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洛阳诗会 周瑜倾心

“明年,太祖与瑜共赴洛阳诗文会,会中诸子皆彷徨失意,意志消沉,太祖叹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都歌舞几时休,酒香熏得才人悴,直把洛阳作咸阳。”一言尽人皆愕,众皆愧之。

——《华夏春秋》·《武帝纪》

太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枯燥无味的,可这对于孙策则不然,有周瑜这个智慧学识都不一般的朋友在,求学日子却是多姿多彩。由于二人天资聪敏,勤奋学习以及不耻下问,所以虽然入太学才半年的时光,但两人的成绩却可圈可点,其名声和见解也在太学中流传起来。

“这洛阳诗文会本是由太学兴起,不过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却早已是整个洛阳文人的盛会,每年盛会上都有各方才子慕名而来,我曾随叔父去过一次,场面甚是隆重,其中也不乏惊才艳艳之士。”周瑜不紧不慢的向孙策解释着最近要举办的洛阳诗文会。

原来每年一度的洛阳诗文会即将到来,周瑜知道孙策的诗文很好,便想要和孙策一起赴会。孙策对诗也是异常的敏感,一听有如此大型的诗文会,便向周瑜连连发问。

孙策有些兴奋的看周瑜道:“这么说,这洛阳诗文会却是全国最大的才子峰会了?”

“虽然可以这样理解,可是依然有很多前辈,官宦,雅士不愿参与,所以算不上顶峰,不过即便如此也常有不出世的好诗文出现。”周瑜有些遗憾的向孙策回答。

孙策看起来有些失望,本来以为自己无意来到东汉可以和一些大文学家,大诗人见面,但后来想到这些人要么身在朝堂之上,要么隐居于市井之中,实在难以拜访请教。不过即便如此孙策还是决定去参加,因为虽说当代最好文学家不会有,可是难保有未发迹的才子游荡其中。

周瑜得知孙策要陪自己赴会也是很高兴,又继续讲了一些在洛阳诗文会上曾经发生的一些趣事逸闻。

小桥流水,假山亭阁,有诗有酒有美,这便是孙策对洛阳诗文会的第一印象。孙策看着周围的人,大多三五成群,有身穿锦衣的公子哥,也有一身朴素简陋的书生,但更多的还是与自己一样身穿太学服的太学生。

“近十几年的洛阳诗文会,不再由太学主办,反而交由京中的一些商人或官员公开竞投。此次诗文会据说是十常侍在幕后争来的,所以这场面在这十几年中也算得上数一数二了。”周瑜看着周围奢华的场面也不禁咂舌。

孙策看着面前所谓的“才子”却有些反感,摇摇头回道:“我说如今的文学泰斗都不愿来此,看来这洛阳诗文会也是徒有其表。”

周瑜不禁苦笑着回答:“既来之,则安之,还是寻一处清静地吧。”说罢周瑜看了下四周却实在没有好去处。

“无妨,既然这是洛阳诗文会,恐怕也不缺少同道中人,我们随意找一处便是。”说罢孙策朝一方向走去,周瑜也紧随其后。

等到周瑜走近之后却是看到两个青年,正是那日观棋的钟繇和董昭。

“看来,阁下也没有好去处了,想不到这洛阳诗文会今日却成了如此样子”钟繇面带忧郁,随后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而董昭也是在一旁自酌自饮闷闷不乐,谁能想到这两位远近闻名的太学生如今却如同蹭酒的酒鬼一般失落。

“如此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正是千百年来读书士子所求吗?”孙策对两人的状态相当不满,于是反客为主的质问道。

“读圣贤书岂是为了眼前这般浑浊之物,报效家国才是我等志向,阁下的志向小生却是难以企及。”话不投机半句多,钟繇便要起身离去,董昭也没有想到孙策竟然有着这样的想法。

“有此浑浊之物,怕也要好过饥寒交迫异国他乡吧。”孙策语气不由得加重了一些,因为孙策想起杜甫的遭遇,想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想到前世自己的落寞。

钟繇和董昭却是连理也没理,提着酒壶走了。

周瑜一直没有来得及插嘴,想要阻拦的时两人已经起身走了,于是也有些奇怪的看着孙策沉默不语。

“如此人杰竟在此借酒消愁,空有一番雄心壮志。”孙策无奈的叹道,同时也感觉到这大厦将倾的东汉确实无药可救了。孙策感觉这两个人在那乱世中的成就必定不凡,所以想着刺激一下两人,谁曾想到两人根本不搭这一茬。

