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亲自干涉 (求订阅)
在此之前,苏澈还有些担心翻车的可能性。
毕竟前面三个选项,描述得十分详细,基本可以确认对方的身份。
而最后一个选项,只有非常简短的介绍。
虽然很吻合那位大人物的事迹。
但不得不说,的确可能存在翻车的可能性。
选项四的描述是这样的
如果是一个模仿汉高祖事迹的‘李鬼’,也不时没可能。
所幸并没有出现这样滑稽的事情。
当那句出现时。
苏澈也彻底放下了心。
他的眼前闪现过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出生草莽的布衣,手提三尺剑,挥斥方遵,意气风发。
这布衣的身边似有音响一样,奏着极其好听悦耳的古典曲子。
不过这曲子却是配着一个不着调的男人歌声。
尽管每个字都不在调上,但却莫名的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豪迈!
歌声极具感染力,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唱出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苏澈在看到这一个画面,听到这样的歌声后,难免都有些震撼,他呆呆的看着这一幕。
过了半晌,苏澈才回过了神。
“汉高祖刘邦。”
“当真是少有的英雄豪杰啊!”
“这等豪迈的气度,真是罕见。”
苏澈模拟过很多人。
其中君王就有好几位。
嬴政,苻坚,朱元璋。
但无论是谁,在豪迈这一点上,都很难比的上刘邦。
苏澈忍不住发自内心的惊叹。
“真不愧是刘邦。”
“让我模拟他这一生吗……”
苏澈喃喃自语着。
“很有挑战。”
“但也很有意思。”
如果是以前的苏澈,模拟汉高祖刘邦这样的顶级英灵,或许会陷入极度的忐忑中,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做得更好。
然而经历了那么次的模拟之后,他如果还没有一点自信的话,那可就太不自信了。
骄傲膨胀之心不能有,可自信和这些并不一样,总归还是需要的。
此刻苏澈的面孔很是平静。
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苏澈并未忐忑,而是有些淡淡的期待。
不过。
他也有些疑虑。
那就是……
这一次的模拟方式是什么?
如果是解题模式的话,那可就相当不妙了。
“希望这一次是从零开始,而不时解题模式,否则如果是直接丢出最后的难题给我来解决……那样的话,可太头疼了。”
刘邦虽然是最顶尖的帝王,但他和朱元璋不同,并非大权独揽。
朱元璋这样的开国帝王,相当于站在了君权的巅峰,执宰天下,说一不二。
也得益于老朱的威望,苏澈的那些政策,那些改革,才会如此的顺利。
如果换做其他的皇帝,单是一条鞭法,就没那么顺利的推行下去。
此外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哪怕初心再好,无法顺利的推行,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
此外,在刘邦这个时期,大汉并非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吕后所代表的吕氏集团。
萧何、陈平、张良所代表的勋贵功臣集团。
他们都享有着相当一部分的权利。
特别当刘邦到了晚年时期,虽然威望仍存,但终究是日暮西山了,功臣集团的人纷纷离他远去,向吕氏集团的人靠拢,而韩信这样的人更是死的死,退的退,可谓是独木难支。
如果让苏澈模拟这个时期的刘邦,来解决他的问题……
那即便是苏澈也无能为力。
这些想法,在苏澈的脑海之中一闪而过。
也并未容他再多考虑,此刻书中文字已经开始演化。
苏澈看着不断演化的文字,以及那最后出现的选项,不由得蹙起眉头。
“从头开始……”
“读书选择?”
看着这个选项,苏澈并没有着急下决定,而是认真思索起来。
刘邦在起事之前的故事屈指可数,因为这时候的他,多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已,更遑论孩童时期?
