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
兜兜转转,这本书也是写完了。
从2023年6月,到2025年5月。两年的时间里(虽然有一年是在停更状态),我终于完成了我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也了却了自己从小的夙愿。
祝福自己,也祝福每一位亲爱的读者,凡有所愿,必有所得。
我开始看球是2010年,很遗憾,印象最深的是记得那时阿森纳拿下了半程英超冠军,但是在赛季末多线丢冠,最后引发了2011年夏天的全队分崩离析。
可我在这支球队的低谷期爱上了它。热爱一支球队的本质,不是以球队的荣誉给自己虚荣,而是陪伴它悲伤和快乐,为小小的进步而欢呼。
这些东西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很珍贵的,在一边上学一边忙里偷闲看球时,温格的阿森纳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你作为一个平凡人,在和二代竞争时,需要忍受更多,付出更多,比如你即使拼尽全力,也有可能和胜利擦肩而过。
但是最终,如果你还有信念和理想,你就必须咬咬牙接着干,下赛季再来。
这些残酷的道理,在我本该最中二的时候,被阿森纳用一个个赛季潜移默化地教会了。
当你和一支球队相互陪伴成习惯以后,要割舍掉就很难了。
本科毕业那年,我没有工作,也没有考上研究生,揣着一本没用的文凭像条狗似的,前途一片黯淡。
我决定接着考硕士。我生活在一个潮湿的沿海城市,我只记得那年下了大雨,冬天很冷。
而我唯一的娱乐是每个周末熬夜看一场英超,中午吃饭的时候看二十分钟的亚马逊纪录片《AllorNothing》。
幸运的是22-23赛季的阿森纳奉献了很多精彩的比赛。在初试成绩公布的前夕,阿森纳3:2逆转维拉。在复试的前一夜,内尔森读秒绝杀伯恩茅斯。
那些瞬间,我觉得这是天命所归。无论是我的,还是这支球队的。
最后我考上了硕士,疫情也结束了,阿森纳虽然没夺冠,但看上去下赛季也大有希望。
一切都很美好。就像某一场比赛我厂突然干掉曼城一样,你会觉得,诶,原来曼城也就这么回事?再假以时日,我一定能赢得我想要的一切。
生活终归不是童话故事。过去的这段时间,于我而言过得很不容易。
其实也没有什么,无非就是谈个恋爱,黄了。考个公,差点上岸,但最后也黄了。找个工作,就不用向各位介绍现在的经济环境了,大家都有体感。
我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我除了一个说着好听其实廉价的文凭之外,一无所有。而命运似乎向我敞开了门,又像玩弄一般把我踹出去,戏谑地欣赏我从期待、到难以置信、到沮丧痛苦的神情。
意难平啊,无论是看球还是看自己。
所以这本书也断更了很久,怪我,向读者道歉。
现在再回想当时的少年心气,真是恍如隔世,再难体会。
因此这也是一个执念吧——本书的最后几章,剧情杀掉了很多角色,最后留在场上的几乎都是我们这条世界线里吉鲁、小老虎、卡胖那一代的枪手。他们也能突破自我,赢来奇迹。
至于本书的质量如何,我真是汗流浃背啊。
它的成品和我开书之前的幻想相比,质量天差地别。我也意识到我的水平确实有限,文笔生涩,大纲甚至都没有,同时我对足球技术的理解也就半桶水,导致本书有不少BUG。
此外由于前后断更时间太长,其实第三卷的后半本完全是重新构思的了,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割裂感。
而且因为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了题材的局限性,因此一度写得很滞涩。
因此再度感谢每一位读者,拙作能够有幸得到订阅、关注和包容,我诚惶诚恐。
(PS.我觉得现在这个书封很酷,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客户端书籍详情页显示不出来,你们能看到吗)
不过我终于写完它了,起码从今往后,当有一个球迷突然想看看2013年左右那一代枪手的故事,或者某个新球迷对十年二十年前的阿森纳产生兴趣,他能够找到这本书。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价值。
此处还要感谢我的编辑蓬莱,是他签的我。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有一本练笔作,写了几十章,没签,那也是这本书的母体。
蓬莱老师给了我签约机会,让我坚持完成了这本真正意义上的处子作,尽管他大概率看不到我的感言,我还是要谢谢他。
就像我在结局那十来章里反复想要说的,机会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是奢侈品。现在完成了全书,也算是不辜负这个机会了。
我也祝福读者朋友们幸福安康,生活愉快。
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的无形的友情,希望日后我们还能相遇。
最后的结语,就用以前刷贴吧的时候,阿森纳吧的一句话简介:
愿在圆梦的焰火下,与你欣然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