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
天幕上。
横贯长空的光幕上书写四字。
『康熙盛世』
然而那金光芒射的四字之间,却有一颗白星点缀。
……
大秦。
“太白经天……”
嬴政等人望着不该出现的阴星太白,面面相觑。
萧何皱眉奇怪道:
“不应该啊,既然是盛世又怎么会有乱纪之事呢?”
“莫不是……另一个李隆基?”
几人一愣,不由想到那位极与极的两级反转。
“这可说不准……”
是啊,谁能想到大唐盛世转眼变成大唐崩坏了呢。
……
……
大唐。
李承乾看了看天幕,又看向自家阿耶。
“这是好事吧?”
李世民有点拿捏不准。
“就单看这道旨意,确实是好事。”
“税收确实是非常之轻。”
“也算一劳永逸的减轻百姓负担……就是……”
“他是怎么在维持大战的同时,还能降下税收的?”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打仗=花钱
那花钱就一定要挣钱。
朝廷怎么挣钱?
提高税赋咯。
“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吧?”
……
“好事你个球啊。”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恨铁不成钢道:
“怎么?想事情只考虑一时不考虑万世啊?”
“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错误吗!”
杨玉环梗着脖子道:
“你说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说不管国家人口增长多少,永远不再增加税收这事你能做到吗!”
“做不到就不要!”
李隆基气得两根手指一夹,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
“朕问你,后面物价开始上涨,税收却不涨,国家的税收是正常还是亏损?”
杨玉环对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
李隆基嫌弃的送开手指,杨玉环仰着修长脖颈,大声道:
“不知道!”
李隆基气乐了,
啥都不知道,还啥都敢说。
“行,那朕就告诉。”
“如果物价涨了三倍但税收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就意味国家的税收相当于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它还能正常运行吗?!”
“而国家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固化财政系统它能支持吗?”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
……
……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捏着眉心,一阵阵的烦闷。
别人不知,他却门清。
盛世?盛你个球!
“玛法真是千古明君啊。”
雍正疲惫的睁眼看向一脸敬佩孺慕神色的弘历,沉声道:
“康熙五十五年,江南总督赫寿因五十一年曾奉有免征比年所欠钱粮之旨,仍分年带征。”
“随即上折奏以江南赋重,钱粮之多,本年钱粮尚且拖欠,而业已奉命豁免之钱粮,不但民力所不能完结,且民意亦以为业已豁免,顾不完结,实则兼征。”
“故请依照陕西已行之例蠲免江南旧欠。”
“你玛法批令缮本具奏。”
“可待赫寿题奏至京,却为户部所格,以至次年三月未见施行。”
“你可知为何?”
弘历摇头实表不知。
雍正闭上双目,手里转着十八子,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原因是你玛法怀疑赫寿奏请恩蠲是受江南籍汉人赵申乔请托,以取悦地方。”
“而赫寿疏中以西边正用兵饷之时,故旧欠未准蠲免,照依部议分年带征一语,令你玛法反感。”
“你玛法表明战争绝不影响蠲免。”
“所以,当年年底,你玛法得知准军侵入西藏、前线形势明显恶化,以至不得不向汉官曝白之际,宣称将东南和西北八省地丁屯卫银二百余万全部蠲免,并将安徽、江苏漕项免征一半。”
弘历愣了一下,随即恍然道:
“玛法坚持赈济蠲免,是担心汉人因准部之役而怀疑大清政权的稳定和承平盛世?”
雍正不说话。
弘历看着默认的阿玛,顺着话语也想到了康熙末年的事。
雍正则又再次开口,只是语气莫名。
“康熙五十八年,调集大军进藏,截留部分漕粮贮积东南以备赈。”
“六十年夏,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麦已无收,民多饥馁。”
“承平盛世已难于继续粉饰,清军亦无能深入进剿准噶尔。”
“高额赋税使得以营造一个虚有其表的盛世,但同时又伤了清廷赖以树立的基础。”
“你以为当了皇帝就能高枕无忧?”
“错了……事情远非如蠲免、赈济表现的这样轻松。”
……
……
……
大清·乾隆时期
无视掉那刺眼的高字。
乾隆叹了口气。
“清田……”
前脚清田后脚就民变了!
“哪那么容易啊。”
……
……
就在前朝各帝看着后世影响一栏的评价若有所思时。
许久不见的选择题再次出现!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
『选项一:算』
『选项二: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