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幼时蔡琰 终离洛阳
后二年,太祖觉太学渐衰,遂去洛阳
——《华夏春秋》·《武帝纪》
一年一度的太学考试就要开始了,如今整个太学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孙策周瑜自然也不例外。这太学考试可不仅仅比诗词歌赋,更重要的还是儒家五经。
对于儒家五经孙策还真是一知半解,幸好孙策早早发现后去恶补了一年多,不过即便如此才算得上初窥门径。虽然对于五经的理解还不深,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孙策还是能从中看出儒家学说的很多的不足以及局限性。
这也难怪,汉朝虽然儒学大盛,但也只是承前人之功,而且在党锢之祸下大批士大夫被抓捕,冤杀。即便有马融和郑玄的经学之争,但远远比不上后世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儒家体系。所以孙策在研习这些的时候总是感觉还差些什么,不过自己却没有找出来,更多的还是拾人牙慧。因此孙策对于接下来的太学考试很是担忧,反观周瑜自幼接受儒家传统知识,对这些知识有独特见解,如今神清气爽,对于接下来的考试也是信心满满。
“元常,此次考试后不论结果如何,我便决定返回乡里。”董昭依靠在柱子上盯着钟繇。
钟繇并没有太过惊讶,只是将书轻轻放下,随后又看向董昭那坚定的眼神回道:“也罢,在这太学中,的确没有你我发展之处,倒真不如回到乡里做些实事。”钟繇赞同了董昭的想法。
“我独自一人在这京中受你关照甚多,这次离去也是感觉自己的仕途难进,不如回乡做些事好。不过元常你不同,你在京中早有盛誉,将来仕途必定大顺,成就一身功名,此时怎么可以半途而废呢?”当董昭知道了钟繇的想法后连连否定着。
钟繇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随后缓缓的抬起额头看向远方。董昭也沿着钟繇的目光看向远处的两个青年才俊——孙策和周瑜。
“那日元常称赞孙策时,我还有些质疑,想不到此子才华横溢倒是远超那周瑜了。”董昭看着两人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
“不过终究是生错了时代,在这宦官干政的时代,就是有通天之才还不是如你我一般在此碌碌无为。”钟繇无奈的叹气,然而又何止是为孙策感到可惜呢?
钟繇是对的,在这宦官干政,君主昏庸的时代,这些人又能做得了什么呢?历朝历代从不缺少旷世奇才,可是哪一个能遇见圣君,明主,说到底还是千里马常有,伯乐难有。
可是钟繇只知道时势造英雄,却不知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正是因为他去改变了一些东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是千里马。不过幸运的是眼前到来的是几百年不遇的大乱世,他们也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最闪耀的明星,流芳千古,永载史册。
钟繇没有在这种低沉的状态中沉迷太久,随后转过身体念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真的怀疑孙策小小年龄怎么能够写出如此超脱世俗之句,仅仅这种魄力就让我等汗颜呀。公仁,我意已决,其实我早想一走了之了,可是却一直没有这种魄力,我想孙策也不会在这里久居,因为外面更适合我们。”
董昭看着钟繇,便也不加劝阻了,真正的知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什么理由。
……
……
“公子,这是我妹妹蔡琰,她一直崇拜你的诗文,这次说什么都要跟我来见你。”何蔓看着身旁的蔡琰无奈的向孙策介绍道。
孙策听到何蔓的介绍显然有些吃惊,孙策盯着眼前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女生,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才女蔡文姬。
那蔡琰一脸兴奋的看着孙策道:“孙公子不过比我年长两岁,竟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实在让我钦佩已久。”
孙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蔡琰,倒是何蔓看到孙策为难的表情对孙策继续介绍道:“妹妹父亲便是当朝文豪蔡邕,妹妹自幼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孙策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蔡琰不禁笑了起来,能遇见小时候的蔡琰,并且还成为蔡琰的偶像,这实在是让孙策感到人生如戏。孙策不愿意失去和才女交流的机会,连忙想问题考起蔡琰来,不过几番争论之后竟也难占上风,不得不让孙策刮目相看。
不过如此一来,旁边的何蔓便插不上话了,只能一个人委屈的跟在两人身后。孙策自然察觉到何蔓的表情,回过神来想起还有话要和何蔓说,便扔下了还在思考的蔡琰,拉着何蔓走在前面。
“公子,这次太学应试,不知道你有几层把握通过。”何蔓也看到孙策的细心之处,不过却也不作言语,反而把话题一转提起刚过去不久的太学考试。
孙策看向正盯着自己的何蔓有些不自然的回道:“这太学成绩实在是难以预测,不过我自认为发挥的还不错,怎么也在半数以上吧。”
