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目的达成
狄仁杰刚离开,就有内侍来传唤李弘,让他到紫宸殿面见高宗和武后。李弘知道这是高宗和武后要跟自己商量,怎么处置曾弹劾过自己的殿中侍御史郑洪、还有监察御史王达了。
说实话对这两个走狗,李弘还真是非常的讨厌,要是有能力罢免,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的。可是,高宗和武后专门叫到去紫宸殿,就为了商议罢免郑洪和方达,这有点大题小做了,所以李弘觉得这次让自己去紫宸殿高宗和武后可能还另有目的。
李弘心里这么思量,就到了紫宸殿。紫宸殿里只有高宗和武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让李弘很惊讶,就是魏国夫人贺兰敏月。
贺兰敏月不是不受武后待见吗?怎么会突然跑到紫宸殿,还跟武后同坐在一起了呢?这让高宗情何以堪啊!
李弘走进高宗和武后面前,就立马收回思绪,躬身施礼道,“儿臣参见父皇和母后,还有魏国夫人。”
“弘儿不用多礼!”高宗淡淡的说道,“今天张德裕和狄仁杰回京,已经向朕汇报了查案的具体过程,李多柞和东宫亲卫的嫌疑洗清了。这几天委屈你了。”
“父皇,儿臣不委屈,只是儿臣的事情让父皇操心了,儿臣心里很过意不去。”李弘说道。
“你啊你啊!”高宗爽朗的笑道,“快坐吧!”
“谢父皇!”李弘躬身谢道,就坐在了一旁的榻上。
武后冷眼旁观高宗和武后大修父子情,一声都没有吭。当李弘坐下,她才开口说道,“殿中侍御史郑洪和监察御史王达数次弹劾太子,诬陷太子跟华县惨案有关,今日真相大白,不知道太子想怎么处置他们?”
武后一开口就说这件事情还问李弘的意思,让李弘始料不及。不过他也知道该怎么回答,忙道,“此事儿臣听父皇和母后的意思。”
笑话,高宗和武后都在这里,李弘敢自己决定怎么处置方达和郑洪吗?
“将他们撤职下放大理寺大狱,太子觉得怎么样?”武后淡淡的说道。其实,以郑洪和方达犯的罪,这样的处罚已经很轻了,以下犯上的案子,往往是以砍头灭门结束的。
“全听母后的处置。”李弘不知道武后在卖什么关子索性就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武后见李弘很上道,没有因为华县惨案洗清了冤屈就自大了起来,没有因为解决了吐蕃使团的问题得以了起来,她对李弘的表现很满意,就开口问道,“太子,你可曾想过没有,一个从七品的待御史和一个只是正八品的监察御史,他们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弹劾你吗?”
听到武后这句话,李弘身体一震,他一下子猜到武后究竟要做什么了,武后是想以他弹劾的事情借刀杀人啊!不然怎么会突然这么问呢?
“儿臣没想过这些问题。”李弘恭敬的回答道。
既然知道了武后的心思,他也就彻底不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就像继续装下去,看看武后到底想惩治谁。
武后见李弘不愿意出头,就没有再想让李弘说什么,她只要有太子被诬陷这个罪名就够了,就冷冷的说道,“郑洪以前是李素节的人,李素节自从被贬为申州刺史之后,他才被任命为了殿中待御史一职。现在李素节跟李上金关系暧昧,这件事情恐怕李上金也脱不了干系。”
说到这里,武后将目光移向了高宗说道,“陛下,这件事情必须要详查,为了弘儿的安全,且不可心慈手软啊!”
嘎登——
李弘的心跳急促的加速,武后将目光对准了李素节和李上金自己的两位兄长身上,还是以自己被诬陷为借口,这是在给自己拉仇恨。
李弘很想说,这件事情就不要再详查了吧。可是刚才他没有防备,稀里糊涂就中了武后的计,说一切全听母后的,现在要是这么说了岂不是在狠抽武后的脸吗?
因此他有点犯难了——
高宗也有点犯难,他根本就不清楚武后叫他来紫宸殿是为了这事儿,他虽然不怎么喜欢李素节和李上金,可两人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虎毒还不食子呢,更何况是人呼?然而他要是对武后的问题不发表意见,就是对李弘不公了,因为是李弘受到了诬陷。这一边是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边是大唐的太子,同样是自己的儿子。高宗夹在中间很为难。
“媚娘,这件事情还是放一放吧!”高宗沉吟道,“毕竟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不易大动干戈,等张德裕和狄仁杰查清楚之后再做处置也不迟啊!”
“陛下的意思臣妾明白,只是也不能太姑息养奸了。”武后语气坚决的说道,“那就罢免了郑洪和方达,将他们下大理寺的大狱,待张德裕和狄仁杰调查清楚之后再做处置吧!”
武后说完这句话,李弘一下子恍然大悟,武后这么轻易的处罚郑洪和方达,不是她心慈手软,而是想利用两人整治其他人。
不过将两人下了大理寺的大狱,李弘就放心了。因为现在的武后手下还没有酷吏周兴和来俊臣,她就是想要屈打成招,估计是有难度,何况还有狄仁杰在大理寺看着呢。因此李弘倒是觉得能够将郑洪和方达下了大理寺的大狱,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高宗见武后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了,而是微微点头说道,“就依皇后的意思吧!”
