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盗”字,《说文解字》曰:“私利物也。”王筠《句读》:“私有所利于他人之物也。”
盗门乃是中国一个隐秘的门派,沉于江湖之中,浮于是非之外,而今我们所知的小偷,乃是其中一支,但并非正统盗门,他们早就不曾遵循“盗亦有道”的古训,更参不透“盗者非盗”玄理,而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或者说是非法侵占他人财产。
至于盗门的起源,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我们所熟知的“鸡鸣狗盗”,也就是孟尝君当年的食客,确实是出身盗门,后来还有《水浒传》中的高手时迁。由此可见盗门早就存在,我个人认为在人类产生私有制的时候,人类便就有了如此行为,但并未如后来那般昌盛。
上古时期,蚩尤有盗军,黄帝有千客,两不相让,各为其主,后来渐有融合之势,待到尧舜禹时,一统二门,共尊禹神,设太牢祭天,衅牷牲献地。盗者道也,自禹神定天下后,盗门隐其踪迹,因其心法玄妙另开道门于世。千门谋士居多,又常为国所用,虽在朝堂却鲜有人知其身份。
盗在古代叫做“盗”、“窃”或者“偷”,不动武,不伤人;而打劫则是“劫”、“略”、“抢”、“强”,不仅谋财,甚至还要害命,小则三五成伙拦路抢劫,大则千万人众呼啸山林,攻城略地。
千的古称则是“骗”、“诡”,最为可怕乃是“间”,千正是间的变音。千以智力取胜,不一味蛮干,当年黄帝战蚩尤,全靠手下千客造出指南车。至于后来,千门弟子就不计其数,但留在门中行骗为主的本属精英,非一般人能够驾驭。孙子曰:“兵者诡道,兵者诈也”,其中所言“五间”才是兵法精髓。江湖黑道多不肯承认其地位,呼之“虫囊子”、“雁尾子”,缘于其受制甚多,怕者称作“阴谋家”,每个行当都有一二千门小生为内应。
如今天下早将盗门忘却,只见到些偷儿小贼,缘于盗门松散,规矩也早就废除,才有目前盗与劫相互联系。黎叔曾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其中还有一句名言便是“最讨厌你们这些打劫的人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千门更是被淡忘,不知到了何处。为记下这些,才写出这本《盗门千秋》以讨后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