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重建慈幼局
众官员被坑了银子,心里不服,虽然自己找静王麻烦在前,但哄抬物价,扰乱市场,那是要重罚的。
如果每个商人都这么干,市场一乱,老百姓怎么活?
一众官员给景和帝上了折子。
景和帝一本一本看完,面无表情,将另一本折子交给福公公,让大家传阅。
是肖如玉的折子,先陈述了自己哄抬物价的罪状,然后交了三倍罚款,连牛带车一共二十万两,三倍罚款六十万两,共计八十万两。
王府院子出租的六万八千九百两一并在内。
最后恳请皇帝重建慈幼局。
福公公把账本给各位大臣过目,数目分毫不差。
大臣们窃窃私语。
“建慈幼局就建慈幼局,国库里有银子,骗他们的银子干什么?”
“想让捐钱就直说,搞这么一圈,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静王爷心里是咋想的?”
景和帝看着交头接耳的大臣,一阵头疼,这么点事,就想不明白吗?
“车钱,牛钱,各位府里千金花的钱,大家都领回去吧。”
“人心都是肉长的,别再欺负我儿子儿媳了。有时间,多关心关心百姓。”景和帝一脸疲惫地退了朝。
一众官员明白,这事就算过去了。若有下次,大概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谁能想到一个冷宫王爷突然就被皇帝重视起来了呢?
鸿胪寺卿偷瞄了尹丞相一眼,尹丞相一脸黑。
武将们都很愤愤不平。
这几年静王爷悄无声息,大皇子安王深受景和帝器重,尹丞相跟着水涨船高,追随者越来越多。
大约是太平日子过久了,被捧得有些得意忘形,忘了自己是臣了,才让一个庶女欺负到王妃头上。
也让鸿胪寺卿那样的左右逢源者昏了头,为了巴结丞相,告了王爷。
静王妃确实是不争气了些,堂堂一国王妃,任由别人欺负。
可要不是她不争气,那些尸位素餐,拉帮结派的家伙又怎会沉不住气,跳出来献丑?
现在,都被景和帝记在小本本上了,看他们以后还怎么蹦哒。
刑部尚书在朝堂上摆桌退钱。
鸿胪寺卿:“这是几个意思?”
“就是字面意思,来领你的钱。”刑部尚书公事脸。
鸿胪寺卿不确定地走上前去,刑部尚书数出四千两银票给他。
“牛还得按月养着啊。”
握着失而复得的银票,鸿胪寺卿有些害怕。
“陛下就不追究了?”
刑部尚书:“静王爷、九爷、骆冰已经关入刑部大牢,罚了银子,还要怎么追究?”
“我是说我们?”鸿胪寺卿迟疑着指了指自己。
刑部尚书:“你们是受害者,银子全数退还。”
刑部尚书语气淡漠,眼神却极犀利,看得一众官员后背发凉。
顾将军不服气:“欺负静王妃的事,就这么结了?要严惩静王爷的事就这么过去了?”
“静王府不再追究,只是不想看见这种事再发生。”刑部尚书严肃地看向各位大臣,“哄抬物价要罚,无故欺辱皇室也不是小罪,静王妃无论出身如何,都是堂堂沐北国的王妃,静王府如此,是小惩大诫,望各位三思。”
“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刑部尚书一句话,众官员纷纷低头。
景和帝是个性格温和的皇帝,很少冲大臣们发火,但皇帝终究是皇帝,人家不是脾气好,只是没发脾气。
先皇后薨逝时,景和帝砍了八十多人,给皇后陪葬。
那八十多人都是陷害皇后的帮凶。
八十多颗脑袋,景和帝亲自砍下来。
大刀过处,一颗圆溜溜的脑袋滚落在刑台之上,一具无头的尸体软趴趴倒下去。
鲜血四溅,染红了整座刑台。
景和帝的每一刀都使出了全部的力气,带着万分的仇恨与愤怒。
后面的犯人直接吓晕过去了。
景和帝叫人用凉水把他们泼醒。
一定要让他们亲眼看着大刀挥到他们面前,感受到脖子被切开的感觉。
所有的脑袋砍完,午门已血流成河。
景和帝一身是血站在八十多具尸体中央,头发凌乱,目眦欲裂,悲愤交加,发誓要为皇后报仇。
京城的老百姓哪见过这么大的阵仗,跟着文武百官跪了一地。腿软的半天没爬起来。
八十多颗脑袋挂在午门的城楼之上整整十天,风吹日晒,雨淋鸟啄,解下来的时候,早已面目全非,认不出谁是谁了。
家属来领尸首时,胆战心惊地跪下感谢皇帝没有株连家人。
也不过十几年,人们就忘记了那时的景和帝有多么可怕。
也忘记了皇帝和皇后的感情多么深厚。
皇后生前,景和帝并未表现出多宠爱皇后,还把皇后罚去冷宫。
但是,皇后薨逝后,这么多年,惠贵妃虽然一家独大,管理后宫,但是,后位一直悬空。
但是,景和帝没有忘,也永远不会忘记。
皇后的仇还没报完。
“要是我,这钱一分都不还给他们。”顾将军气的吹胡子瞪眼。
“我那份捐给慈幼局了。”顾将军一甩袖子走了。
武将们跟着离开了。
剩下丞相一派,也不好意思再拿回自己的银子,灰溜溜的都走了。
鸿胪寺卿牙疼地把银票还给刑部尚书,急匆匆地跑了。
刑部尚书又派人跟各位官员确定了银子的事,签了字据。
景和帝亲自写了告示,贴在四城。
一张赞誉大臣和千金们乐善好施,心怀天下,捐款重建慈幼局。
另一张写明静王爷、九爷和骆冰哄抬物价,严惩不贷。
皇帝的嘉奖之后,是各位官员、千金捐款数目,跟他们花出去的一模一样。
百姓们围着告示议论纷纷。
“什么东西涨价了?”
