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食神张三

“道长,坐坐坐。”

这是一艘略显破旧的渔船,不大,却很坚固。

甲板上摆放着一张小小的四方桌,桌上摆着一个红泥小火炉,炉子旁摆放着四五个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的是各式各样的佐料。

炉火并不旺,一个肤色黝黑的中年汉子正用三把小铁叉叉着三条鳕鱼在火上烤,一面烤一面用个小刷子在鱼身上涂抹调料。

他神情专注,似已将全部精神放在手里这条鱼上,整个人仿佛发着光。

只见他身着短衣,平平无奇的脸上被岁月刻满了皱纹,这使得他看起来比真实的年纪要大了不少。

大汉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张三。

张三是一个渔民,这在沿海地区是个很普通,很常见的职业。

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张三的对面是位道士。

道士很年轻,是一个十四五岁的高大少年,面如冠玉,修眉丹唇,俊美得不可思议,仿佛天仙临尘。

不,在张三的心中,他就是神仙!

少年神情淡淡,如湖水般清澈的纯黑眼眸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这让他既显得平易近人,又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

身着青色道袍,只裁剪出最简单的样式,在温润的海风中微微摇曳。

他右手边是个木桶,上面随意摆放着一柄古朴长剑。

且见这剑模样好生古怪,漆黑的剑鞘,剑柄却碧如翡翠,张三只不过瞧了它一眼,整个人就难受得厉害,头昏脑胀,干呕欲吐,差点当场晕倒了过去。

张三那叫一个后怕不已,同时心下又不禁暗暗称奇,不愧是仙人之物,果然不同寻常。

话说今日天还没亮,在妻子关切与期盼的目光中,张三独自一人驾船出海捕鱼,哪知鱼还没逮到几条,却遇上了罕见的大风暴。

眼看即将船翻落水之际,忽然有一名青衣少年从天而降。

那一刻,张三感觉自己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天使。

但见少年脚下轻轻一踩,摇摇欲坠的渔船立刻稳定了下来,然后他袖袍一甩,船儿顿时如离弦之箭般闪电射出,一路乘风破浪,渐行渐远。

与那浩浩荡荡,掀起千万重惊涛骇浪的大海相比,少年的身影何等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张三的眼中,一切却完全颠倒了过来,任这大海如何汹涌澎湃,恶浪滔天,竟只不过是猛虎口下,瑟瑟发抖的绵羊而已。

少年独立船头,清容如水,长袖如雾,仿佛有种隐秘的魔力环绕似的,但凡有风浪接近他周身百丈范围内,便立马平息下去,波澜不惊。

以百丈为限,内外俨然两个世界。

“仙人!”

张三不由脱口而出。

少年闻言,不禁微微侧过脸颊,轻轻地瞥了他一眼。

张三赶忙闭上了嘴巴。

少年收回目光,脚下输出的真力却加大了一丝,立马又有数十股潜流缠绕上来,推着渔船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恍若电闪星驰。

不旋踵,两人一船已远远离开了狂风巨浪的范围。

张三劫后余生,欢喜至极,顿时纳头便拜,一脸的感激涕零道:“多谢上仙搭救,张三铭感五内,至死也不忘您的大恩大德,愿做牛做马以报。”

别看张三只是一介渔民,但还是读过几本书的。

少年哑然失笑,伸手扶起张三,柔声道:“哈哈,做牛做马的就不必了,大哥只需帮贫道一个小忙即可。”

张三弯腰驼背,满脸诚惶诚恐:“上仙……上仙客气了,有什么要求,您尽管吩咐便是。”

少年暗暗摇头,温和道:“请问大哥,可知这附近有什么港口么?”

张三道:“有!有!有!附近有一个泉州港。”

少年轻轻“嗯”了一声,道:“那这泉州港离此处有多远呢?”

张三手搭凉棚,极目远眺,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在计算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答道:“大概还有三四十里路程吧。”

少年微笑道:“这样啊,那就麻烦大哥载我去泉州港一趟。”

张三连连摆手,神情激动道:“不麻烦!不麻烦!”

少年正是陈北落,他自无名岛一路向西,结果不出百里就遇上了在风暴中挣扎的张三,于是伸手救了他一把。

在看见对方的瞬间,陈北落就知道离陆地不远了。

因为,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来说,是不足以让个人出远海捕鱼的。

……

阳光灿烂,海水湛蓝。

海风温暖而潮湿,时不时有海鸥轻巧地落在船桅上,似乎也被张三的烤鱼所吸引。

张三的手艺实在不错,鱼烤得色香味俱全,叫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

陈北落眉峰微轩,欣然称赞道:“张哥好手艺!”

