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卫子夫:朕朕朕!狗脚朕!
大汉·宣帝时期
在这一点上,刘病已想对乾隆说。
朕懂你。
许平君在刘病已怀里轻泣着。
他一边安抚着,一边轻声道:
“花朵盛开,触目皆是。”
“但唯有一朵,与众不同。”
“因为它是自己亲手种下的。”
……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想到了另一件事。
是关于他爹娘的。
归去之人不可追,满腔的悲痛无处宣泄。
对我最重要的人已不在,活着的那么多人无一人能和她相比。
悲痛之情会化作愤恨。
“乾隆的宽仁给了他们错觉啊。”
……
……
……
大汉·昭帝时期
刘弗陵抬头望天。
心中一片无言。
你说巧不巧,他又想起他阿父了。
“在极度悲痛中,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加节制地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惩罚他人来泄怒。”
“然后就造成了天下那么多人倒大楣,掉了脑袋。”
巫蛊之祸的延续不就是如此吗?
皇帝逼死了废太子,然后又后悔了,他悲痛、愤怒、最后指责那场祸事里的一切人。
但他有没有指责过自己呢?
刘弗陵眼神晦暗不明。
……
……
大明。
朱元璋眉头突然一跳。
他看向马皇后出声询问道:
“正月……”
“咱记得乾隆与富察的第二位嫡子就是年三十没的吧?”
马皇后体会了一下这种心情。
爱子刚刚夭折大臣就避嫌告老。
年轻气盛的皇帝当然会记恨于心。
于公,你是朋党领袖。
于私,你不体朕心。
不弄你真是念头不通。
朱元璋觉得乾隆还是挺能控制情绪的。
他代入了一下自己……
这些家伙一个都活不了。
活了也得是残废。
老朱心下突然升起一丝怪异。
他真的爱富察皇后吗?
……
……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心里憋着一团火发不出来。
他算明白了。
那小王八蛋就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的!
张廷玉啊!
多善解人意的一人啊。
居然让他逼成这样!
“势力大点你就修吗,可苦这么为难他呢?”
“弘历如何了?”
身后的太监躬身回答道:
“回陛下,太医言宝亲王为急火攻心,需好好静养一些时日。”
雍正点了点头,强压心中火气。
“朕晓得了。”
“让他养着吧,准噶尔叛乱……就先不要去了。”
……
大清·乾隆时期
老皇帝脸一黑,愤愤道:
“尽说些粗鄙之言!”
“什么叫真狗?朕乃真龙天子!”
“一群大不敬的小混蛋!”
永琰的脸色毫无变化。
他爹能说出这种话那简直是太平常不过了!
这才是他爹吗。
自恋。
……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折子。
越看脸越黑,最后将折子拍在御案上!
“混账!可恶!”
龙颜大怒下,满殿侍从惊跪一片。
乾隆拍案而起,恨恨道:
“一个山西布政使就敢翻倍收税贪污一半!”
“这上上下下的大臣又有多少行不法之事!”
“朕以至诚待天下!”
“而这些人竟把朕当成了历史上那些可以随便欺负的无能之主吗?!”
“可恨!”
……
……
大唐。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坐在望云亭内,看着天幕,握着皇后的手轻声道:
“水这个东西看起来比较柔弱,所以很多人最后都是淹死在水里。”
“君王仁柔是好的,但太过仁柔可能是导致更多的大臣陷入法网。”
“而且……”
李世民突然轻笑道:
“不是朕看不起他们。”
“就明清大臣的整体素质,能和我贞观一朝的臣子相提并论吗?”
“不能,他们没有那个能力。”
“我以诚待人,大臣们同样以诚待我。”
“但明清大臣们不会,他们并不会用相同的忠诚来回报君主。”
“相反,他们大多数只会把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当成了可钻的空子,拼命捞钱。”
长孙皇后仔细听着,听完后叹气道: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二郎说大臣之过,那明清君主不也是视臣子如草芥吗。”
帝后二人对视一眼。
顿感大唐之幸!
最起码大唐的问题没有那么复杂!
后面那些朝代……就是一颗乱线团。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真是觉得奇了怪了。
他怎么在乾隆一人身上看到了多人的影子?
此时此刻就看到了他爹和他自己的影子了。
“难怪说,儿子总会变成父亲。”
朱棣对着徐皇后笑道:
“因为经历过事情相同,在没有知道其他解决办法十,也就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那么处理。”
徐皇后知道朱棣在说什么,点头称是。
“雍正那么严厉,那么苛刻,也确实是大势所迫。”
“康熙晚年留下的一些大臣们不容他宽大。”
“现在,轮到乾隆自己面对这些问题了。”
……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表示他一个字也不信。
都是千年的狐狸,朕还不懂你?
说到底还是借题发挥!
“这小子……真他娘的……光明正大的阴!”
卫子夫奇怪的看了一眼刘彻。
“天幕不是说了乾隆是因为太过宽仁,所以才改变态度吗?”
刘彻满意的对卫子夫点头道:
“很好,皇后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朕很喜欢!”
卫子夫:……
她袖子里拳头捏得死死的。
要不是打不过,她非得给他三拳!
朕朕朕!狗脚朕!
卫子夫在脑海中狂殴了一顿刘彻,殴打的刘彻跪地求饶后,才放开臆想回到现实。
随即扬起一个大大的笑脸,柔声道:
“妾不明白,请陛下解惑。”
刘彻微笑捋须道:
“其实无惑可解,因为天幕早就言之了。”
“乾纲独断。”
“皇后的死只是一个由头,一个理由。”
“当然,朕相信帝后之间的真感情。”
“毕竟诗词有感而发,不会骗人。”
“但朕也明白,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天赐良机。”
刘彻看向天幕,眼中精光闪烁。
“哪怕是造成朝廷震动,史书也只会记载皇帝是因为悲痛大臣们对皇后的不敬。”
“而且……太轻了……”
刘彻太知道皇帝是什么玩意儿了。
如果真的气愤,事情不会这么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换句话说,大臣死的太少了。
这不符合天幕和后人所说的真爱情形。
也不符合皇帝的心境。
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
乾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这个时机选择了对他最有优势的决策。
再次平衡。
刘彻突然有了兴趣。
看了这么多皇帝,这是让他最感兴趣的一个。
其他皇帝只想把朝堂保持在一个静态的环境内。
然后在这个静态的环境中施展平衡术。
乾隆不是。
他不让朝堂保持在静态中。
而是保持在动态里。
一切玩法都由他决定。
“这才是……乾纲独断……”
卫子夫脸带着柔情似水的笑意,一双桃花眼却斜睨着他。
狗东西!
一点感情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