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巧配姻缘的小月老
单肩扛盐,头必须歪着,一个肩膀被压得久了,必须换一个肩膀。最难受的是,汗水浸湿了盐,流到磨伤的皮肤上似针刺刀剜一般。能把千斤重物移动一步者,跟把一斤重物移动千里者,前者在于本领,而后者在于坚持。自称力能扛鼎的薛葵被区区二十斤压得腰酸背痛腿抽筋。
走了七八天,步军终于到达了房州城。兄弟俩碰巧看见李重角在行人稀稀朗朗的街上晃悠,两个郡主也在。因为不想在郡主面前失了脸面,兄弟俩只好低着头免得被他们看见。
把盐送进盐仓之后,步军就可以休息一天了。兄弟俩溜出监视区,硬着头皮来到庐陵王府,带着无法掩饰的狼狈样儿,头发像鸡窝,脸脏兮兮的,鞋破了脚趾头都露出来了。李重角见了,诧异地问:“怎么就成这副摸样了?”
小郡主也乐呵呵地指着薛葵的脚趾笑话他:“你的鞋长舌头啦!”
“是趾头想透透气吧。”大郡主补上一句。
薛蛟连忙扯谎说:“打九焰山回去,半途马跑了,只好凭脚板儿走路。”
兄弟俩洗完澡,李重角挑几件自己的衣服让他们换上。兄弟俩没逗留多长时间,非得让李重角陪他们回黑龙村一趟。
一路上薛蛟向李重角倾述苦衷,并说凭“小王爷一句话”把他们调到“马军”那边。李重角答应一定帮这个忙,但是不准叫他“小王爷”。
到了黑龙村,兄弟俩缠着他们的舅爷写封信为他们向薛刚求情,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还被数落了一顿。薛葵恼了扭头就走。“举目无亲的时候,我想到过挨亲人的骂也是一件好事!”薛蛟拦住他的弟弟,并感触至深地说。薛葵想起在盐场时的心酸,才转身回去低头望着他舅爷的脚。
丁守一指着墙角的一把锈迹成堆的弯刀,对薛葵语重心长地说:“那刀只放在舒服的地方,不磨不用就烂掉了。你们两个也是一样,也要磨一磨,用一用。舅爷要是护短,只会害了你们!”
“但是皮都磨破了,瞧!”薛蛟露出红红的肩膀,顺便嘟囔一句,“待把命都磨没了,心疼就晚了。”丁守一大笑一声说:“刀受磨况且掉铁,人受磨不掉皮掉肉怎么能成器?”
三个娃吃过午饭就回房州城了,李重角又去刺史府,一番软磨硬泡,使刺史答应了把兄弟俩从“步军”调到“马军”那边。兄弟俩骑上李重角送的两匹快马,怀着与头一次上盐道迥异的心情加入了“马军”。
一路上“马军”里的官兵疯狂得很,打口哨,胡喊叫,说笑话,侃女人,骂皇上,恨苦短,谈享乐,讥高雅,褒庸俗……说的尽是不堪入耳的话。兄弟俩才后悔跌进了茅坑,臭气熏天!兄弟俩身有书香,可不能被熏臭啊,只好尽量避着队伍。
兄弟俩的心情就像头顶阴沉沉的天空一样糟糕,不过失望与厌嫌还没有挤掉对美食的渴望,只要能吃上大鱼大肉,其他的腌臜事儿能避就避。
浓云遮住了天光,山野朦胧得像弥漫着轻烟薄雾一般,天快落雨了。官兵不再闹腾了,不得不加紧赶路。
盐道上险夷相间,有些路段很平坦,甚至是可容三四匹马并行的阳关大道;而有些地方十分险峻。窄而陡的路是“步军”走的,而“马军”则要绕过它尽量从马能过的地方走,但是每隔十天半月就有马匹跌入山谷,不仅是因为路险,还因为马匹太累了体力不支。
过了九焰山,天还只是阴沉,并没有刮风下雨,离盐场不过十来里路时,雨到底还是下了,而且越下越大,让人难以睁开眼睛。队伍开始陷入混乱,不时有人带马坠入谷底。兄弟俩索性弃了马,绕过混乱处,手紧挽着手奔命赶路,滑倒了总能相互搀扶起来。
天过早地黑下来,兄弟俩发现远处有明灭的灯火,借着微弱的天光总算到了盐场,径直找到赵妈妈。薛蛟一下子扑在她怀里就像遭了罪的牛犊见了母牛一样,赵妈妈赶快叫他们烤火,她又摸出前几天用她自己的衣服改做的两套衣服让他俩换上,她接着就头顶麻袋匆匆出了门。
兄弟俩头上冒着热气,浸过雨水的眼睛隐隐作痛,心还在怦怦地跳着,肚子也咕咕地闹着。薛蛟试图站起来,只感到眼睛发黑,只得又坐下了。
过了好一阵子,赵妈妈提着竹篮回来了,她从竹篮里端出两碗剩鱼剩肉给兄弟俩吃。薛蛟吃着吃着,泪珠子滚落在碗里;而薛葵尽量睁大眼睛噙着泪望着火,满眼是一片火海。
晚上睡觉兄弟俩被裹得厚厚的,赵妈妈还烧了个烫石头用布裹严实后给他们俩暖脚,走时再三叮嘱他们夜里千万不要掀铺盖。