他自己就是厨艺大家,眼光挑剔得很,这世界上能入他法眼的人可谓是屈指可数,在他看来,就算是武当山上的那些大厨们也不过如此了。

与此同时,心下微感诧异,想不到眼前这个看上去五大三粗的老实汉子,竟然还有这等手艺。

还真是应了一句流传千古的俗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当然,更叫人想不到的是,对方在出海打渔的时候,竟然还不忘随身携带这么多的调料。

看来这张三呀,不但对自己的本领充满信心,更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

听到陈北落真诚的赞扬,张三的一张大黑脸顿时涨得通红,不由得低下了脑袋,神情颇有些不好意思:“嗯……啊……不过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而已,让道长您见笑了。”

陈北落摇头失笑,不置可否。

就在这时,鱼儿烤好了。

阵阵诱人的香味,不住弥漫。

张三小声道:“道长请。”说着将手中的两串烤鳕鱼,连同铁叉子一起递给陈北落。

陈北落伸手接过烤鱼,轻轻一咬。

嗞~~

焦脆的表皮下,鱼肉饱满多汁,嫩滑无比,各种烧烤料的调配更是点睛之笔,既没有喧宾夺主,又极大丰富了口感的层次,鲜香滋味在舌尖上悠然打转。

端的是难得的美味。

陈北落细细咀嚼,一口又一口,嘴下不停,忽然左手轻轻一翻,掌心上已多了一灰扑扑的酒坛子,黄泥封口。

这是他离开那无名岛时,从鬼童子的酒窖里顺走的。

对于鬼童子挑唆祢十八和俞子牙等人来找自己麻烦一事,陈北落洞若观火,心里清楚得很,于是临走时拿了他几坛酒,权当是对他的一点小小惩戒。

嗯,真的只是几坛。

三天后,鬼童子看着几乎被洗劫一空的酒窖,脸色铁青,胸膛急剧起伏,差点当场一口老血夺腔而出,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陈北落轻轻揭开酒坛子的封泥,丹唇微张,立即有一丝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的水线飞出,犹如那神龙吸水般,落入他的嘴里去了。

好个陈年竹叶青,芳香醇厚,清爽甜绵,余味无穷,叫人好不心舒神怡。

难怪鬼童子藏得那么严。

陈北落喜上眉梢,一口烤鳕鱼,一口竹叶青,吃得叫一个不亦乐乎。

忽听张三说道:“道长,前边就是泉州港了。”

陈北落抬眼看去,只见三五百米开外,一排排长堤陈铺水中,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只是这港口虽然看上去规模很大,却不过停靠着寥寥十来条船儿。

泉州港原名刺桐港,宋元两朝时达到巅峰,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与之国外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近百之数,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则远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国家地方。

可惜的是,元末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六年,泉州发生一起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

这场战乱不仅重创了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更导致泉州港盛极一时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泉州海外交通中心地位的打击更为严重,泉州海外交通从此走向衰落。

而明朝建立后,泉州的社会经济虽然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政府施行了严厉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陈北落略微感慨了几句,便辞别张三直奔北方而去。

张三则独自一人驾船回家,临近靠岸时,忽然发现陈北落坐过的凳子上,不知何时竟多了五十余两银子。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

陈北落神情皎皎,悠然自得,时而凭虚御风,俯视红尘万丈,真是说不出的飘逸出尘,道不尽的风姿琉璃。

时而闲庭信步,或是行走在山林旷野之间,欣赏自然天真趣味,或是穿梭于热闹市区街头,感受人间喧嚣而又质朴的烟火气。

一路上走走停停,终于赶在天黑之前,来到了扬州城外边。

黄昏,又见黄昏。

彼时,日衔西山,只剩下天边一抹残阳,将最后的余晖洒向大地。

青石官道旁,一杆丈许高的旗杆笔直地插在地里,上面挂着两盏斗大的灯笼,在风中微微晃动。

朱红色的灯笼,漆黑的字体。

“有间酒家”。

晚风轻轻吹拂,送来饭菜的香气。

陈北落微微一笑,他赶了半天路肚子里空空如也,当即迈步走了过去,随便找了张空桌子坐下,叫了几样小菜和一壶酒。

三杯小酒刚落肚,忽然听见身后百丈外,隐隐有金铁交击之声传来,叮叮当当,密集如雨,其中还夹杂着几声愤怒的娇叱声。

陈北落皱了皱眉头,这声音似乎有些熟悉呀,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火红的影子正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

这团火竟是一人一马,火红的马,火红的衣服。

不是小仙女张菁,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