周瑜并没有回答孙策却是疑惑看向孙策道:“我感觉此次洛阳诗文大会有些怪异,虽然往年也谈不上高雅,但也不至于像今日个个消磨意志借酒浇愁啊。”

正当孙策思考的时候,洛阳诗文会便要正式开始了。于是场面一下子也混乱起来,孙策没回答周瑜的疑惑反而聚集过去看看这些人是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一身着锦衣的男子和着音乐吟诵着,此句一出,四周便有人高声喝好。

随后从一角落中又传出沧桑的声音,“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人坐在黑暗中,众人看不到他的模样,但是从那深沉的诗句中,却是能感觉到那深深的无奈与失意。

在座的各位自然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一个个尽抒内心不平之意,一首首诗都是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一种极其负面的气氛在洛阳诗文会上相互影响着。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董昭显然也被这气氛感染,最后抽泣着做了这么一首长诗。

钟繇看着面前的这群才子,实在是恨铁不成钢,于是咬着牙喊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此诗一出,掌声雷动,周围的人都交头接耳的称赞着。

孙策饶有兴趣的看着眼前的场景,这些诗虽然有些愤世嫉俗,思想消极,但要单单从诗说起,每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却不失为佳作。

此时一旁的周瑜似乎沉浸在钟繇的诗文中,而现场更多人也在细细品味着这首目前诗文会上水平最高的诗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都歌舞几时休,酒香熏得才人醉,直把洛阳作咸阳。”孙策那略显稚嫩的声音还回荡在园中,不过人早已走到院外,给众人只留下一个淡淡的背影。与此同时整个院中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在细细琢磨孙策的诗。

出得花园是一条小径,孙策在月色下没有目标的走着,而没多久周瑜也从后面追过来。

孙策知道周瑜跟着身后但不作言语只是抬头看着皎洁的月光,周瑜一时之间也不知从何开口便也仰望起星空。月光撒在孙策俊秀的面庞上,周瑜不经意看的呆住了,此时的周瑜内心如翻江倒海般久久难以平息,那个一直在挣扎的地方终于看到了一丝光明。

不知道过了多久孙策收回目光,转过头来看向发呆的周瑜笑道:“不知道你怎么看如今的汉朝。”

孙策的话语把周瑜惊醒,不过这一次的问题已经逃离出周瑜的思考范围,普天之下,哪里有人赶议论一个存在的王朝呢?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孙策也没有说太多,只是用了一首喜欢词做了回答,随后再丢下一脸茫然的周瑜继续往前走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周瑜自言自语念着,而心中筑起的高墙已被洪水冲的粉碎。从此时起,周瑜终于走上了那条不平凡却属于自己的人生。周瑜看着远去的孙策便又紧跟了过去,周瑜知道自己这一生都将追随前方的那个人,那个脚步。

不过此时的孙策好像发现了什么,正蹲在一茅屋边似乎听着什么,周瑜看起来有些疑惑,但看了孙策给的眼神便也小心翼翼的移动过去。

“这次做的不错,哼,仅仅一些美女和美酒,便让这些自作清高的士子欲罢不能。你找的那两个人文采确实不错,此人如能为我们所用,扶持起来对付那些大臣却是极好的。”房中一个人用细细的嗓音笑道。

对面的人也狠狠的回道“这些士人如今思想消极,意志薄弱,正是一举击溃的好机会,那些狱中的老家伙要是看见这些他们认为的希望如此消沉,会不会气的死过去?”

“如今朝中局势太过于复杂,别忘了何屠夫还在盯着我们,如今要是再发动大规模党锢促成何屠夫和大臣的好事,却也是麻烦。再说这些人现在对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威胁了,还不如从内部击破,让他们内部慢慢的斗争。”另一人连忙否决了那种极端想法。

不用说,此时在门外偷听的孙策和周瑜会是怎么样的震惊,虽说两人之前就有些怀疑,可是身在局中却丝毫感觉不到有此等阴谋。如今细细回想后背不免一身冷汗,房间里的人似乎要通过一场洛阳诗文会把这些后起之秀扼杀在襁褓里,这一招实在是隐蔽,阴狠,让人难以察觉。

周瑜想到刚才还沉浸在钟繇等人的诗文,在那种大势所趋下自己都产生了那种消极的思想,还好自己年龄尚小并没有经历仕途上的失意和不顺,否则定和那些人一样叹息命运不公,报国无门。

房中还在说着什么,可是对于已经明白前因后果孙策和周瑜却是没了听下去的必要了,两人悄悄的向园里走去,想要离开这是非之地,而此时却有一双手却是轻轻的搭在孙策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