“才半数?听闻这次考题有些奇怪,我要不要找父亲帮你一下。”何蔓一脸担忧说道。
孙策听到这话,心里有些暖暖的,一时之间想说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风中夹带着花的芳香,远处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鸟叫声,在这画卷般的景色中,两人并排走在桥上,看着桥下清澈的湖水和那游动的鱼儿,真是说不出的惬意。
孙策享受着这种久违的氛围,此时正眯着眼睛看着有着花容月貌的何蔓。何蔓也迎上了孙策的目光,玉腮微红,嘴唇更凭添了一些美丽。一时间,两人都没了言语,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对方,孙策将面庞向何蔓缓缓靠去,何蔓的手紧紧的握着衣袖,随后缓缓的将眼睛闭上。
“砰”的一声巨响传来,随后两人听到远处呼唤而来的救命声。孙策反应极快,二话没说就从桥上跳下去,向远方那个水花不停飞溅的方向游去。何蔓这时也反应过来,看到远方落水的人隐隐约约像蔡琰,不由得着急起来。
孙策的水性可是相当好的,应该说在南方水性不好的人是反而不正常。更何况孙策两年来不停歇的练武,除了个头外,体力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孙策拼命的向前游着,走到近处才发现落水的人正是一直跟着自己身后的蔡琰。
经过一番努力,孙策抱着蔡琰从湖中救了出来,蔡琰此时意识明显有些恍惚,不过还是不忘感谢孙策的救命之恩。何蔓也从桥上跑了过来,看着全身湿漉漉的两人。
孙策看着惊魂未定的蔡琰笑着说道:“你怎么如此不小心,要是我再晚去一点你就被大鱼吃掉了。”蔡琰无力的摇摇头,“大鱼才不吃我,你比我个大的多。”
何蔓看着两人却也不知该如何责怪,只是有些担心的回道:“你俩就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了,你看衣服都湿,还不赶快回家换身衣服。”
孙策和蔡琰齐齐点头,三人一起向何府走去,谁也不知道蔡琰是怎么掉入水中的,不过命运的轮盘从此时开始有了那么一些变化,三个人的未来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琢磨不透了。
走到何府,何蔓先是差人将蔡琰安置好,随后又找了一套衣服给孙策换上,而孙策看到何蔓细心的样子,心里不断的纠结着什么。孙策在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后终于下定了决心,随后握住何蔓的手道:“蔓卿,我决定这次无论太学考试是否通过,我都要回到父亲身边,所以我将要离开洛阳了。”语罢,孙策便不敢再看何蔓的眼睛。
何蔓感觉到孙策握住自己手时,羞涩之余还带些幸福,可是当听到孙策要离开洛阳,却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有抱紧孙策,两眼红红的不停地摇头。
孙策就这样抱着何蔓,轻轻的劝说,何蔓舒服的靠在孙策怀里,眼睛死死的盯着孙策,生怕一眨眼就离开了自己。
是的,钟繇说的没错,孙策经过两年的太学求学,已经不再留恋这东汉京都了。本来孙策以为在洛阳怎么也能遇见大贤之士,可是来到之后才知道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别说大贤就连京都才子一个个都是思想消极,愤世嫉俗。
孙策对洛阳已经失望透了,再加上孙策感觉宦官乱政的洛阳比外面更要危险。自从上次洛阳诗文会发现宦官对太学生不怀好意,孙策变得小心翼翼,同时也对众多太学生抱有希望。
然而这些太学生锋芒毕露,丝毫不懂得收敛,早晚会被宦官清洗掉。孙策自然不愿再冒风险呆在这里,所以这一次必须要离开洛阳。这一次出来本来就是要和何蔓告别的,可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不过孙策最后还是强迫自己说了出来。
两人相依相偎但都沉默不语,两人共同默契的享受这最后的温馨。有些事不是不想说,只是当一切都无法改变,那就尽可能留存一些幸福。
太学成绩出来了,孙策通过了,周瑜也通过了,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孙策找到陆胜说明了自己在太学的学业情况,随后又表明自己回家的想法。陆胜心里明白孙策有自己的想法,便同意了孙策的想法,同时准备将孙策送回孙坚在任的盱眙(xuyi)县。
孙策看着眼前给自己送行的朋友们,一时百感交集,再无言语。洛阳求学的岁月实在是自己人生中最轻松,最开心的日子。乱世将至,自己这一别却是不知何时能够再见,孙策只希望朋友们能够保全自己。
“瑜弟,如今的太学逐渐没落,再呆在此地也没有太多收获,所以为兄打算离开这里。你可在太学继续学习,也可在家中多阅读一些史籍兵书。这世道表面虽然平静,可是暗地里还不知有多少危险,无论发生了什么,努力些总是好的。”孙策意味深长的教导着周瑜。而在前段时间两人也升堂拜母,结为兄弟。
周瑜不住的点头,“策哥一向考虑甚多,既然兄长都如此努力,我又怎么能够偷懒呢?希望策兄保重身体,一路平安。”
孙策听到周瑜的回答笑了笑,然后又从身上拿出一块玉佩回道:“这玉佩是幼时娄侯赠与我的一块对玉。娄侯曾经说,此对玉乃天地奇品,一毁据毁,今日将这一半玉佩赠与瑜弟,希望能承接古人那份高山流水般的情谊。”
周瑜小心翼翼的接过玉佩,随后又对孙策行了一大礼。孙策微微一笑,又对其余送行的人一阵寒暄,才又踏上了前往徐州的征程。
至于何蔓仿佛像是商量好了一般,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