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初见孙文

终于,在七月初的一天,刘庆斌接到了陈其美的正式通知:孙文将在七月八日上午,前来刘庆斌的住处专门拜访刘庆文武。这让刘庆斌很感意外,本来他以为是会让他去孙文住处去拜访对方呢,谁知道反而是孙文请自前来拜访自己,看得出孙文对刘庆斌很看重。七月八日这一天、刘庆文武早早的把蒋志清和张群以及何敬之喊来,告诉了他们孙文要来的事情。三人都异常兴奋,就连向来稳重的蒋志清也激动地手舞足蹈,毕竟不是每个同盟会员都有机会见到孙先生的。

冷静下来后,蒋志清提醒刘玄斌:“小斌,没经过孙先生同意,你就把我们叫来,这样恐怕不好吧?”

张群和何敬之这时候也也反应过来了,一脸担心的看着刘庆斌。

刘庆斌反倒满不在乎:“没关系,我想孙先生不是这样小肚鸡肠的人,他应该不会怪罪我们的!再说了,就算怪罪,也有我担着,你们怕什么?谁让你们是我的大哥呢”

三人正在暗自感激刘庆斌之时,外面门开了,陈其美领着孙文进来了。

刘庆斌仔细打量了眼前的孙文,和他在后世见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所以他也不惊讶。蒋志清三人第一次见孙先生,激动地满脸通红,手和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了。

孙文进屋后见屋子里有四个人,反倒有些惊讶得看着陈其美。刘庆斌赶忙给孙文鞠了一个躬:“孙先生,你好,我是刘庆斌。首先要请你原谅我的冒昧,没经过你的允许就把他们也叫来了!”

刘庆斌指了指自己旁边的蒋志清、张群和何敬之:“他们都是我的大哥,同时也都是同盟会员,他们和我一样都想近距离聆听孙先生的教诲。所以,希望孙先生能够满足一下我们这个小小的要求。”

孙先生听刘庆斌说完这一席话,哈哈大笑起来:“英士,你说的一点都没错,这孩子还真的象你所说的一样精灵古怪,他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会能什么意见呢”

英士是陈其美的字,孙中山一直称呼陈其美都是英士。

刘庆斌见机赶忙向孙中介绍了蒋志清、张群和何敬之三人。大家坐定以后,孙文对刘庆斌说:“他们都叫你小斌,那我也只好入乡随俗了,以后也叫你小斌了!”

孙先生喝了一口茶,然后又问道:“听英士说,你早已经想好了如何和我见面了?但愿你这次也能带给我一个惊喜!”

刘庆斌点点头:“是的,孙先生,我的确已经准备好了。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条你,希望孙先生能够同意。”

“没有问题,既然到了你这里,一切都听你的安排。”

“谢谢孙先生!”刘庆斌很客气。

他转身朝着屋外喊了一声:“纳言叔叔!”

伊贺纳言进屋来了,刘庆斌对伊贺纳言吩咐:“你赶紧去备几辆车,我们现在要去斗笠山!”

谁也没有看见刘庆斌微微做了一个手势,但伊贺纳言却看明白了,这是他们早就能约好的暗号。意思是赶紧派人通知斗笠山,鱼饵计划正式开始。伊贺纳言答应一声,转身出了屋子。

刘庆斌吩咐完之后,转过身来一本正经的对孙文说道:“在纳言叔叔准备马车的功夫,我给孙先生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准备。我计划给孙先生三个惊喜,第一个是用眼睛来看的,也许会对孙先生有借鉴作用。第二个是用手来拿的,也许会对孙先生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第三个是用耳朵听的,也许对先生今后的想法会有启发。”

孙文听完了刘庆斌的介绍,也是很感兴趣:“哦,我原先以为会有一个一个惊喜,没有想到我们小斌给我准备了三个惊喜,我真的很期待!”

不一会,车备好了,几人出发赶往了斗笠山。一路旅途劳顿,他们终于赶到了斗笠山营地。快进入营地的时候,几人都下了马车。

刘庆斌指了指前方:“孙先生,这就是我让您来看得东西。这是我开办的一所中国式的学校,如果最终能够成功,将会对革命有巨大的助力!”

孙文顺着刘庆斌手指方向看去,只见营门上方有一个大匾,上面“斗笠山中国大学堂”几个字苍劲有力。

刘庆斌边走边介绍:“我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在这所学校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说中文!”

“这些孩子都是日本人吗?”孙文有些奇怪,他心中很清楚,自从中日甲午战争胜利之后,日本一改往日尊崇中文的做法,而是全力追捧英文和德文。这也是他们尊重强者的性格使然。

刘庆斌“是的,孙先生,他们都是我从全日本招募来的七到十二岁的孤儿。”

他们说着已经走入了营门。首先看到的好几排整齐的房屋。

刘庆斌继续介绍:“这里是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区,在这里我们实行的都是军事化的管理。”

再往前走,又出现了几排稍微大一些的房子,刘庆斌向孙文介绍道:“这里是教室,给学生上课就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教的都是和中国有关的东西。”

孙文似乎对教师挺感兴趣,正好其中有两个教室正在上课。于是,他驻足在其中一间教室外面饶有兴趣的仔细聆听。听了好一会,他发现里面教的是《论语》。再到另一间教室外驻足细听,他惊异地发现里面的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

孙文和都陈其美看向刘庆斌,似乎在询问。

刘庆斌笑了笑:“这是我要求的,只是想着他们还都是孩子,如果给他们强行灌输有关中国的知识,恐怕效果不会好。可是,如果他们能够把一本《三国演义》读懂了、学会了,我想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成为中国通了,既有效果又有趣味性,何乐而不为呢”

孙文见四岁的刘庆斌称教室里的这些人都是孩子,不禁哑然失笑,可琢磨了一下刚才他的话语,似乎很有道理,也笑不出来了,只是默默的思考着什么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