说完,他将目光移向李弘说道,“太子,李绩想要辞去太子少保一职,关于新的东宫太子少保,你可有中意的人选啊!”
高宗记得李绩在辞去太子少保时李弘迫不及待的答应了,就知道李弘不待见李绩,现在李绩上了辞呈,高宗也想问问李弘心里有没有人选,这算是他对李弘这次立下大功的赏赐吧!
“安集大使,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苏定方。”李弘终于说出自己心目中东宫依仗的军方将领的名字。
“苏烈啊!”高宗听到苏定方的名字,有点恍惚,半响才说道,“他的资历够了,军功也不差,威望也可以,就是比李绩差点了,不过既然太子愿意,就定他了吧!”
这次他是一锤定音,没有再询问武后的意见。
“多谢父皇!”李弘在高宗话音之际,就立马谢恩道,他就怕自己说话慢了,又被武后给阻挠了。
武后因为李绩已经彻底的倒向了他,倒是也没有在意高宗同意了李绩的要求,毕竟东宫确实需要一个军方将领坐镇,既然李弘没有选择年轻更轻,发展前途更大的裴行俭,没有选现在在东北战场上炙手可热的刘仁轨,或者其他有资历的开国功勋武将,而是选择了一个垂暮之年的苏定方,她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呢?
这就是武后的失误之处,因为她不懂军务,就远远的低估了苏定方的能力,只有李弘自己清楚,苏定方的能力有多强,不说其他方面,跟李绩比较,就门生方面,甩李绩几条大街,像裴行俭、黑齿常之、王方翼等将领可都是苏定方的门生啊!
这方面李绩能跟苏定方比?
再说苏定方功利心没有李绩强,有了苏定方的支持,李弘就有了西北军的支持,就有了苏定方门生的支持,这样他在军方的实力未必能抗衡得了有李绩的武后,可从长远眼光看,他占尽了优势。
因为从眼下的战况分析,李绩今后要指挥大唐对高丽的作战,因此他的心腹将领现在基本都在东北战场上,当然刘仁轨除外,他不是李绩的人。
而苏定方坐镇安集,为了防御吐蕃他的门生和心腹以及嫡系全都在西北。相比于东北跟长安的距离,西北大军到长安的速度要比东北军快很多。
李弘有了西北军的支持,但凡长安有变故,西北军能及早的驰援他,这方面他就比武后占了优势。
其实,眼前的武后可能还没有分析清楚这里面的弊端,不过自从他掌控了朝政之后迁都洛阳,而不是继续在长安处理公务,想必就是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吧!
“苏烈老了,确实也该回京修养了!”突然,高宗发出了一声叹息。要是李弘不提苏定方的名字,他快要忘记这名威震西域,又在东北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了。
“等吐蕃的事情解决了,就让他回京吧!”高宗将目光移向了武后询问道。见武后微微点头,他又开口说道,“既然皇后答应了,就赐苏烈为太子少保,再授北衙大都督一职吧!”
高宗的话一出口,李弘大喜不已,而武后的脸色则是阴沉的难看,因为高宗利用了她话里的漏洞,一下子封了苏定方一个北衙大都督,让她难以反驳。
现在的李绩是英国公、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南衙大都督,各方面都要稳压苏定方一头,可是高宗给苏定方一个北衙大都督的职务,双方之间的差距就不明显了。因为苏定方是邢国公、又是北衙大都督、现在虽然不是宰相,可他是太子少保。
这样一比较,只要苏定方回长安修养,到时候他的地位未必就比李绩低。
武后拉拢李绩,就是看中了李绩的这一点,现在高宗又搬出一个苏定方压制李绩,岂能不让武后恼怒。
“父皇想的太周到了,苏烈经营西域十数年,收服西域诸国二十多个,受封北衙大都督再合适不过了。”李弘赶紧向高宗拍马屁道,“不过,父皇,儿臣觉得现在东北战事紧张,这次儿臣虽然拒绝了吐蕃,可吐蕃狼子野心未必就肯忍气吞声,苏烈既通军务,又熟悉西北防御,他回长安为何不让他参政呢?这样朝中就会又有一个懂得军务的宰相,能分担一下英国公身上的压力。英国公年事已高,不能再让他操劳了。”
李弘发现高宗有意要提拔苏定方抗衡李绩,话语中又有点对苏定方的愧疚,他便趁机提议。再者,他的话里也有话,现在李绩是七位宰相中唯一懂得军务的人,而李绩又倒向了武后,高宗想要牵制武后,就必须要培养一名懂得军务的宰相制衡李绩,苏定方各方面条件符合,不就正合适吗?
“行,就依太子的意思吧!”李弘的话刚说完,高宗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多谢父皇!”李绩赶紧谢恩道。
他不准备给武后说话的机会。
“弘儿,你来研磨,今天朕亲自写这份任命书。”高宗怕武后从中作梗,就起身走到书案前。
李弘领命,小跑到书案旁,小心翼翼的摊开了宣纸,研磨,再将笔递给高宗,高宗龙飞凤舞的写完,盖上了玉玺,李弘小心翼翼的收起来揣在怀里,这才告辞离开了。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