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往事(一)
任何,完美的故事都有一个看起来动人的开头。
如果没有,那就来两个!
何况王振明现在还是一个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结合体,虽然不能勉强的被称之为拥有了金手指,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拥有了半个金手指。
“王承恩!”
崇祯喊了一声,王承恩像兔子一样的蹦蹦跳跳的就过来了,道:“陛下,奴婢时刻在您身旁伺候候着呢!”
崇祯突然问道:“外面天气如何?”
不知何意的王承恩一时愣住在那里,还好反应快,回道:“外面的天气和陛下的心情一样!”
崇祯想要责罚油嘴滑舌的王承恩,想了想,觉得平日里这奴婢也算是忠心,偶尔的一次调皮也就算了。
“朕,要出宫!”
王承恩脸上的表情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皇上要出宫这是大事,必须要和阁老已经六部尚书等大臣们商议,方可出京。就算有什么非去不可的事情,还是可以找人代替的。
就算不能找人代替,也要找一个妥帖的小陪伴,比如读书要找伴读,吃饭要找伴,就连后宫与嫔妃那点事都恨不得找人陪伴了。
皇帝身边,寸步不离需要人跟着,皇帝身边,寸步不离,需要人伺候,皇帝是天下的皇帝,不是皇帝自己的皇帝。
就算文官能答应,宦官们也不会答应。
崇祯看了看王承恩道:“朕,圣意已决,谁也不许跟着朕!”
王承恩惊恐万分道:“陛下,不顾奴婢的死活不要紧,司礼监和东厂的人不会放过奴婢也不要紧,可是玩一陛下有个好歹…”
说完这话,王承恩给了自己一个嘴巴子,道:“奴婢胡言了,不过,陛下,真的不可贸然出京啊!”
崇祯看着急得像蚂蚁在地上爬的王承恩道:“好了,小恩子,你也休要和朕扯皮!朕乃金口玉言,岂有改之理!”
王承恩急中生智,道:“若陛下非要出京,那便请陛下带上十个贴身的侍卫,安全好歹有个保障!”
崇祯摆手道:“不可,不可!若是如此,太过张扬!”
在崇祯考虑要出去溜达溜达的时候,一个神秘的客人出现了。
这个人有人说他是叛徒,有人说他是国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总之嘴长在别人身上,想怎么说都是别人的事情,可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民族英雄。
建俘叫他刘爱塔,朝鲜人称他为刘爱塔,总的来说,这个人姓刘是没跑的。
大明称他为刘兴祚,刘兴祚老家也是辽东那旮瘩的。
一个被敌人俘获过的人,通常就已经失去了信任,何况还是长发近二十年之久,在刘兴祚再次出现的时候局势已经发生了更本的改变。
刘兴祚被捉到建州女真地区后,因为在建州才干出众,且“伶俐善解人意”,深得努尔哈赤器重与赏识,被分到大贝勒代善的正红旗。
后金进攻明朝挺进辽沈之战,刘兴祚以击敌、追逃等功授备御,并迅速高升,直至副将,受命管辖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南四卫之地。成为后金国中声名显赫的汉官。
然而后金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奴役,汉人的惨遭蹂躏,深深震动了刘兴祚未泯的良知,激起强烈的民族大义感,而开始采取对抗行动。
虽然刘兴祚归心似箭,可如今物是人非,他已不在是昔日的那个刘兴祚,而皇帝也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天启皇帝,十八年过去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
这个时候袁可立也给力,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这给刘兴祚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袁可立诱降刘爱塔,而刘爱塔又以“狸猫换太子”的“假死”手法骗过后金。
这一滑稽而沉痛的“反间计”使金人老羞成怒倍感屈辱,一直是金人一块无法愈合的历史硬伤。
而到了后世评价:刘爱塔一心报效国家并最终战死疆场,有大宋李显忠之风,是明清战争史上明朝诱降满清级别最高的将领,为辽东间谍战之著名战例。
刘兴祚人生道路之选择与归宿,被史家誉为“兴祚逋亡之余,百计脱归,有宋李显忠之风”。
表现了一种“不惜破家以殉国的伟大献身精神”。“就气节风骨而论”,他“与那些名垂青史、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相比却毫无愧色”。
其“爱国精神足以光照千秋,与山河同寿”!
