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事儿多
自从谨彦答应要帮周泊桐相看之后,对女官的事儿就开始上了心。
只不过,因为她守着孝,所以,别说参与女官的事了,哪怕是去圣上的御书房,也是不许的。
每天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藏书阁和自己的女官寝室。
由于活动范围小了,所以,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还有看医书上。
谁叫那天周泊桐和自己说,有可能杨氏怀的又是双胞胎呢。
谨彦那时候猛的听到,简直是当场愣在哪儿了。
要知道,杨氏之前一胎已经是双胞胎了,据沈三所说,差点要了杨氏的命。
那时候,杨氏还年轻呢,而且在怀孕初期,也没经历什么红白事儿,底子又好。
而现在呢?
谨彦一听到周泊桐的消息自然是焦急了起来。
可她出不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唯一庆幸的是,宫里最多的就是医书和太医了。
所以,她每天都去太医院报道,瞅着谁顺眼,谁有空,就捧着医书求人指导一番。
搞得现在,太医院的太医下班都特别早。
谁乐意每天被沈谨彦抓着问问题啊!!
那又不是他们的工作!!
又不是每个人都好为人师的,最要紧的是,帮沈谨彦解答问题,一没报酬,二没好处的,凭毛啊?
懂不懂宫里的规矩啊?
选择早走的太医多了,太医院医正便一状告到了妙书哪儿。
还在妙书哪儿摞下了狠话,倘若不管管沈谨彦,那就休怪他和圣上说道说道了。
“在担心你娘?”
那医正来的时候,谨彦正在妙书身边侍候,自然是听到了那医正的批判。
谨彦也知道给妙书惹麻烦了,可她也没办法。
她在现代的时候,也不是学医的,那医书上所有的字吧,她全部认识。
可问题是,在述说一个啥病症的,自己是真的不知道。
倘若是现代,那还好些,反正有啥问题,B超,或者化验啥的,全部能检查清楚。
有了那些仪器的帮助,医生也能准确诊断问题,处理问题。
实在不行,等七八个月的时候直接剖腹好了。
可在古代,又是高龄,又是双胞胎的,你能怎么办?
所以,她也只能厚颜请教别人了。
其实她每次上门,也都有向别人进贡点心啊水果一类的,也不是那种白向人请教的。
虽说礼是薄了些,可古人不是讲究,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吗?
自己没嫌弃人家讲得自己云里来雾里去的,那些太医居然还好意思来嫌弃自己?
谨彦想到这儿,一脸地委屈,“妙书姐姐,我想我娘了,之前收到风,说我娘怀的有可能又是双胞胎……”
谨彦一边抽泣着,一边可怜巴巴的诉苦道。
妙书一听,心下大惊。
这年头,没啥多子丸,或者妇科圣手啥的帮人助孕,所以,十年下来,京城贵族圈,也很少会有双生子。
就拿妙书来说,她知道得也算多了,可从沈家的杨氏开始,整个京城这十四年来,也就四个孕妇产下过双生子。
其中有一个是生子时间过长,产妇和双胞胎全部没了。
有一个是产妇过世,双生子也就活了一个下来。
活下来的那一个,身体还极为虚弱,倘若不是祖父是尚书,估计也早就养不活了。
也就杨氏和另一个许氏的平安产下了双生子。
那个许氏的福气倒是比杨氏好,人家生了一男一女,后面又追生了两个儿子。
所以,听谨彦这么一提,妙书倒确实也有些替谨彦担心了起来。
谨彦这孩子孝顺,友爱兄长,她是知道的。
所以,谨彦的的焦急,她懂,当年她也是这么过来的。
她自幼养在祖母身边,进了宫当了差之后,就传来了祖母病逝的消息。
她能怎么办,那时候宫里正是多事之秋,压根走不了人。
所以,她连祖母最后一程也没送。
这也成了她心里最大的遗憾。
妙书想了想,然后给谨彦指了个方向,“太医院的郑医令专攻产科,你得闲了,找他帮忙你家哪儿给你娘瞧瞧。”
谨彦一听,立即点了点头,“郑医令哪儿我一早排了队,他每天都挺忙的,其实我就是想去找他,可没有一次找得上他的。”
郑医令在太医院以产科,调养女子身体出名,所以,预约那叫不断。
不是一般二般的人,压根约不上他老人家。
谨彦一不是宫妃,二不是妙书这样的身份,再加上,谨彦家里都守着孝,那郑医令哪里肯答应前去的。
谨彦家里去过,他可是得有几天不能去给宫妃看诊的,那不是耽误他“积极向上”嘛!!
只不过,他也拿不准庆丰帝对谨彦的心思,所以和就谨彦说了,等他们除了服,他再上门。
谨彦那时候一听那叫一个郁闷,她除服倒是早,只需要给外祖父守满五个月就成。
可是,杨氏就不一样了。
给外祖父守满一年,孩子都出生了好不好,到时候,家里需要的是儿科医生,哪里还要产科啊!!
所以,她也只能趁自己有空,去太医院,逮着谁问谁了。
她是想让那些太医帮忙解释自己书上不懂的。
本来嘛,医理这种东西,理论上是差不多的吧?
妙书和太医也是常年打交道,也知道那些太医的秉性。
因此,便提笔开始写了起来,“这几家药堂的大夫,医术都是不错的,你请人上门给你娘瞧瞧。
倘若有什么需要的药材,外面的铺子没有的,你大可向郑医令去要。
想来,他也不会小气的。”
妙书意有所指的提示谨彦。
谨彦一听,立即笑着点了点头。
谨彦把妙书写的药铺和大夫,再加上这些日子自己做的一些资料搜集,还有以前在现代的时候从朋友哪儿得知的一些孕妇需注意的要点,通通让小太监帮忙转交给了周泊桐。
周泊桐一收到小太监的转交,脸都绿了。
妙书写给谨彦的固然只有一张薄薄的纸,但是谨彦写给杨氏的备忘录,则有厚厚的一大叠。
周泊桐觉得,就那一叠的东西,拿去出书都可以了。
首先是杨氏需要注意的餐单。
在周泊桐看来,餐单嘛,你一天吃四到五餐,你写个七八天也差不多了。
可沈谨彦倒好,连续写了两个月的。
你当每个人都像你一样,要吃这么多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