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争当皇帝

天幕上。

几名“奇装异服”的外国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漫步在已经压实的黄土路上。

陪同官员指着四周,微微仰头,神情里尽是骄傲之色。

为首洋人四处观察,脸上是一片惊讶。

身后的几名洋人,或是仔细观察、或是奋笔疾书、或是快速描画着。

而在一行人的周围。

贫瘠干瘦,衣衫褴褛的百姓惊惶的看着一行人。

……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不知为什么。

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羞耻心。

明明这些都是待客之道……

但偏偏从字里行间内看出一丝难掩的惊讶和……不屑?

“……就像居高临下……”

就像勋贵蔑视贱民一样。

刘启则抱着肩膀,嗤笑道:

“还什么乾隆盛世?”

“看这些百姓!哪有身处盛世的样子!”

……

……

大唐·玄宗时期

“哈!盛世?”

李隆基真是气笑了。

“这要是盛世,那我开元盛世又该怎么算?”

“盛中之盛吗?”

李隆基从金丝木榻上扶膝起身,漫步于廷内,双手平举。

高声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才叫盛世!”

“百姓富才是真的富!”

“朕信了你的邪!”

“你还藏富于民?呸!”

“文景之治时,百姓也都富裕的不得了!”

“家家户户都骑马,而且全骑雄马!”

“谁要是骑雌马或者小马都会遭到众人嘲笑!”

“你还盛世,哼!”

李隆基挺直身板,蔑视着乾隆盛世。

……

……

大唐。

李世民皱眉苦思,又回想天幕里描述的乾隆“盛世”

终于恍然大悟。

“传统农业社会的巅峰养活了超大规模的人口。”

“但是人均粮食产量不行却导致生活贫困!”

“再加上地少人多!”

“这就是乾隆盛世的困境!”

“是农业社会的困境!”

“是王朝的困境!”

“所以要开启工业社会?!”

……

天幕上。

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

一只只“白藕”在河面上起伏。

两岸的百姓该洗衣的洗衣,该挑水的挑水。

挑水回去的路旁,也会有几簇“藕节”从土里伸出。

像是奋力“生长”着。

没人在意那些“藕节”

只有一名洋人坐在不远处的树下,记录着一切。

……

……

……

天幕上。

贫寒饥困的百姓蹲在墙角吹着寒风。

一墙之隔内。

脸色红润、身体肥硕的贵人正在吃喝玩乐。

百姓麻木的眼睛盯脚下,蜷缩着。

……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看着这十分熟悉的一幕,下意识打了个寒颤。

他抱住自己,幽幽道:

“……黄巾啊……”

众人也想到了黄巾。

但顺着“黄巾”往上一捋!

他们赫然发现乾隆的种种手段已然将清朝打成铁桶一片。

刘备看着天幕里的种种,叹气道:

“若没有外力因素……”

“这个天下就会在这片死水中一直沉寂下去。”

“稳定……”

“真稳定。”

但这种稳定真是对的吗?

殿内的某些人开始思考着。

……

天幕上展示着大清京城附近的冰山一角。

如虎如狼的吏员冲着破财的茅草屋,将屋内的男丁拉扯走。

身穿公服的小吏拿着鞭子抽打着骨瘦如柴的纤夫。

……

……

大清·乾隆时期

“够了!”

乾隆拍案而起。

衣摆飘动,步履急促。

他指着天幕,喉咙上下滚动着,颔下白须抖动。

牙缝里迸出几个字来。

“只有朕如此吗?”

他突然放声怒喝道:

“就只有大清如此吗!!!”

“朕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

“你还想要朕怎样?!”

乾隆厉声着,他此时就像急于寻求认可而不得的孩子。

语气激烈而放肆。

“文景!贞观!开元!仁宣!”

“这些盛世就没有路死白骨!朱门酒肉吗!”

“朕养的是几万万人!”

“几万万!”

“你让他们坐在朕这个位置上,你就保证他们比朕做的更好吗?!”

“你能保证吗?!”

“能吗!”

乾清宫内像被按住时间一般。

寂静无声。

片刻后。

乾隆缓缓睁开眼睛,神色又恢复到冷漠无情。

“召军机大臣们前来议事。”

他无视了跪倒一边的永琰,只是似陈述、似教导、似自语。

“两言相对,大清显得一片亡国景色。”

“英国人,将要蠢蠢欲动了。”

……

天幕上。

高高的壁炉架上点着几支白色的蜡烛。

将屋里伏案书写的人影映照得影影绰绰。

白色羽毛笔在纸张上滑动。

一连串字符排列而出。

马嘎尔尼认真的书写着。

而随着他的笔尖滑落,书文含义也随着历朝的文字而翻译过来。

『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触过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

『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和其他我们东印度公司属地。』

『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

『他们的发明创造的聪明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然而,生活在自己国家的中国人,却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

随着文字的展现,他一路上的见闻也如走马灯般展现着。

『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同时也更冷漠、麻木和冷酷。』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望着天幕,一言不发。

刘庄呆坐一旁,喃喃自语着:

“不该是这样的……”

“不该是这样……”

“这不是盛世景象……”

刘秀平静道:

“乾隆做到了。”

“清朝皇帝做到了。”

刘秀不否认天下百姓的生活不能一致。

他也是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

但也因此,他更知道这个天下的底色应该是如何的!

