骨吸髓,奏折上百姓的惨状,让朕不忍卒读。”说到这里,朱常洛眼中竟有泪光。

“朕仔细看了你的奏折,觉得十分有道理,大明朝必须要改革,而且要从藩王和卫所,这两颗毒瘤开始。”朱常洛脸上现出义愤填膺状。

原来前几日他向辛明问策,辛明就把曾对张居正说过的那些明朝弊端给奏了上去,这些都是后世明粉网友总结明朝改革策略,是后世人的纸上谈兵,惋惜之作,现在有机会被辛明呈给皇帝,朱常洛反复研读,深以为然,明朝必须来一次深层次的改革,才能解除眼前的危机。

历史上的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不过在这一个月中的作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皇帝,比上几代的皇帝都强的多。如果他能多活些时日,也许真能改变大明朝的现状,也说不定。看他现在的状态,决心是很大的。

“爱卿可愿意帮助朕,做第二个张居正啊?”朱常洛微笑道。

辛明拱手道:“微臣虽然有些想法,但只是纸上谈兵,具体如何实行心中却没一点办法,还请陛下另请贤能。而且臣更愿意把一身本领教授给陛下的两个儿子。”

辛明其实很想对大明朝进行一次从上到下的改革的,但他深知改革的阻力太大,十分艰难。朱常洛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能否顶住压力,奋勇前行,还要以观后效,毕竟,这世上三分钟热血的人太多了。

朱常洛微笑道:“爱卿执意想要替我管教这两个儿子也好,朕不强人所难。现在你以总督的身份兼任太子府的日讲官,在大明朝也算头一个了。”

“只是,朕的两个儿子不太听话,唉,这些年朕自己都朝夕不保的,对他们也疏于管教,也没请过什么老师。大儿子朱由校今年十六岁了,很少读书,连字也不大认识,只是一味的喜欢刀锯斧凿油漆之类的木工活,前几天给他请了一个理学大师,只讲了一会儿就被他气走了,实在顽劣。二儿子叫朱由检,今年十岁,虽然不像他哥哥那般顽劣,但孤僻少言,一天也不说话,不见人,只喜欢在暗室里独坐。”

朱常洛忽然眼中泪光闪闪,“唉,都怪朕,这些年忽视了他们,让他们跟朕一样过着压抑的生活,才变成这样的,所以朕也不好训斥他们,这两个孩子一个顽劣,一个孤僻,只请先生认真指点他们,能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朕就满足了。”

辛明拜了一拜,心想,即将成为自己弟子的天启皇帝,果然同史书上记载的一样,喜欢木工活,性格顽劣,也不怎么读书认字。后来登基之后,依然如此,整天沉浸在木工活中,把大权交给魏忠贤,任他胡作非为,天启八年间,魏忠贤专权,是整个明朝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彻底把大明朝推入深渊。后来任凭崇祯皇帝如何勤政,也不能挽回。而且崇祯也不是什么有才干的皇帝,他要是有太祖一半的本事,大明朝也不能亡在他的手里。

朱常洛让魏忠贤带着辛明去太子府。魏忠贤现在是秉笔太监,整个宫中太监中的地位仅次于王安,况且王安在家养伤,他实际上就是宫中的最大太监。但他对辛明毕恭毕敬,甚至有点卑躬屈膝的样子。辛明看看眼前忠厚老实的面孔,实在不能和历史上凶狠残忍的九千岁联系起来。

问起朱由校的生母,是一个姓王的选侍,已经病逝了好几年了,朱由检更惨,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两个没娘的孩子,父亲又疏于管教,性格顽劣也就正常了。

跟着魏忠贤到了太子府,进入朱由校住的院子,只见院子里乱七八糟,到处都扔着木板木料,还有各种工具,还有许多被制造了一半的器物,简单的有桌椅板凳,各式各样的床和家具。复杂的有缩小版的马车亭阁宫殿,虽然是半成品,但能看出来十分精致。不过很奇怪的是,基本没看到完成的作品。

魏忠贤陪笑道:“大人不知道太子的脾气,他喜欢制作各种机巧物品,一旦成功,会欢喜的手舞足蹈,反复欣赏,可是等新鲜劲过了,又会令人毁掉,重新制造别的样式。或者让内监送到城中店铺贩卖,设定高价,如果被识货之人买走,他也会十分高兴,但如果在期限内没卖出去,他会把物品收回来毁掉,并且大发脾气,所以大人很难看到完成的作品。”

辛明点点头,盯着一个已经快要制造好了的宫殿模型看,这模型模仿的是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小巧玲珑,巧夺天工,雕刻的极为细致,是用手工一点点的雕刻出来了。

魏忠贤介绍道:“这个宫殿,太子已经雕刻了快半年了,每一刀雕刻都是他亲手所为,绝对不让别人动手替代。”

辛明微微点头,这也算是一种恒心毅力。再看别的物品,其中有一张制作了一半的大床吸引了辛明的目光,这大床虽大,但似乎可以分解成小块。

魏忠贤笑道:“这是太子制作的折叠床,太子说咱们平时用的大床太大,且笨重,有的连屋子都抬不出去,他制造的这张床,可以折叠使用,搬运移动十分方便,见过的人没有不说巧妙的。

辛明再点头,制造这张床可花费了不少心思,不是聪明人是制造不出的。只这两点就能看出朱由校是个聪明而又毅力的人,只不过没用对地方,也是因为没人引导教育的缘故。

只听一间屋子中传来斧锯声音,不用问也知道是谁在干活。

辛明和魏忠贤走进屋子,屋子很大,但是地面上杂物很多,工具、木板,凌乱不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正聚精会神在在一张案子上干活,旁边有几个老木匠辅助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