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远客来 太学之邀
后受业太学,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华夏春秋》·《武帝纪》
青天楼是富春城中最大的一家酒肆,店名取自于孙策四岁时的贺酒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楼中熙熙攘攘,除了远近的江湖人士更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这也难怪,自党锢之后整个北方文坛凋零,即便有学富五车之士也隐姓埋名不再出言。所以近十年里整个文坛唯有孙策能够拿得出手,再加上孙策幼小的年龄更是让众多文人产生好奇与崇拜。
青天楼的每一雅间里都挂有孙策所作的诗文,此时最大的一间房中孙家父子正热情的招待着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此人已过中年,面容儒雅,器宇不凡,一身白色丝绸证明了此人的商人身份。
“文台,令郎才思敏捷,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大气磅礴。”这中年男子读过墙上挂着的诗文忍不住赞叹着。
“仲昭,过奖了,小子不过信手涂鸦罢了”孙坚自谦道。
中年男子看上去和孙坚关系相当好,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聊天,至于孙策则是相当有规矩的去吃眼前丰盛的美食。
“此次从京都而来,一是扬州刺史臧旻向上推荐文台,想必不久便会高升,于是提前来道贺。中年男子一边不紧不慢的说着,一边看着孙坚的反应,“二是听说策儿自幼文采斐然,而我在京中也有些熟识,所以打算将策儿送进太学。”
孙坚听着那男子的话先是一喜,随后又把头缓缓低下来似乎在考虑什么。至于孙策也没想到话题会突然转到自己身上,此时手中拿着的烤鹅也静止在空中。中年男子见孙家父子都沉默不语,于是也不作言语,这一下整个雅间自然安静了下来。
“仲昭,策儿毕竟还小,此去洛阳千里,路途遥远。孙坚顿了顿了,“况且身在异乡我怕策儿会有所不适,到时候再吵闹着回来岂不是辜负了这一番美意”。”
“文台呀,愚兄十五岁便独自出来经商,遇到的风风雨雨不也过来了,再说那次你在商船搭救我的时候不也才十七岁嘛。更何况策儿天赋异禀,远非你我能比,这件事我想还是应该征求一下策儿的意见。”中年男子看向孙策希望得到满意的回答。
孙策没有想到这位叔父会征求自己的意见,所以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对于孙策来说在富春的这些年里也没有荒废时间,从写诗到学兵法乃至如今的学武,孙策显然要比所有人都走得急。
可是写诗也好,学兵法也好,练武也好,孙策都自认为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步。这一切正是因为孙策所处的平台实在是太低了,低到再优秀的诗文传到京都,得到的也只是质疑。富春一切都好,好到这一切都那么安逸,安逸到孙策不去逼自己努力就会闲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孙策舔了舔油腻的嘴唇终于开口道:“父亲,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富春我虽受到众人关爱,但如果长久待下去无疑是坐井观天。”
孙坚似乎没有想到孙策会这样说,再看向一旁挚友那坚定的眼神竟一时不知如何反驳。
“孩儿不知此行是对是错,可总不能因为前途可能出现的凶险便断了前行的念头”不等孙坚发话,孙策再次条理的分析道:“这吴郡文人墨客不少,可大多是与我赋文作诗,能有几人愿意教我经史呢?”
孙策的这一番话可是将如今的处境分析的头头是道,的确孙策虽然有着前世积累下的诗文,可是诗文在盛世能够功成名就,可在这汉末乱世再好的诗文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所以孙策虽然不想卷入京城的漩涡,可为了学到真正安身立命的本领却不得不离家千里前往长安。
孙坚似乎有些恍惚,再加上中年的男子的一再劝说,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而没过多久任命孙坚的诏书也送达富春,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即将走马上任。吴郡和孙坚交好的人都来到孙家祝贺,而当众人得知孙策要去洛阳读太学时,很多人也不免感慨孙家这一世出了孙坚孙策,日后平步青云,家族兴旺是迟早的事了。
“策儿,陆胜是我年少时结交的一位商人,当年他在商船上遭遇海盗,多亏我舍命相救赶跑海盗。此人为人虽八面玲珑,可对为父感激至今,是为父不多的至交之一。孙坚顿了顿抬头看向孙策,“洛阳不比吴郡,凡是都要多加小心才是,尤其是你武艺虽有小成,但更应坚持不懈,断不可荒废了。”
孙策点点头全部应了下来,而后孙坚又是一番嘱咐才算是安下心来。
孙策看着远方为自己送行的家人和这些年各县结交的朋友,看着逐渐远去的城门楼,看着那熟悉的小道,心中顿时百感交集,不禁落下泪来。
车内的陆胜看到落泪的孙策也只是叹了口气安慰道:“我想文台用不了多久就会调入京中,你且安心在太学读书,其余的事宜都由我安排即可。”
孙策听到陆胜的安慰后偷偷地擦掉了眼泪,此次前往洛阳,孙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孙策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就会到来,所以对于孙策来说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京都洛阳乃天子脚下,必然不乏能人志士,孙策决定找一些人来帮助自己,毕竟这是汉末,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