对于刘兴祚想要归明,崇祯心里早就有底了,这个民族的大英雄,若是能够回归大明,这当然是极好的。
王承恩去皮岛的时候,也与毛文龙说过这件事,既然是皇帝的意思,毛文龙自然已经放在了心上。
刘兴祚诈死,金蝉脱壳,离开了后金便一路狂奔。
此时的毛文龙早已经掐准了饭点,等候在刘兴祚归途的必经之路上。
毛文龙远远的便看见几个黑影朝自己这边而来,心里暗想:跑不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是刘兴祚没假!
只见那黑影到了毛文龙跟前,拱手便道:“罪将刘兴祚,以及兄弟七人,部属三百二十七人都愿归附将军,请将军收留!”
毛文龙眼珠子睁的滴溜圆,道:“莫非…莫非…莫非你就是那个刘爱塔!”
刘兴祚脸颊一红道:“毛将军名震辽东,兴柞今日一见,果觉得毛将军颇有威严!只是求毛将军莫要再羞辱兴柞!爱塔只是建俘对罪将的称呼,罪将有意回归大明!”
毛文龙道:“前几日有一个叫王承恩的公公带来当今圣上的口谕,若将军真有归心,那便回来吧!圣上有言,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圣上等你回来!”
说到这里,毛文龙哭的稀里哗啦的,刘兴祚见壮,道:“毛将军,这是为何啊?为何如此伤心!”
毛将军脱口而出两句大白话,道:“我一想起皇上他对我的好,就有些控制不住,皇上对我们这些驻守在皮岛上将士们太好了,还给我们带来了好些礼物,不但如此,皇上还说要替末将照顾好妻儿,不会亏待他们,皇上他没有忘记我们,皇上他真的没有忘记我们!皇上他…”
毛文龙的这一哭,既是内心的真实情感体现,同时也是让刘兴祚心里安心,可谓是一举两得,省去了解释。
刘兴祚看在眼睛,回归的心更加坚定了。
说起刘兴祚,不得不提一下后金。不得不提努尔哈赤,不得不提李成梁。
元在干掉金以后,在金朝原来的国土内建立了由军人和百姓组成的万户府。到了明初的时候,又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建州部落,也就是现在满人崛起的地方。
另外两个分别是海西部落和野人部落。
而建州是这三个里面实力最强的,所处地势也是一个战略要地。
到了永乐元年,野人部落的头领进朝纳贡,没多久,建州部落、海西部落也都相继归附大明,大明为了方便管理,于是便在建州设置了一百八十个卫所,两个都司,还新建了一个叫奴儿干的地方政府。
大明于是便对这些部落的头领都进行了封官,分别从都督到镇抚,只要他们听话,想要赏赐都没什么问题。
野人部落太过偏远,都是些不毛之地,开贡互市的日期更是没有定数。
建州部落和海西部落则每年的十月是开贡互市的日期,地点在开原城。
这个时候,建州卫的指挥官和儿子,都由于给大明立了功因此被赐予了姓名。
而释家奴的弟弟猛哥不花后来也向大明称臣,于是便得到了统领毛怜卫的权利,官至都督同知,他们父子兄弟由此家世显赫,建州兴起。
嘉靖二十一年,建州的李撒赤哈侵扰边塞,巡抚孙绘率军抗击,敌酋死伤惨重。
不久,因为巡抚于敖减少了对北虏的援助,女真人开始纷纷表示强烈的不满,于敖通过用计欺骗女真人并将其杀掉。
自此女真人被激怒,几次对边境发动了大规模的袭扰,东北地区几乎瘫痪。
说到女真,不得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这厮长大后开始喜欢读书习字,这在女真人中不多见,喜欢看三国、水浒。喜欢汉人的一切东西,并且研习兵法。
努尔哈赤在十六岁时回到了建州,他时刻牢记祖父和父亲的血海深仇,每天和弟弟一起招募兵勇、训练士卒,在险要的地区修筑防御工事,雄踞一方。
为了得到大明的嘉奖,努尔哈赤不时向抚顺的各个边堡送还被女真人掳掠的汉人,主动向朝廷表示出善意。
克五十率人抢掠柴河堡,努尔哈赤在这次行动中斩获了克五十,因此受到了大明朝廷的嘉奖,并被授予都督指挥,到了此刻他的权力已经可以节制东北的女真部落。
