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薛仁贵
玉山书院,和上一次来相比起来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本设置在书院正门的迷宫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高大宏伟的门楼,上书“大唐皇家玉山书院”几个大字。
有这几个御笔亲书的大字,无论多大的官到了这里,都得乖乖地下马落轿。
进入书院之后,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像,雕像主体是一本摊开的书籍,书籍上乃是大小不一的铭文——每一个铭文都代表着一个先秦诸子。
这座雕像是云烨主持修建的,就是为了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这并非一座儒家书院。
云烨带着李恪一边向里面走,一边介绍道:“这几年,书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这里成了书院的主校区,负责教授新学。我们还在其他地方,比如岭南,太原,陇右等其他地方建立了分校区,那里功能更加单一,主要负责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工作。”
云烨口中的新学正是李恪从后世带来的知识,为了避免和儒家的冲突升级,所以套了个先秦诸子的皮。
可惜了,哪怕如此行事,依旧无法让儒林中的一些老顽固让步,反而使得其变本加厉,更是敌视新学。
只是让李恪有些惊奇的是,玉山书院竟然还安排了学生实习,并且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分校区。
见到李恪的表情,云烨为此表示不屑:“玉山书院是参照后世的综合性大学来设计的,虽然前期还承担了一部分初级中级阶段的知识教授,但是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将这部分工作转交给下面新建的院校,转而教授更加高深的知识。
像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脱离实践效果会非常差。所以,玉山书院不仅和研究院有合作,每年会派出一部分学生参与研究院的科研工作,从而加强学生的能力,还专门在其他地方兴建了分校,用来强化训练。”
听云烨这么说,李恪也挺高兴。这证明自己带回来的知识没有被浪费。
二人走了不久,便看到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迎面而来。这些士兵人均身高都在一米八左右,为首的那個更是夸张,比其他同伴直接高出了一头,估摸着得有两米。而且这人生的浓眉大眼,小麦色皮肤的脸上还蓄着短须,一身腱子肉看起来便给人以极强的压迫感。
尤其是那双手满是老茧,一眼就能看出非等闲之辈。估计,其力量不小,就是不知能开几担弓。
云烨停下了脚步,朝着那队士兵努了努嘴:“喏,领头的那个就是薛仁贵。现在明白,我们为什么说他特别能吃了吧。”
李恪不禁赞叹道:“果然生的一副猛将模样。”
自从来到大唐见识过朝堂上的那些将门大佬之后,李恪便对后世影视剧里面猛将的形象嗤之以鼻。就那种瘦麻杆一样的身材,估摸着连马槊都耍不起来。
眼前这薛仁贵,便是标准的猛将形象,让人看起来就喜欢。
说话间,云烨直接喊了那薛仁贵过来。
“卑职见过院长!”薛仁贵抱拳行礼道。
李恪暗暗观察,心道不错。不卑不亢,颇为沉稳,的确有大将之风。
云烨点了点头,然后向他介绍道:“这位是秦王殿下。”
“参见殿下,失礼之处,还望殿下海涵。”
“无妨。”李恪微微颔首。
云烨没有绕圈子,直接向薛仁贵说起了他来的目的:“再过不久,朝廷将发兵西域。陛下任命秦王殿下为先锋大将,我有意安排你进入殿下帐中效力,历练一番,你意下如何?”
薛仁贵愣了一下,很快便反应了过来,行礼道:“但凭侯爷吩咐。”
云烨给李恪示意了一下,李恪秒懂,上前将薛仁贵扶了起来:“云侯向本王说过,阁下有大将之姿,本王起初还不相信,如今看来是本王小觑了天下英雄。不知,仁贵可愿担任本王亲卫?”
薛仁贵闻言心中一喜,连忙行礼谢恩。
亲卫看起来没什么权利,可也得分谁的亲卫。以秦王之尊,他的亲卫哪怕是各军主将都不敢轻易得罪。
更重要的是,跟着秦王更容易被提拔。可以说,这是一条通天大道。
薛仁贵有自己打算,李恪也有自己打算。他不是没想过直接给薛仁贵安排个官职,可问题是天策军乃是火器部队,薛仁贵还真不一定能玩儿的转。
因此,综合考虑,一个亲卫算是最好的选择。既显示了他的重视,有不至于乱了天策军的军制。至于以后,若这薛仁贵真有本事,再行提拔也就是了。
还有一点,也可以将这家伙放在眼皮子底下,好好观察一下,看看他是否真的和某些人有关系。
安排好薛仁贵,让他次日到秦王府报道之后,李恪也没在玉山书院多做停留,很快便返回了长安城。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出征在即,他这个先锋大将也得提前做些准备。
尤其是对天策军这种火器部队来说,后勤辎重更是重中之重。一旦后勤断了,那么士兵们手中的家伙事儿可就成了摆设了。
西域地形特殊,那里有着大片大片的沙漠,战马难以快速行驶,需要大量的驼队,这些都需要考虑进去。
而且,尽管有了李恪自后世弄来的高精地图,还是需要老练的向导,如此才能保证大军不会迷失在茫茫戈壁之中,白白丢掉性命。
关于这些事情,李恪向行军大总管李靖提过一个建议,那就是将各家通往西域的商队集合起来,共同承担后勤以及向导的工作。
这些商队之中,规模最大的不是皇家,也不是云家,反而是云烨和何邵弄出来的商队。所以,云烨就把何邵这个县男一脚踢到了大军之中。
李恪这偌大的秦王府也有一支商队通往西域,而且因为和云家合作的关系,规模还不算小。因此,也被大军征调进入了后勤之中。
……
很快,半个月之后的大朝会,朝议通过了兵发西域的决议。为了彰显大唐天威,唐皇遣使通告各国,列举西域各国不臣之心及大唐兴兵讨伐的正义性,同时警告周边各国安分守己,勿谓言之不预。
然后,随着皇帝一声令下,大唐边军开始频繁调动,目标直指周边各国。
得知大唐如此行事,周边各国可谓是一阵鸡飞狗跳,紧靠西域的薛延陀刚有点儿想法,就被大唐边军盯上了,不得不收起爪牙。
如此大的动作吓得周边各国人人自危,纷纷上表以示无意对抗大唐。东突厥可凉了没几年,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撸大唐的虎须。
而西域则是瞬间陷入了混乱之中,上表讨饶者有之,想要称臣纳贡者有之,嚣张跋扈者亦有之。
但大唐既然盯上了西域,就不会因为这些小国的态度而逡巡不前。唐皇直接将各国的国书按下,就连使节都全部按在了鸿胪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就是不见其人,铁了心要拿下整个西域。
西域各国见到大唐主意已定,不得不组织起防御,大小国家相互串联,想要将大唐抵挡在西域之外。
而这些和李恪的关系都不大,等到大军真正出发,已经是两个月之后。
大军开拔,一路行军至玉门关,在此最后一次大规模补充之后,便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