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前拒夏侯,后抚巴郡

随着诸葛亮抛出“把林邑稻种和相关种植技术分享给益州人”这个不可思议的惊天利好时,二刘会晤的结果,就已经注定没有悬念了。刘璋一方,无论是想限制刘备军入川的兵力规模、还是催促刘备军尽快击退曹操,都再也没有开口的立场。自此开始,刘备想来多少人,就能来多少人,想待多久,就能待多久——我又没白吃你的,我都“自带干粮”了,还顺带送你一场长远富贵,你还有什么好不满意的刘璋本人并不是什么政治上很敏锐的存在,他乍一听诸葛亮的建议时,也是丝毫没有多想,完全沉浸在对玄德兄和孔明先生大公无私的钦佩之中,连连给二人敬酒,口称盛德。整场酒宴,就在极其融洽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回城的路上,刘璋还在不住口地感慨:自己真是遇到了大德之人,器量恢弘,平生仅见。黄权、张任、严颜全都沉默不语,什么都没敢提醒。他们很清楚,这时候说出任何多疑煞风景的话,都是不合时宜的,是站到了益州士庶的对立面。……会晤结束后,刘璋自然不可能在江州久驻,仅仅饮宴三天,他就带着黄权、张任回成都了。只留下张松继续待在江州,也是便于跟刘备接洽、提供刘备军需要的物资、调度筑城的徭役人力。同时,刘璋也交代了严颜,让严颜一切都听张松吩咐,只要不是军事防务上面的事情,其他张松需要他配合的,他都得配合。毕竟张松一个文官,想要征发徭役也不那么容易,总会需要驻军配合的。刘璋都当面发话了,严颜当然也不能抗命,如此一来,后续刘备军在江州这边的行动,也会更加便利。可以说,只要刘备别想着武力接管江州城的城防,其他在江州城外的一切行动,哪怕大兴土木、扩大贸易,严颜都不可能阻止了。刘备一方,对这个结果也很满意。等刘璋一走,刘备就和诸葛亮、庞统商议其后续的行动和时间表。这天大约是刘璋走后两天,九月十五。刘备一大早巡视了一圈江北新城的筑城工作,巡视完之后,趁着午膳的工夫,就顺便跟诸葛亮、庞统聊了聊。“我军总算在巴郡站稳了脚跟,严老将军已被子乔说服,江北筑城的事儿,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阻碍了。下一步,我军三万人马,又该如何部署分拨后方建设、收拢巴郡民心的事儿,又该如何推进”诸葛亮最近在忙于规划内政和收拢民心的事儿,毕竟林邑稻在江南的推广工作,一直是诸葛亮亲自在抓,劝农的事情他最对口,所以最近对军事上的部署没怎么上心。庞统也清楚这一点,见主公垂询,他就赶忙抓住机会,先把军事部分的设想说了一遍:“如今严老将军既然肯配合,我军在江北后方,也没必要留兵太多。为今之计,可留一万士卒,在江北,以及此前入川沿线的鱼复、巫县等地,分兵驻扎,巩固地方。再分兵一万,北上垫江县,驻守三江汇流的要隘,以免夏侯渊南下。刘季玉来赴约时,就提到阆中、宕渠两地先后被夏侯渊攻破了。算算日子,如今距离刘季玉说这话,又过去了五天。阆中距离垫江有三百里,中间只隔了一座小县安汉。宕渠离垫江更近一些,只有二百余里。沿途并无县城,多是板楯蛮、賨人部族聚居之地,只有蒙头、荡石二寨。我军想要救援安汉、蒙头、荡石,肯定是来不及的,仓促去救也没意义,只会分散兵力。不如在垫江以逸待劳,等夏侯渊大军来夹攻。如此,我三万大军已部署了两万,剩下的一万,可选精于水战的,由甘将军率领,于江北县和垫江县之间巡逻布防,阻止曹军水路渗透,还要分兵一部,控扼长江三峡航道要津。”刘备听了,频频点头,庞统在军事上的部署调度还是非常井井有条的,完全可以直接听取。刘备稍微过了过脑子,就接受了这个方案:“既如此,益德领兵一万,驻防江北县,与严老将军隔江相望,兴霸领水军一万,于垫江、江北、鱼复三处之间机动巡防。文长领兵一万,进驻垫江县固守——对了,垫江县只留一万人,能顶住夏侯渊么曹军入汉中,便有五六万之众,如今灭了张鲁,迫降张鲁的旧部,又能得数万乌合之众,再加上在巴西一路裹挟,如果他放弃攻打益州军防守的马鸣阁道,把主力挪到巴西这边,文长怕是要以寡敌众,兵力会很悬殊。”