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年号雍正

大明。

朱元璋摸着胡子,脸上没有一点不开心的颜色。

只是似笑非笑道:

“咱可不信这位英主看不出这是什么意思。”

马皇后用木如意敲着腿上胆经,长叹一声:

“别管最后的三身合一能不能达成。”

“康熙都一定会去按照目标执行。”

“那得利的是百姓就够了。”

……

大清·乾隆时期

“它就是在钓鱼!”

乾隆将手上的扇子拍在御案上,脸色铁青。

三个条件,哪个不是苛刻无比?!

就那最简单的第一条也是可望不可及!

不信?

问问汉文帝、唐玄宗,那文景开元难道就真的人人衣食无忧了吗?

汉唐可是还有奴籍的!

但是……

虽脸色铁青,可眼底深处确实深深的羡慕。

抛开其他事实不谈,那寿命可是实打实的给了……

百分之二就是二十年啊……

不要多,就冲着百分之十使劲,那也是一百年了……

更何况……

乾隆不由自主的咽了口口水。

恢复青春……

他下意识看向自己的手。

苍老、褶皱。

只有到了岁数才知道年轻的宝贵。

至大清贵族与自己的长生不老。

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乾隆再次看向天幕。

不知朕有没有这种荣幸?

……

天幕上。

太和门死气沉沉地敞开着。

远处是深不见底的天空。

沉重的脚步声一下一下传来,发出巨大的回响。

一个拖着偌长辫子、身穿帝服的瘦削背影出现在大门的方空中。

一步一步向大门走去。

……

大秦。

嬴政看着这明显不同与其他皇帝的画面,挑了挑眉,意有所指道:

“风雨欲来啊。”

对面四人默言不语。

他们看出来了,清初皇帝怕是没一个好相与的。

……

大汉·武帝时期

“这是清朝第四个皇帝了。”

刘彻突然没头没尾的一句,却让卫子夫陷入深思。

一个朝代的转折点就在这了。

后面是大治还是大崩,就看这位如何做了。

……

……

天幕上。

灯火幽暗。

一位面容刚毅,目光炯炯的亲王坐在椅子上,看着烛火一动不动。

身边一位穿着黑色马褂的辫子文人轻声快速道:

“主子,此时已经到了重要关头。”

“陛下是个圣明的皇帝,但是心中对太子人选始终没有定夺。”

“诸王钩心斗角,有不并立之心,如果其他人当上了太子,主子将来定会受损啊。”

“主子,庸众的父子关系好处,但是英明的父亲难相处!”

“兄弟少,手足之情好处,兄弟多了,关系不好处!”

“为何?跟英明的父亲相处,如果你不展现自己的优点,恐怕会被他嫌弃,如果过于展现自己的长处,又会让他心里不舒服,猜忌你。”

“兄弟多了,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间争强好胜,互相攀比,也不好相处。”

“想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孝、诚、和、忍。”

“如此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

“此时,一定要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亲王依然看着烛火,只是好半晌后才道:

“虽言为金石,却与我无用。”

“我根本没有争储之心,如果有争储之心的话,早就不是这么样。”

“无祸无福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气。”

他突然停下话头,低下头,看不清颜色。

片刻后又道:

“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

“慎之,慎之。”

辫子文人闻言眼睛一亮,轻声轻语道:

“主子放心。”

“此间言语,天知地知!”

……

……

曹魏末年。

躺在榻上的司马懿盖着被子,望着天幕里的皇子操作,笑了笑。

“这人城府够深,演技够好。”

“就这点而讲,你们还真得学着点。”

司马昭坐在一旁,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那何必舍近求远。”

“跟您学不就得了。”

司马懿的笑容消失,把盖在肚子上的被子往上拉了拉。

“滚出去。”

司马昭撇了撇嘴,一动不动。

本来就是吗。

……

……

大清·康熙时期

东宫。

胤礽坐在椅子上看着天幕,恨的牙痒痒。

老四啊老四,你可真会装样子啊!