一如那般……

热烈、蓬勃、充满生机。

“他们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都。”

“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些人的性格。”

刘秀借助天幕里洋人的视角,将自己也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冷静分析着。

“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

“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华夏土地上的百姓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比在别处的华夏百姓受到更大的扭曲。”

“他们把安静、顺从……”

“扭曲成冷漠无情……”

刘庄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

“那就这么看着?”

刘秀颤了颤嘴唇,轻声道:

“除非……再造乾坤。”

“不然,无计可施。”

……

天幕上。

马嘎尔尼写着一切所见所闻。

他按照风俗和品性、宗教、政府、司法、财产、人口、赋税、文武官员的等级和制度、商业和贸易、技艺和科学、水利、航行、语言等方面。

详细记载着他对中国情况的“考察”。

『中国官员对水压、光学原理、透视法、电气等漠不关心,看不懂也不在意地球仪、行星仪、气压计,却对漂亮的欧洲花瓶和瓷器充满了兴趣。』

『他们的医学水平非常低,很难说是一门科学。』

『这里没有公立医学院或者教师,没有相关科学教授,全国没有正规的医师联合团体或协会。』

『完全不知道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从未做过人体解剖,也没有丝毫概念去探寻这些知识。』

『并且,存在大量的梅毒患者。』

……

大汉。

“难怪……难怪……”

刘邦突然念叨了两下,又闭口不言。

吕雉与刘盈、小刘恒奇怪的看着他。

此时的刘邦与寻常时大不相同。

或者说,没人见过这种模样的刘邦。

此时的他好像脱掉枷锁的囚犯。

一股精神上的恍然自内向外的散发出来。

“原来如此……”

天幕说两千年的帝制时代结束了。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笑了。

“果然啊……”

“以民为本才是正道。”

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彘之乱后,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

其含义,为共同执政。

那么其含义就很显而易见了。

刘恒新奇的看着。

这是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的情景。

刘启蹲在一旁,心悦诚服道:

“这位开国之君可真不得了。”

“阿父,你真的说对了。”

“天命即是民意,民意也是天命。”

“他将天命复归还于民意……这……这……”

刘恒接过后半句,怡然自得的捋须道:

“除非华夏陆沉,蠢动咸灭。”

“不然……”

“天命不绝……”

“舍一家,活天下!”

“此等气魄,亘古未有啊!”

刘恒开始期盼起来了。

“朕真想见见……”

……

大汉·武帝时期

“人民……”

刘彻嘴里嚼着这几个字。

“共和……”

他回想起后世子孙曾说过的一句话。

“人民万岁……”

刘彻感觉自己要长脑子了。

他双手摁着两侧太阳穴,嘴里不停念叨着。

“这是……以民为本吗?”

“是吗?”

……

大明。

朱元璋盯着天幕半天。

最后笑了。

“哈哈哈哈哈!”

“乾隆费劲心思!”

“最后你不还是忘了吗!”

至于什么毒不毒的……

梅花他就知道!

梅毒?不清楚。

……

大明·嘉靖时期

朱厚熜大约知道这梅毒是个什么玩意了。

“孝宗……”

他娘的这东西弘治时期就传进来了!

“来人呐!快来人!”

排查!

一定要排查!

……

天幕上。

马戛尔尼伸了伸腰,看着桌子上散而不乱的纸张。

又提笔写上最后几段话。

『目前的中国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三亿多中国人的彻底独裁统治。』

『自北方满洲鞑靼人最后征服以来,至少在这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发展和进步,甚至在后退。』

『而在我们科技日益前进时,他们和今天的欧洲民族相比较,实际变成了半野蛮人。』

『它从令欧洲人羡慕的文明昌盛之邦,变成了悲惨落后之地。』

……

……

大秦。

沉默。

咸阳宫内是无尽的沉默。

在座几人俱都可称为当世人杰。

但在天上的一幕出来之前,无有一人感觉不对。

嬴政紧紧盯着洋人所写的一切。

原本习以为常的情景此时在脑海里却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如此的扎眼。

他又回想起与刘邦的争论。

回想起历朝历代自秦至明时的变化。

回想着这帮洋人带来的种种“异物”。

他突然陷入到一股茫然之中。

历朝历代的发展真的有变化吗?

好像只是帝王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

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

一直重复着争当皇帝?

嬴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皇帝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你们别想太多。

什么世界史,我有那能力写吗?

中国史我都没搞明白呢。

……

这章算伏笔吧。

毕竟帝制时代是算到溥仪退位的。

若是看到退位以后没了下话,我怕他们呕死。

所以也算是给老祖宗揭开一丝未来的缝隙。

给他们看一眼结尾。

……

…这一顿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