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除倭寇·张经之死
……
大汉。
“这什么文官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
刘邦脚踩着榻边,大声道:
“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了功名利禄而贪赃枉法,这是害群之马。”
“第二类,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自己不是特别干净,但也不是特别不干净。”
“第三类,就像朱纨张经这种,人品端正却不合群的人。”
“偏偏就是这种人最不得善终。”
吕雉瞥了他一眼,慢悠悠道:
“这也是要看是什么样的皇帝。”
“就大明一开始对文官的态度,就表明了忠贞之臣在这里是得不到好的。”
刘邦认同她的说法,拍了拍膝盖,摇头道:
“问题就在这里。”
“他们还是不明白。”
“从朱元璋开始,大明就倾向于从负面来行使皇帝的权力。”
“贬抑、侮辱、訾骂,当廷打屁股。”
“皇帝越是霸凌文官,也就越是刺激出文官在面对皇帝时的一种集体团结的态度和意识。”
刘邦摇头道:
“大明的情况比宋朝还要恶劣。”
“这种恶劣已经不是制度上就能调节过来的了,而是在人心上就已经难以转变了。”
“除非大明出一个刘秀,将一切推到重来,不然……”
……
……
……
大汉·武帝时期
“真是成于此也败于此啊。”
刘彻透过现象看本质。
朱厚熜牵制了朝堂,但换个说法。
朝堂又如何不是牵制住了皇帝?
“明朝的官员体制没有宰相,那就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百官。”
刘彻抱着小刘据讲解道:
“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由宰相来总管总承,也就是总负责的缓冲。”
“群臣直接受皇帝领导、管辖,那他们表达意见的对象当然也是皇帝。”
“而皇帝和宰相最大的差别是,皇帝不会是从他所要管理的这个体系里出来的人。”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不需要遵守制度,他自己就是制度。”
“他不需要也不可能为政策成败负责。”
“宰相处理政事要依循规范,这套规范必须向皇帝报告,然而皇帝来指使官员时却不需要尊重任何规范,他高于规范,或说他自己就是规范。”
“皇帝既没有经过资格考核,更不能被撤换,那整个体系在最高层次就卡住了,无从选择也无法流动。”
小刘据似懂非懂,回答道:
“所以,大臣与皇帝的争斗是一定的?”
刘彻揉了揉他的小脑袋,笑道:
“没错,从朱元璋废丞相制,这个结果就预定了。”
“大明后面的皇帝可以说再填坑,也可以说是在挖坑。”
“因为这个坑,他们本身就跳不出来。”
“朱厚熜能争得主动权。”
“但也仅此而已了。”
刘彻看着天幕,带着几分惋惜之意。
“他就算想做其他的事也做不成。”
“大明这盘棋,已经将死了。”
……
……
天幕上。
第二幅画面再次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