刘备对于这个分兵方案,原则上是没意见的。他也知道,要是垫江县留兵太多的话,说不定就吓住夏侯渊,不敢来打了。就是要给对方看到一点希望,才能勾引敌人往铁板上踢。不过,人都有忐忑之心,一边想勾引,一边又怕铁板不够硬,这也是人之常情。好在庞统对这个问题倒是非常有把握,立刻笃定地安慰主公:“主公尽管放心!我仔细看过当初子乔留下的《西蜀地形图》,其中提到垫江县地势极为险要,乃宕渠、涪江、西汉水三江合流穿越群山的隘口。其地位于一座形如鱼钩状的半岛上,三江绕钩而过,半岛的钩状边界,八条边有七条都是临江的悬崖绝壁,且水势湍急,只有鱼钩根部那一面与陆地相连,只要在那儿筑墙固守、挡住敌军攻城就可以了。所以,给文长一万人绝对够用,再多说不定会吓跑夏侯渊。”刘备并没有去过垫江县,他也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之前看张松的图籍,也并不觉得直观。听了庞统的解说,刘备才算安心:“既如此,给文长一万人,就当是看看他的本事了。这几日若是有暇,孤也当亲自去垫江县看看,是否果真如此险峻,心里才能完全踏实。”搞定军事部署后,刘备又转向诸葛亮,咨询下一步在巴郡这边的内政安排,尤其是如何筑城、如何扩大贸易,收揽蜀地人心。这方面,诸葛亮早已梳理出一套方略,当下就有条不紊地规划道:“严老将军那边,我们也试探过了,只要我军不进江州城,南岸城外的土地,也是任由我们使用。我这几日已经看过了,江州城东原本就有水寨码头,也就是当日刘季玉宴请主公的那地方。那儿完全可以发展成一座两军官方贸易的港口,我军后续带来的林邑稻种子,就算要交给益州人,也该有个章法,不能和稀泥。我看一船良种,换一百船普通军粮,是个比较合理的换法,如果主公觉得不忍,一船换三五十船也行。双方就在那处码头交割,童叟无欺。我军筑城需要的木石砖瓦,徭役工费,也可以用种粮折价计入。如此,也可以最快速度向巴郡本地百姓,乃至蜀地客商宣扬我们的仁政——我们虽然和刘季玉达成了以良种换军粮的约定,但刘季玉身边的文官,为了保住刘季玉爱民的名声,多半是不会主动宣扬这项交易的。所以我们就是要突破诸侯之间的私下交易,把事情挑明了,公开闹大,让巴郡本地士庶,乃至蜀郡、广汉的商旅,都帮着主公宣扬这项德政。我这个思路,也是从家兄去年在幽州搞的‘边市榷场’脱胎而来,算是深受其启发。家兄在幽州,通过收买胡人养不住的牛羊、换给他们腌肉、调度调解胡人的畜牧生产,短短一年,便深得胡人民心,胡汉各安。这江州的边市,虽是汉人与汉人之间内部的贸易,但毕竟也是我军治下商旅和刘季玉治下商旅的互通有无。有些时候,双方谁施行德政,就是要让商旅对比着看,才能看出高下优劣。久而久之,蜀郡和广汉的人心,必然也会倾向于主公。”诸葛亮近年来,也是爱上了这种靠自由贸易宣传德政、拉拢对方占领区百姓人心的打法。这一方面固然是受了诸葛瑾渔阳边市政策的启发,但真要追根溯源,还是跟刘备在荆州时、在江夏郡和刘表隔江而治的成功经验关系更密切。在刘备入主荆州之前,襄阳和江陵在荆州的经济重要度,都是远超武昌/夏口的。但是自从刘备开始建设武昌,跟对岸刘琦新筑的汉阳城大量互相贸易,输出印刷书籍和瓷器,荆州士人对刘备的好感立刻就往上拉了。有这样的成功经验,诸葛亮怎么可能不想在江州再重演一遍后来历史书上,凡是提到武汉为何成为了荆楚地区第一重镇,都离不开介绍诸葛亮的贸易政策和建设。而提到重庆为何成了益州地区前两名的重镇,也不得不介绍诸葛亮的这个“边市”政策。在诸葛亮出现之前,因为商业不够发达,而这两个城市原本的农业条件并不是本州最强,根本没法竞争如此江湖地位。当然,诸葛亮的“以商业活动拉拢一州民心”的计划,肯定很复杂,还有很多配套细节。但这些都不重要了,没必要一一赘述。反正刘备听了个大概,就决定完全按诸葛亮规划的去做。“这事儿就全权交给先生筹划了,不必再事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