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大礼仪之争!

大明。

“竟然是你小子!”

朱元璋终于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嘉靖是“何方神圣”了!

“还以为你是什么有道之君,看来也是前明后暗的货色!”

只是一念之间,朱厚熜的好印象在老朱这直接跌倒谷底!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那小心眼的样清咳两声道:

“要不你再看看呢?”

朱元璋板着脸,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

“哼!是得看看,看看他怎么做到家家皆净的!”

“家净!”

“看看这倒霉的年号!”

……

大明·永乐时期

“是你小子!”

朱棣终于知道是哪个王八蛋把自己庙号改了!

他也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庙号给改了。

“这小王八蛋是拿咱当筏子啊。”

“真是,狂妄!”

朱高炽则心平气和的劝着朱棣。

“爹,这也没办法不是。”

“不把你立为成祖,他这小宗没法服众啊。”

“爹,为了大明未来,您就认了吧。”

朱棣看着朱高炽一言不发,然后……

“呸!”

朱高炽用不符合体型的敏捷身法避开“暗器”

眼底透着笑意。

……

大唐·正德时期

朱厚熜摩挲着扳指,下意识的分析着。沉思着。

朱厚熜与大臣的裂隙已见端倪。

其实如果按照杨廷和等文官的意愿来办,朝廷应该先在北京城外搞一个“皇子过继和太子受封”的仪式。

然后朱厚熜以太子的身份昂首走过东安门,进入皇宫,完成登基大典。

但显而易见的,这帮人就是轻视朱厚熜。

而朱厚熜的这一手时机也把握的很好。

进城之日就是登基大典。

这说明城内的大礼早已经准备就绪了。

报时的鼓声响了,大典吉时即到,可嗣君的御批迟迟未下。

等待即位盛典的文武百官排列整齐,但即位诏书却仍攥在朱厚熜的手中。

他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拒绝以太子的身份入城登基。

这时,将要登基的皇帝突然说自己不干了,朝堂没有一人能担下这个责任。

偏偏双方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是朝廷陷入困境!

所以,他们必须低头!

朱厚照似拨开迷雾。

“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啊……”

“这一手借势而为,用的太妙了!”

……

……

大宋·神宗时期

“嘉靖……”

赵顼笑了笑,又无奈摇头。

朝政和谐、社会安定。

多么美好的期待和向往啊。

可这只能是个向往了。

大明这个庞然大物现在是疴疾丛生。

年轻皇帝能稳定住,不让税收和国防等崩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想让两京十三省回到仁宣之时,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皱了皱眉,叹口气。

“还是老问题,太心急。”

“但也能理解,毕竟年纪小。”

年纪小,总想趁势追击一举定乾坤。

但前面那压了一头其实就可以了,你不能一点念想都不给这帮人留。

年号是可以改的,随便当个甜头扔出去,安安他们的心。

这样以后再下手才会更容易。

……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看着殿下众臣。

为首的大臣举着笏板高声大喝道:

“西汉末年,汉成帝刘骜膝下无子。”

“朝廷奉共王之子定陶王为太子,后即位为哀帝。”

“为使共王后继有人,又别立楚孝王之孙刘景为定陶王,作为共王之嗣。”

“宋仁宗,年老无嗣,又将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接入宫中,改名曙,立为太子,后即位为宋英宗。”

“此二帝皆由藩王立为太子,然后登基,从属过继法。”

“而那些过继者要认被过继者为父,作为被过继者的后人而行事,此谓为人后者为之子!”

“陛下今已过继于孝宗皇帝,理应认孝宗皇帝为父!”

“而兴献王一脉,自可由藩王之子过继!”

“陛下,此乃天理!”

小皇帝看着为首的大臣,看着殿内的众正盈朝,冷声道:

“朕和英宗的情况不一样,他早已入继仁宗膝下的。”

“仁宗生时,英宗就已经称仁宗为父,还当过太子。”

“但朕从未入继过孝宗膝下,也从未被立为太子。”

“所以……”

小皇帝身体微微前倾,看着殿下大臣,吐出石破天惊的一句话。

“朕,不必遵守儒家理法。”

……

……

……

大汉·成帝时期

刘骜瞥了一眼天幕。

“什么定陶王不定陶王的,朕不认识。”

随后低头哄着婴孩。

朕有秀儿!天下可期!

……

大宋·英宗时期

赵曙看着天幕。

背后的双手紧握成拳。

“这一步,至关紧要。”

能不能立足,能不能夺回帝王的解释权,尽在此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