后来努尔哈赤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势力越来越大,军队的数量达到了万计。不久因为保卫边塞有功,被朝廷加封龙虎将军头衔。
后来,反复无常的努尔哈赤用威胁的方式强迫边塞政府用军用物资换取他们的贡物,并且言辞上十分强硬。
边塞的官员于是慌慌张张地向指挥官报告以做好应对努尔哈赤进攻的准备。
边地的丢失让李成梁被罢职。没有了李成梁的驻守,此后女真人就不再与朝廷进行通贡。
不再通贡也就不通,何况区区女真。
大明认为明之疆域之外都是物产稀少的不毛之地。
而偏偏建州这个地方特产珍珠、人参及貂皮。
努尔哈赤的地盘最南面的城镇叫赤松子,临近鸭绿江,盛产水产。
朝廷只认为东北的幅员三千里,不知道再往东北还有数千里的幅员,故此努尔哈赤明白就算兵败也可以往东北方向逃窜,所以无所畏惧!
大明从洪武年开始禁止向关外大规模移民,关外之后军户,没有民户。
只有犯人和一些官方批准的屯驻军能出山海关。
有明一朝,山海关外人口都不多,分散在辽西辽东。
当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率部进犯辽东重镇辽阳、沈阳。
然,在兵强马壮的李成梁军队面前没有过上几招就败下阵来。
此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破王杲老巢古勒寨,取得了斩首一千余级的战果。
不过,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李成梁此战最大的收获却是抓获了两个俘虏。
他们是兄弟俩,名字分别叫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
李成梁没有杀掉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而是将他们收留下来,作为自己的奴仆。
十年后,整整十年!
兄弟俩被放走…
那时候,给李成梁干过奴仆的人可了不起,努尔哈赤回到建州后,在白山黑水之间迅速崛起,吆五喝六,如鱼得水。
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李成梁为其撑腰,努尔哈赤发展很快!没有李成梁,努尔哈赤早就在残酷的女真部落战争中被撕得粉粹。
其实早在努尔哈赤给自己当奴仆时,李成梁就让他与长子李如松一起读书、学习,还给他们请来有“东南第一军师”之称的徐渭担任老师。
努尔哈赤回到女真后,李成梁“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给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提供方便和支持。
在李成梁的支持下,努尔哈赤干掉了杀死他祖父和父亲的仇敌尼堪外兰,还把尼堪外兰一家灭了族。
万历十六年,努尔哈赤终于征服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统一了建州五部。
李成梁在辽东镇守达三十余年,屡次取得大捷。在李成梁面前,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就算是天真也被他压得死死的!只要稍有冒头,就被往死里打,正因为此,明朝辽东边境才能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
万历四十三年,九十岁高龄的李成梁去世。
三年后,努尔哈赤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
对于努尔哈赤三年所谓的隐忍,让崇祯倒是多了几分敬佩,这不是一般之人所能做到的。
三年隐忍,实在难得!也算是给足了李成梁的面子。
一年后,后金建立,后来就出现了大明的后防不断受到威胁的状况陆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