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诛九族与封郡主

杨宛如还记得三王爷闹出的那一次之后没能把景和帝生擒,就对外称景和帝是受到了惊吓,所以吓出病了,这段时间内一直都在养病,不会上朝。可是现在景和帝都已经回来半个月了,按道理,现在这些人见到了景和帝也不该是这样的反应吧?

杨宛如还在惊讶中,却忽然听到有人低低地惊呼了一声,之后她就感到似乎有人的目光一直都黏在她的身上。

杨宛如顺着自己的感觉看过去,刚好对上了一个老人的目光,这个人有点胖,但也明显的看出来他这样是中年发福了的胖还是吃的多了的胖,毫无疑问,这个人是吃的太多了才胖起来了。

她看了好一会,从在这个人兴奋的脸上看出了一点熟悉的痕迹,这个不是杨宛如的父亲吗?他怎么也会在这里?而且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她感到这么高兴?

公公上前在景和帝的耳边说了什么,景和帝就抬起头,露出了他那张已经多了不少威严的脸,此时这这张脸上是隐忍的怒意,还有看到杨宛如之后的一点点慰藉。

很奇怪,景和帝看到自己怎么会有那样的表情?杨宛如可不觉得自己在景和帝的心里算得上什么很重要的人。

“杨小姐,您来了?”景和帝笑了笑,居然无视了在场的所有官员,朝杨宛如说了一句。

杨宛如硬着头皮打算跪下姓李,景和帝却在这个时候摆手道:“那些虚礼就算了吧,朕找你来也不没有很大的事情,待朕把事情处理好了,再与你说。”

就景和帝这么一句话,就让杨宛如忽然就感到又多了几个视线落在她的身上,无意不是充满了猜疑,而那个已经发福了不少的杨尚书却看起来更为兴奋,那双本来就被肉挤的几乎看不见的眼睛这一下子连看都看不到了。

杨尚书的表情跟其他正急的不住擦汗的官员们截然相反,就杨宛如都好奇杨尚书是怎么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的?

而且看他现在的这个样子,杨宛如敢保证,如果不是在御书房的话,杨尚书一定能冲过来抱住她来个热泪盈眶的相认。

看到御书房里的这些官员,杨宛如大概算是明白景和帝这段时间在打算的事情是什么了,而他今天要做的是什么,杨宛如也看出来了。

既然他都已经回来大半个月了,那么到了现在他就不可能再让这一群蛀牙再留这腐蚀他的朝廷了。

这样子大概是打算连根拔起了。杨宛如低下头,忽然很恶劣的弯起了嘴角,她已经明白杨尚书为什么会在看到她的时候那么高兴了。

官员们因为景和帝刚才的一个举动都有些站不住了,一个个都露出了焦躁的神情,景和帝可又开始沉默了,如同杨宛如来到之前那样。

杨宛如也趁这个时间看了看这里的人,发现还有好几个还没到,景和帝恐怕是觉得一个个弄太麻烦了,就把所以人都聚集起来,统一都处理了。

景和帝没有发话,一个人都不敢动,甚至连催促的话语都不能说,只能陪着景和帝一起沉默。

过了好一会,后面又陆续来了几个人,这时公公又到景和帝的耳边说了什么,景和帝点点头,终于抬起了头,扫了一眼在场已经列好队的官员。

杨宛如数了数大约有十几个,一起站着也颇为壮观,不过杨宛如发现还少了一个一两个人。有的官员看了看同僚,似乎都猜到是什么事情了,面上一片死灰。

而景和帝也省了让自己说话了,而是让旁边的公公直接把圣旨拿出来宣读。所有人都在见到圣旨的那一瞬间跪下了,杨宛如也不例外,不过她很想知道,这里有多少人是因为腿软才下意识跪下的。

太监尖细的声音在御书房内放大,传入了每一个下跪的人耳中,有人已经开始摇摇晃晃,浑身发抖了。

一旨宣完,有人已经吓的险些都站不起来了,杨宛如听了之后暗笑果然跟她才的没有多大的出入,圣旨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一群人勾结三王爷造反逼宫,罪大恶极,诛九族。

还未等这一群人反应过来,公公又拿出了另一个圣旨宣读起来了。“杨宛如接旨!”

杨宛如本来就没有站起来,也就继续跪着了。圣旨上前面都说了什么,杨宛如也不太明白,只听到最后一句“特封为宛清郡主……”

这样一来,就不是很明白景和帝的用意了,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把她封为郡主。可因为这样的一个圣旨,那跪着的官员们都炸开了,有人甚至嫉恨的瞪了一眼杨宛如。

而那个杨尚书看起来居然反而更高兴了,他看向杨宛如的眼神就犹如是在看一个救世主,巴不得现在就走过来拉住杨宛如的裤腿让她为他求情。

杨宛如接下圣旨后,心情很未微妙,景和帝那双锐利的眼睛密切关注着所有人的反应,忽然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阴恻恻的问道:“诸位还有异议否?没有那就压入天牢,待抄家后问斩!”

“皇上饶命啊!”

“皇上,臣等是被冤枉的啊!”

几个人忽然就哭喊了起来,景和帝的笑更为诡异了,似乎早就知道这些人会这样说了。

“哦?你们这样的意思就是不服朕的旨意了?那也好,朕也还有些东西没给你们看,看了之后你们就乖乖的受刑吧。”景和帝笑的慈祥,可在这些即将被抄家并诛九族的人来说,那样的微笑却显得万分可怕。

景和帝摆摆手,一个太监就捧着什么东西上来了,景和帝嫌恶的用手指夹起来了那大东西,随后忽然狠狠的将其甩到了这几个官员的跟前,语气平静的说道:“好好看看这都是什么!”

那些关于不敢不看,可那起来一看,才发现上面都是他们跟三王爷互通的密信,有些人看了看那座上的年轻帝王,知道大势已去,都不再争辩。

杨宛如看着依旧神气的杨尚书,心里鄙夷,这个杨尚书还在得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