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投资食盐

因为军饷有所保障,尽管训练比较辛苦,有时参加剿匪或者一些特殊任务时,还容易受伤或者严重的还会死亡,但士兵们还是咬牙坚持。

因为这个平时家里饭

都吃

不饱的社会,作为卫所的一名士兵所得到的福利。能让家里老小就能过上十分不错的生活。在一些老婆都没钱娶的人眼里,那已经是神仙才有的生活了。

士兵除了训练跟外出执行任务以为,还要进行文化课学习。因为卫所的士兵必须认识一千个字的才能发银子。不到一千字银子不给发,留着下月补齐,下月要是在不认识字,那就再再下个月发。一次类推。

让士兵识字,这是为了日后扩军的需要。天启是把他们当做基层军官来培养的,山东自古不缺文人,给兵营的士兵找几个先生,也是再简单不过得了。

新军的基层军官最起码要认识几个字,不然连自己为什么打仗都不知道,只要能认字,就能读懂军令,培训一下也能看懂地图。此时这六千新军,作为种子部队,拉倒那都能随时建立一支强军。

至于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底层指挥官,那就要看个人觉悟了,毕竟师父领进家,修行靠个人。天启不能保证他们都成为底层军官,但是起码给了他们成为底层军官的希望。

由于新军都是适用的新式装备,老一套的训练方式也随之修改。训练方式除了天启知道的四百米越野障碍,别的都是伏虎根据实战中能用到的地方修改而成的。

天启既然在山东的消息传了出去,也就没急着回京,毕竟内阁一般的事情都能解决。空闲下来的天启就领着丫头去了泰山。来到山东不爬爬泰山十八盘,那就说明自己没爬过山东的山,不站在山顶看看日出,不知道早晨的太阳什么样。

不过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游玩毕竟不是正事。皇家银行也传来了消息,好坏个半吧。

银行已经在全国各府衙设立了分行。也倒到了不少的支持,银子存蓄不少,尤其是以北方为例。由于京城,跟晋商的缘故,银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不过南方就差了一点,南方士绅比较多,没人贷款。纸币也没人用,根本不流通。纸币不流通,银行就是个摆设,屌用没一点。这可是一件银行生死存亡的大事,直接关系到天启的印钞机能不能用。人家都不用,印再多有屌用啊?就算是大便擦屁股,那么硬也不好用啊。

纸币不流通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人不认可。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先解决货物,天启必须让一部分人人必须用的物品只能用纸币来消费。

“陛下,要说人人都用的,应该是盐巴吧。”丫头说道。

听到丫头的话,天启心中一动,看来花瓶不只是好看。有时候也能有点别的作用

天启决定选择食盐。盐,是人的生活必用品。并且食盐在明末是一个暴利行业。很多江南富商都是食盐走私贩子。

天启年间的明朝人口越有1亿,三百年繁衍下来,产生大量的黑户,人口一亿之多不少。别的不说就京城就200万人。也总是这样算算,1亿人口都说少了。又不计划生育,人口能少吗。

其实明朝灭亡其原因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土地就那些,一个死数,人口不断增长,粮食可定不够吃的,再来个天灾什么的,饿死人属于正常。不然为什么会有康熙盛世。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什么的,明末的人口让多尔衮杀的都差不多了。人少地多,当然能吃饱了,比如山东就我自己,随便出去走走,山猫野兽都够自己吃上好几年的。

按照人口1亿来算,平均每个人口为明王朝创造10文钱的盐税,而市面上每斤盐的售价超过50文钱,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口每年消耗的食盐,一般都会在10斤左右。国家光这项税收都不少。

不过每年朝廷仅仅收取200万两左右的盐税,更奇怪的是崇祯做皇帝的时候,竟然收个几十辆,估计光皇宫伺候他的人缴纳的盐税都用不了。

这说明什么。走私赚钱啊,

赚的谁的钱??天启的啊。这是偷,是强。

对于偷窃者,天启绝对不会手软。但是商人,就得采取商人的办法,商战。皇帝也不例外,不然你根本玩不转。你要是吧私盐贩子都抓了,老百姓吃不上盐,估计几天就到处是造反的。

食盐市场被私盐侵占的主要原因,跟生产技术是有很大关系的。

另外一个,就是明朝的政策。明朝各府衙的自治权利太大,近乎自治的制度好处在于朝廷投入的成本低,朝廷的官员有三万多人,平均下来每个县是很少的少了。村子里的村长都是谁牛逼谁做。根本不受朝廷管理。虽然朝廷省钱了。但是朝廷的掌控力度也小了。地方上的利益一勾结,朝廷根本管不过来。盐税自然管不过来。

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是晒盐和煮盐的问题。

此时明朝的官盐多是采用煮盐的生产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还有人工。这也是食盐居高不下主要原因。

天启进入食盐行业,当然不能是老一套了。那样的话,估计干上一年,皇宫都得赔上一半。干上十年估计皇后也得卖了还账。

晒盐就不需要燃料,成本比较低。直到现在我们吃的盐也是晒盐。

晒盐的技术问题,就是有个晒烟的地方,天启现在已经有了水泥,搞个晒盐场根本没有技术上的障碍。可以说有这个走入食盐行业质变资本。就这一手技术革命,绝对打的全国的私盐贩子,哭爹喊娘。

既然有了方向就就开干。想,解决不了问题。

“丫头,执笔”天启说道。

很快一封封书信从山东送了出去。接到书信的国丈张国继,以及银行大掌柜曹媚儿。带领着建设盐田所需要的水泥跟银子,从刚刚修建好的天津码头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