不过,要说刘邦到底有没有读过书,那肯定是读过的,没文化是不可能打下天下,更不可能张口就来大风歌。
虽然刘邦极其讨厌儒生,特别喜欢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这一时期,儒家不过是诸多学问里的一种而已。
刘邦原本的人生轨迹,无非也就是分得一块土地成为自耕农。
对于刘邦而言,他自然不甘心当一个每日耕种的农民。
因此他选择了这个年代大部分读书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入仕为官。
这个年代是没有科举这一说法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大抵有三条路可以走。
要么扩大自己的名声,因为名气过大,被诸侯王征召。
要么游说各国君主获得赏识。
要么投入贵族卿大夫门下充当门客以求获得推荐。
以刘邦这个条件,要名气没名气,更没有资格面见君主,无从获得赏识。
所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作为魏人的刘邦,首先想到的便是声名远播的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养门客三千,滥竽充数之人绝对不在少数,刘邦自信,若是自己,定能混出一点名堂。
于是,年少的刘邦便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了魏都大梁。
可到了这里之后,刘邦惊愕的发现,魏无忌已经与世长辞了。
好不容易离开家乡的刘邦,自然不甘心就此返乡,于是他便在大梁又打听了起来,想要另寻一个投效对象,后得知外黄令张耳在大肆招揽门客,于是欣然前往。
张耳早年曾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来因故脱籍隐姓埋名流亡外黄,并在岳父的支持下成为外黄县令。
刘邦拜见张耳后,两人一见如故,一番攀谈之下,张耳更是将刘邦视为好友。
如此,刘邦便在张耳处客居数月,跟着张耳涨了不少见识。
后来魏国被秦国所灭,张耳不得不散尽门客闲居外黄,数年后又因秦始皇的通缉,和好友陈馀潜逃陈县,也就是陈胜称王,定国号为“张楚”的陈县。
而魏国灭亡后,刘邦也不得返回家乡,由于秦国律法严苛,刘邦此后再也无法轻易离开家乡。
于是,无所事事的刘邦,便在家乡学着张耳招揽起了门客。
以刘邦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声望,自然不可能像张耳那样大肆招揽门客,因此招揽对象和数量都严重缩水。
无法招揽天下英才,他便选择了从同乡中挑选跟随者。
没办法挥金如土供养衣食住行,刘邦便选择了请客吃饭、乐善好施来拉近彼此关系。
自此之后,刘邦便招揽了一帮同乡好友,不是今天带着狐朋狗友去这家吃饭喝酒,就是拉着一群“门客”去给那家帮忙办事,整日忙的不可开交。
然而,刘邦自认是在招揽门客,但在其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事生产,整日在外胡吃瞎混,结交狐朋狗友,动不动就找家里要钱的混混。
也就是这个时期,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隔三差五训斥刘邦:“你看你二哥干活多么勤劳!哪像你?整天无所事事,在外面干混,外面都说你是无赖!这样下去,不仅娶不到老婆,迟早活活饿死!就不知道成熟一些?只有勤劳才能致富!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为何就不懂呢?”
“踏踏实实当一个普通人不好吗?我知道的你心很大,不愿意当一个普通人,但你并非王侯之子,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也不可能做出什么事业!难道还真以为你能创出一番天地不成?认命吧!”
“兄弟几个里,我最疼爱你,对你的关心和教导最多,可是没想到,你居然是你们弟兄之中最没有出息的人!”
这个时期的刘邦自然无法反驳,只能低头挨训。
等到日后刘邦当上皇帝后。
他在未央宫摆设酒宴为老父亲祝寿。
然后端着玉制成的酒杯询问父亲:“年轻的时候您总说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没有二哥赚取钱财的本领。如今我当上了皇帝,您觉得我和二哥谁的家业更多呢?”
刘老太公愕然无语。
除了这个事情之外,还有一个故事。
这一时期的刘邦,因为经常带着自己的‘门客’回家白吃白喝,所以家里大嫂对这位小叔子和他那帮朋友都很厌恶。
有一回,刘邦又带朋友回来吃饭,大嫂正在用饭,一看到他们,就故意用勺子将锅边刮得戛戛响,意思是告诉大家锅里已没有饭菜羹汤了。
刘邦的朋友见状都只好走了。
刘邦等朋友走后,亲自到锅内一看,却发现锅里还有羹,原来大嫂是假装的。
刘邦觉得大嫂不给自己面子,便心生芥蒂。
此后刘邦统一全国称帝后,大封皇族子弟为王。
当时受封为王的有刘邦的二哥刘仲、四弟刘交和堂兄刘贾以及全部皇子,但刘邦只追封已故的大哥刘伯为武哀侯,而刘伯的儿子刘信则是皇族中唯独一个没有受封任何爵位。
太上皇刘煓责怪刘邦念兄弟之情,刘邦解释说:“我并不是忘记封大哥的儿子了,实在是因为当年大嫂的为人太差。“
但迫于父亲刘煓的压力,刘邦才不情不愿的封了一个羹颉侯。
“羹颉”二字并非地名,而是当年刘信母亲敲打羹锅而名,意思就是“用勺子刮锅底”。
羹颉侯大概相当于‘用勺子刮锅底侯’。
这个爵位一出,毫无疑问,直接成了勋贵圈子里的笑话。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
老刘为人虽然豪迈,但他的心眼真不算大。
大概比针尖稍微大那么一点?
如果按照模拟的进程,老刘的孩童时期的学业进展,还真说不准。
思索片刻之后。
苏澈最终决定选择第四个——
亲自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