“不知道啊。”
“我只知道这几天好多铺子都在降价。”
“你们没听说吗?”一个消息灵通的人把牛市的事说了。
老百姓听得心里那叫一个解气。
解气之后,又是心疼王爷、九爷和骆冰。
王爷对百姓多好,想尽办法解决百姓的困难,九爷在南城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骆冰年年给军营捐钱。
其他那些官员小姐,他们见都没见过,连他们家一口水都没喝过,他们欺负了王爷和王妃,活该被王爷坑。
“这银子就不该还给他们。”一个泼辣的大婶说。
“就是,就是。”人群附和。
“陛下写了嘉奖也没用,我们不认。”一个年轻书生说。
“对,不认。”告示前人群激愤。
“大家安静一下。”另外一个书生站到最前面。
“王爷不惜以身试法,弄来银子重建慈幼局,是为了我们老百姓。但银子终归是那些大官小姐们的。一码归一码,我们不能因为替王爷委屈,就全面否定了那些大官小姐。”
“陛下既然都嘉奖了他们,就是要我们老百姓明白,重建慈幼局,有他们的一份力。”
老百姓不以为然。
“一个家庭要互相包容,和睦相处,一个国家也是。不能因为怨恨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书生努力劝解。
“他们以后要是能跟王爷一样,为百姓多做点实在事情,我们就不骂他们。”一个老爷爷说。
“他们要管着整个沐北的事情,咱皇都最是安定,大家没有感觉,在其他地方,他们也是付出很多努力的。”
书生一件件罗列各地发生的大事,是哪位官员劳心劳力解决的。
老百姓听了好多故事,火气才消下去。
慈幼局还是建在原来的地方,请了城里的工匠整修房子。
有了慈幼局,多少孤寡老人,孤儿就有了归属。
京城里的老百姓主动发起募捐,你一串铜板,我一串铜板,很快,四城百姓又捐出一大堆钱。
自知理亏的官员们上书,请求放了静王爷、九爷和骆冰。
景和帝在他们的折子后面批了“民为重”三个字。
尧安之在刑部门口等肖如玉。
“我错了。”肖如玉一出来,尧安之就乖乖道歉。
“不怪你,是我们决定要这么做的。”肖如玉牵着尧安之的手。
“要不是我急着赚钱,你也不会这么做。”
“这是父皇同意了的。否则,借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干这样的事。”肖如玉看着小丫头自责的样子,没有事先告诉安安,是他错了。
“可是,在我心里已经滋生了,为了赚钱,罔顾律法的坏思想。”尧安之讨厌现在的自己。
一步错,步步错,她可不想误入歧途。
“我去找父皇领罚。”尧安之转身就走。
被完全忽视了的九爷和骆冰:
九爷:安安,你看不见我这么大个人吗?
骆冰:二东家,你不去看看咱们新装好的铺子吗?
肖如玉和两个人告别,陪尧安之进宫。
尧安之到了御书房门外,就规规矩矩跪下了。
“你知错了吗?”景和帝看着跪在外面的小姑娘。
“儿媳知错,儿媳不该收卖牛、卖车的分成。”
“儿媳不该骗小姐们竞价王府院子。”
“儿媳不该丢了皇家的面子。”
“还有呢?”景和帝要被这个儿媳妇气死了,只知道责备自己,不知道保护自己。
“还有……”尧安之想不起来。
“静王府有那么多明卫暗卫,你为什么不用?明知有危险,还自己一个人面对。”
“你说我该怎么罚你?”景和帝的声音严厉极了。
“但凭父皇处置。”
“进来跪着。”
尧安之紧走几步,跪在景和帝书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