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纺纱织布

海军连成军后,潘学忠也告别几位兄弟往回赶。

现在他的玻璃制品和镜子的生意已经扩大到浙江全境,就连松江、苏扬一带也有很多客商找上门来。现在他每跑一趟,就能为家族赚回白银几十万两,家里的兄长叔叔都想参与进来了。

很简单,谁主持这项生意,以后家主的位置肯定就是他的。潘学忠虽然不是大房嫡子,奈何他实在是太有本事,一时之间他的光彩将所有人都盖过了。

当然,王瑞也在潘学忠的帮助下,开始每个月赚回白银几十万两。不过这些钱,都被王瑞毫不吝惜地投入到了军队建设中。

天启七年三月上旬,王瑞就特意将李天昊派了出去,在登州设立了浮山军在外面的第一个办事处。

王瑞让他在石家的支持下,开始为浮山前大量招收辽东逃民。到七月份时,先后来到浮山前的难民和流浪儿童、少年,竟然多达四万余人。

这些在登州官员们眼中的沉重负担和不安定因素,到了浮山前却成了王瑞求之不得的人力资源。他在年初就陆续新建起了十多个纺纱厂和织布厂,直接将几万名辽民一股脑儿吞了进去。

这些廉价的劳动力,直接被充实进王瑞的工业大生产流程之中,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王大人的军事扩张和实力膨胀添砖加瓦。

年初潘学忠的销售成功后,资金回拢之后,王瑞就决定开启自己的工业扩张计划。

在他的记忆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纺纱纺织工业开始的。所以,他首先便在明末山寨了“珍妮纺纱机”。

王瑞上初高中时,曾经有同学是重庆棉纺厂的子弟。这人是一个喜欢机械爱折腾的厂二代,他为了显示自己的牛逼,好几个暑假都把王瑞叫去,和他一起仿制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

这同学的爷爷和父亲先后都做过这个棉纺厂的副厂长,两人虽然觉得仿制这些过时的机器没有多大意义,可也不愿意打击两个少年钻研学习的积极性。

这爷俩除了给他们提供了资料图纸,而且一有时间还亲自下场对两人进行手把手的分析指点。

你还别说,虽然历经了几次失败,最后这两台机器还真让两个毛头小子弄成了。当时的棉纺厂总工无意中过来看到,都说这两台机器的水平绝对超过了英国当时的水平。

现在的王瑞,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相比前时空少年时都要强大太多,而且还有马举这个精通木工机械的人帮忙,仅仅半个月时间不到,两人就将成熟的机器造出来了。

因为第一个参与纺纱试验的人是李老秀才的女儿小芳,王瑞大手一挥,就将其命名为“小芳纺纱机”!

对,现在王瑞才是发明人,自然是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命名。反正一百多年后出生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和他的女儿珍妮,也不能跑到明末来告他侵权。

一直跟在小芳左右的活泼女孩姓张,父亲还是一个举人,为她取名时可能是取“北方有佳人”之意吧,便为她取名为“张北佳”。

不过,她全家也是被可恶的建奴杀了。好在她因为性子野,当日跑去山上玩耍,这才堪堪地躲过了一劫。

她跟浮山前所所有的人都不太一样,其他的人见了王瑞后多少都有些害怕。唯独只有她,从来见了王瑞都是大大咧咧的,也不管什么男女大防,冲过来拉着王瑞就叫大哥。

在听说王瑞将新造的纺纱机取名为“小芳纺纱机”后,她便跑来抱着王瑞的手臂,要让王瑞将另一台织布机取名为“北佳织布机”。

王瑞故意逗她,说要用马举的名字命名。等到她用胸前又大又软的两只小兔子,把王瑞纠缠得冒出三条腿后,王瑞这才嘻嘻哈哈地同意。

“我呸!我他娘的真无耻!”等两个女孩儿红着脸走后,王瑞得意地骂了自己一句。

其实飞梭织布机和珍妮纺纱机,在英伦也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其中可是有不少曲折。不过王瑞作为穿越者,便直接拿过来为己所用了,一下子就领先了这个时代一百多年。

十八世纪中期时,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为了提高产量,人们便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又发明了名叫“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纺纱的生产率。

其实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也是无意之中发现的。事情要从1764年里的一天说起。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八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等纤维纺纱。

有了小芳纺纱机和北佳织布机后,王瑞觉得自己终于提前一百多年在这个世界开启了工业化大生产。在工业大生产的威力面前,农业社会分散的组织力和经济力在它面前将直接被辗得粉碎。

不过建立起这些工厂后,王瑞又开始有了新的烦恼。人力他不缺了,逃难的辽民,山东等地的流民都不少,给碗饭吃就招来了。但是,要纺纱织布,就需要原料。所以王瑞从开年时起,就开始来者不拒地大肆收购棉花。

因为高效的“小芳纺纱机”和“北佳织布机”的运用,使得王瑞需要收购巨量的棉花来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

但是,海量的棉花从收购进库房,再到纺成纱织成布去销售,可是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之间就需要海量的资金来维系十数个工坊的运转。

好在玻璃和镜子这两项产品,每个月带回了几十万两银子的利润。不过,都让王瑞尽数投入到了后面建立的纺纱厂和织布厂之中。

而且为了打破自己手下的人员构成,王瑞又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义,从新来的辽民之中招收了五千名战兵。特别是少年近卫营的人数,现在已经突破两千人了。

这几项都得流水般的花钱,参与财务管理的强子好几次都跑来报告,说是资金储备不足一月之数了。

“也不知二哥什么时间回来!我是要去找倭寇打打秋风了!不然,老子可是真的要破产了。”七月初的一天,王瑞一边喝着茶,一边自言自语地嘀咕道。

好在没等多久,七月四日的午时,新提拔的亲卫伍长陈松就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告:“大人!潘少爷回来了!一起回来的还有十艘大船。”

现在王瑞的少年近卫营几乎人人识字算数,所以现在这物资交割、钱粮结算,基本上都不需要王瑞操心。事情办完后,当班的几个工作组自然就会来回报。

现在每次物资交割,可都成了众少年们争抢的好差事。进了工作组后,就有更直接的机会在王大人面前露脸,从而得到被王大人提升和重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