但气了一瞬,胤礽又再次颓废了。

此时恨与不恨的,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他回想起在乾清宫发生的事。

皇帝拿着金莲,连眼睛都不舍得移开一下。

哪里还记得什么儿子。

最后留在耳边的只有一句不痛不痒的话。

“送太子回东宫。”

胤礽闭上眼睛。

太子……

这辈子都只能是太子了……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默默翻了个白眼。

这话说的属实难听。

什么叫结党营私?这叫共同进步!

我又不是暗害他人抢来的位置,是真真实实干实事外加一点小宣传得来的位置!

“说的跟朕要谋反一样。”

雍正实在忍不住吐槽道:

“话里话外说朕城府深,深的是阿奇那!”

“他就是冻在冰层里的鱼,只待蛰伏整个冬天,一旦春暖花开便活蹦乱跳!”

“他才是城府甚深!善于伪装之辈!”

一旁的弘历看着突然不停唠唠叨叨说着八叔坏话的阿玛,嘴角抽搐。

您是真恨啊。

……

……

大唐。

李世民突然感觉到好励志啊。

就像他一样。

“通往帝王之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只要走得踏实,哪怕一开始并不是皇帝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最终也会凭借实力得到各方的青睐和支持。”

李承乾都听傻了。

阿耶,你这话不对劲吧?

你俩好像不是一个路数的吧!

……但结果好像都一样……

李承乾陷入沉思。

难道自己做错了?

应该学胤禛的做法?

……

……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看着眼巴巴瞅着他的永琰,心中忍不住连连叹气。

矮子里拔高个。

自己实在是没别的人选了!

不然……唉……

“汉人长期延续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是经过多次尝试后,避免皇权之争的一个定论。”

乾隆决定用最最直白的言语讲通自家传位逻辑涵义。

免得这货歪曲了意思胡乱弄一通。

“抛开这个定论的对错,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觊觎皇位的竞争者的血腥争斗。”

“而任何事情,传承久了,就会被认为有理。”

“汉人常以为,篡权者并非正宗得位,是不道德的。”

“但实际上,要看谁登基后施行的政策是利民的还是祸害百姓的,这才更正确。”

“唐太宗就是其中翘楚。”

永琰点点头。

“那这跟圣祖传位玛法有什么关系呢?”

乾隆看着他,淡淡道:

“圣祖作为大清的主政者,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才按照汉人的方法,提前立太子并全力培养。”

“可他自己却忘了,汉人太子,一般是不干预朝政的。”

乾隆叹了口气道:

“说到底,圣祖也是被明太祖与懿文太子之间的父子情迷惑了心智。”

“但不是谁都像明太祖与懿文太子父子俩一般的。”

“清军未入关之前,王子预政是传统政策。”

“以此通过选拔最优秀的人才继承王位,保证了满族迅速崛起。”

“圣祖认为既有懿文太子珠玉在前,又有满族传统作为依据。”

“那就可以两者结合,选拔最优秀的皇子继承皇位,同时又学习汉家文明,用立太子表明满汉是一家。”

“不成想,这让废太子产生了急于登基的心理。”

乾隆看向天幕里那个脸色肃穆的阿玛,神情复杂。

带有几分感同身受道:

“晚年时,圣祖爷希望即位者必须首先要孝顺。”

“这是在立太子事件中,众多皇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杀气腾腾的环境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而出于对大清有利等的综合考虑,圣祖以国为重,选择了阿玛。”

“为何?”

“因为国家需要实治者,而非某一方面有特长的皇子。”

“饱经历练的世宗,在处理政务时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大局为重,都赢得了圣祖的赞许。”

说到最后,乾隆喃喃自语道:

“当爹的知道儿子的孝顺和不争是一种策略。”

“但父亲喜欢儿子的孝顺和不争,也觉得他这个策略是好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

永琰的脸色有了几分变化,他欲言又止。

最后微微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