体质弱的薛蛟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发着高烧。赵妈妈去附近村子里弄来药草给他喝了三天,可他的病情仍没有好转。赵妈妈心急火燎地请来大夫,大夫诊断之后开了药,并说其中几味药在房州城的大药铺里才能抓到。
病情不能耽误,薛葵决定去城里,动身的头天晚上纪兰英来了,纪兰英派随从火速赶往房州城抓所缺的几味药,她留下来精心照顾薛蛟,从房州抓到的药薛蛟喝了将近半个月,薛蛟康复了,她又陪伴了几天才回山寨去。
纪兰英来过之后,赵妈妈知道了两个娃的真实身份,她又变得愁眉不展,还频频念叨起阿黄来,甚至有时神神叨叨,自说自话。赵妈妈到底还是对薛蛟说出了她的隐忧:“我就晓得这里是留不住你的。我是苦命人,老了没依靠,病了没人管,死了没人葬,还不晓得要可怜到什么田地。”
薛蛟安慰说:“‘人生三节草,不知哪节好’,既然受了大半辈子苦,总会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的。”
“时来运转,啥时候盼得到?”赵妈妈不禁想到神卜翁,对生活十分迷茫的她就把希望寄托在卜卦上,似乎从卦上可以看清余生的路。
赵妈妈说:“有个叫‘神卜翁’的,他不但卦打得灵,医术也高明。咱村闹瘟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呢。”她问:“听说他就住在临疆县的什么山上,那里离房州远吗?”
“我舅爷的家离那儿近,神卜翁经常骑着白鹿到处闲游,我们经常碰得见。——想问卦是吧?那倒不是什么难事。”薛蛟说。
兄弟俩背盐到房州后,并没当真去送郎山找神卜翁。而是在街头算命的那儿,替赵氏抽了一个签,签上写一列字:好花枝头抱香死,不随北风另为家。
签上的指点让兄弟俩失望至极,悻悻地回到房州城,秘密地跟李重角说起这事儿。三个娃一合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签上做些改动,使它的意思正好反过来。
李重角灵机一动,改成:“岂见好花枝头抱香死?不随北风另为家才怪”。意思完全颠倒,而且不露痕迹。那么,为赵氏找一个新家,才是打离身拳的最好办法,毕竟吃了她的狗,要当真把自个儿当儿子赔上,还真是不划算,设法脱身那是迟早的事。
薛蛟薛葵自然想到了杨火夫,要在杨火夫与赵妈妈之间牵一根红线,兄弟俩察觉到杨与赵之间本来就有意思了,何不就势添上一把柴火,让它熊熊燃烧起来呢?主意已定,接下来就要寻找机会。
兄弟俩基本弄清了杨火夫的情况:他是个单身汉,原籍太原,一直在僻远的房州充军,戎马半生,已说不清哪里才是他的故乡,至今还没有一个家,更糟的是他终究会被军营无情地抛弃。与赵妈妈一样,他也是孤苦的人。
兄弟俩搬到了“马军”那边,自然由杨火夫管他们的伙食,杨火夫特意在他自己的房间收拾了一张床,叫兄弟俩以后跟他住,免得与官兵混在一起被带坏了。他还给兄弟俩定了戒律:只准吃肉不准沾酒。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兄弟俩觉得杨火夫其实是个热心肠的人,也就不记恨到盐场那天没有等到他的救命饭。
兄弟俩将签分成两半,“岂见好花枝头抱香死”一句给赵氏,“不随北风另为家才怪”给杨火夫,说是神卜翁给赵杨二人赐的签。自那以后杨火夫开始频繁去赵氏那边,时常偷偷给她送去荤菜,还说:“有盐无油的生活会把你拖死的。”终于有一天杨火夫揣着半支签去赵氏那儿,将她那半支拼起来一念,都懂它的意思。老杨先“点题”了:“你好歹也要为后半辈子怎么过打算打算,还要一个人苦苦地守下去吗?”
赵氏早就对老杨有意思,只是她害怕失掉别人对他的同情,在这地方生活了七年多,也认识了不少左邻右舍。安分守己是做人的原则,她不想毁了这坚守多年的贞节。
不过,看了签,她所有的疑虑涣然冰释,因为在她心目中神卜翁就是个活神仙,他的指点就是神的旨意,她完全放心地遵从。因此她的思想枷锁悄然落地,她的欲念终于能在平和的心境下尽情地释放。
不仅如此,赵氏还抽空到离盐场三四里路的村里,把神卜翁的签给每一个与她熟的人看,她进而与杨火夫频繁接触,甚至这成了她最乐意做的事情。从此她的内心世界被一个男人匆匆闯入,而且很快代替了她死去的丈夫、阿黄,甚至刚认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