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上门
郑向红没说话,但心里腹诽着,也不知道女婿怎么升职的,她虽然只是一个乡下妇人,但也知道城里的工作并不这么容易升职,更不说自己的女婿这么年轻,才工作没多久,现在就已经升了两回了。
再想着入赘的事,郑向红就担心女儿女婿用不正道的手段了,自己的这小女儿自从嫁人后都变的不像以前的样了。
郑向红还有一事没说,就是高永芳说那老师看上了高稼植了,说不提入赘的事,想和高稼植处对象。
郑向红也不乐意,不说那女的比儿子大三岁,又离了婚,还想儿子入赘的,当娘的心里都是自己的儿子好,郑向红是不愿意委屈高稼植的,即使那老师家的条件好。
而夏晓想到了自己卖两只山鸡给冯志光的事情,心里想的是莫不是高永芳的男人把那两只山鸡讨好领导了吧,毕竟现在是肉贵粮贵的时候,两只山鸡可是难得的。
不过冯志光这种例子在后世是极为的常见的,而且这样的人,能讨好领导,还是个技术骨干,升职的机会大着呢。
而等到郑向红收工回到家,就看到了高永芳和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子,哪里还不明白什么回事,郑向红心里那个气啊,恨不得把人赶走了,但远来都是客,她还不至于人家第一次上门就把人赶出去。
但郑向红狠狠掐了一把女儿,高永芳吃痛的很,可想到副厂长的女儿看上了自己的弟弟,自己让它个媒人做成了,好处大着呢,也不抱怨了,甚至还冲着郑向红讨好的笑。
“你把她带来做什么?”郑向红给气坏了。
“妈,我不是跟你说了吗,那天稼植到我家来,刚好王老师住附近,经过的时候看见了。她看上嫁植了,人家也不要入赘的,只是先处对象,这多好啊,你看看人家的气质,身段,家财,配嫁植绝对没差的。”
“可她离过婚的,还比你弟大三岁,又不是娶不到女人了,也不能为了钱就把你弟给卖了,你们俩的心是怎么做的,志光不是升职了吗,你们怎么还想卖弟弟。”郑向红真的是拿小女儿没办法。
“妈,你说的太难听了,什么卖弟弟,我这是为稼植好。我从小跟嫁植的关系最好,这么大的好处,我能忘了稼植吗。”高永芳打着一副为高稼植好的样子。
郑向红道:“那你也不能把她带到家里来了,上次你奶就发火了,你这是想妈把命赔给你吧,我生你出来是讨债的吗。”
“妈你别说了,人家都到家里来了,快倒一杯水去吧,这是礼貌,一会让稼植看一下呗,反正成不成是他们俩的事。”高永芳只告诉郑向红她男人升官了,却没有说只是暂代的。
一个代领导和一个暂代的领导,那可差远了,所以高永芳自然想努力一把。娘家的人意愿她当然知道,但比起男人的利益,并不被高永芳当一回事。
没嫁人之前,高永芳自然以娘家人为主,但嫁了人了,高永芳更以自己的小家为重。
毕竟丈夫是要跟自己过一辈子的,高永芳并不觉得自己错了,对于娘家人的埋怨,她心里也很委屈,觉得娘家人不理自己。
甚至自己妈郑向红,不也向着婆家吗,高永芳一个村姑能嫁进城,凭的就是自己的美貌,能被丈夫看上了。只是她生了女儿,肚子又没有动静,在婆家还得看着婆婆的脸色,娘家又给不了她支持,高永芳也没法怪,但如今娘家人能帮的上她的时候,却不愿意支持她,高永芳心里就怨了。
若是这次她能说成王老师和稼植这对媒,丈夫就能真正的升职,自己在婆家的地位也能提升,这也是高永芳最积极的原因。
所以这会高永芳跟着郑向红哭诉着因为没有生儿子,婆婆对她不满,总给她脸色看,在家里做牛做马,婆婆都不满意等等。
郑向红听了小女儿这些抱怨,很是心酸,可却不能答应高永芳的请求。
王秀梅坐在高家的客厅里,打量着高家的环境,满意地点了点头,高家整洁干净,看出了女主人的勤快,不像一些农村人家那么的脏乱。
本来听父母说起了高永芳的娘家兄弟,王秀梅是不乐意的,她才离婚没有多久,不愿意这么快就再婚,而且还是个乡下人。
不过父母如今就她一个女儿,想她招婿,王秀梅也没有排斥,但却不愿意再随便找。而那日经过冯家门外,正好见到一个清俊的男青年找高永芳,王秀梅就留心了。
后来听了两姐弟在冯家门外吵架,本来对这事不乐意的王秀梅注意到高稼植,打听之下也上了心了。
这不刚好从学校回来遇到了高永芳,高永芳说要带她来,王秀梅也就跟来了。
很快,王秀梅见着郑向红端着水从厨房出来了,忙站了起来接着。
“谢谢婶子。”
“坐吧。”郑向红这会都不知道怎么和王秀梅说话。
如果没有女儿女婿这一层关系,要是有个女子看上她儿子,郑向红还能坦然,可有了之前入赘的话,还有女儿女婿拿儿子得好处的心思,郑向红就打心底排斥王秀梅了。
“妈,稼植呢?”高永芳问道。
要不是她妈一直跟她在一起,她都怀疑着她妈是不是让稼植不用回来,怎么这个时候了,除了她妈,她爸和两个弟弟都不在。
“我哪知道,上工还没有回来吧。”郑向红道。
“妈可吃饭了?”高永芳道。
郑向红点头,“刚吃过。”
“我和王老师都没吃呢。”高永芳道。
郑向红哦了一声,道:“那你们快回去吧,现在生产队虽然有大食堂,可你们不是生产队的,也不好留你们吃饭。”
“妈”高永芳不满地看着郑向红,觉得自己妈让自己丢脸了,她们又不是饿着吃不上饭,“你陪我和王老师到处在生产队转转呗,王老师第一次来,还不了解光明生产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