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拥军

这支人数大概五百人左右的镇兵带着自己的装备行进在直道上。前面见到的旅人和行人纷纷跳下直道避让。泰山军军中一切行止皆靠操典,凡事做到标准。所以就是行军也是如是。在泰山军中,行军速度可以分三类。一类是日行两个时辰半,行军五十里。一种为急行军,日行三个时辰半,行军六十里至七十里。最后一种为强袭军,日兼程,一刻不停,能走多快就走多快。而现在这甘陵兵显然是以第一种正常行军速度开来的。看着他们簇新的军衣在烈日下印出一层盐霜就知道这是一场不短的行军。行人中有很多都是家中参军子弟,算是拥军户,所以对于泰山军的事情还是有点清楚的。如果说泰山军什么最苦,那唯一就是行军了。行军能力是泰山军最重要的训练科目,只要不是特定原因,泰山军的行军速度必须要达到日行五十里的速度。这种行军条件已经堪比汉军最精锐的军伍了,但在泰山军这里,却是一个地方镇戍军要能达到的。这些镇戍兵的行军可不是什么徒步呀,而是要带着能吃十五日的粮食、加上甲械、装备。但泰山军为何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行军呢?一个就是军吏上下同甘共苦。泰山军的军吏们一直秉持着老泰山时期的作风,上下无所差。即便有马的军吏,在行军中也会选择和部下吏士们一起徒步行军。这就是泰山军,军职有上下,但人格没有。但凡成为一名泰山军,就要学会吃苦耐劳。想来躺着捞功的,想后方发财的,那就请别来沾边。当然,你要是能做到,功酬又岂是等闲。就在外行人凑着热闹的时候,人群中的内行人却看出了不寻常的地方。这支证镇戍军的装备委实过于精良了一点,几乎就是泰山军野战军的配置。这个内行人就是卢毓和郑益二人。至于刘德然则不知兵,正津津有味的和刚才那些行商们一起看着热闹。卢毓和郑益是参加过中人亭大战的,他们对于泰山军的装备构成是有直观认识的。在当日的一战中,泰山军之悍不畏死固然给卢毓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让他们印象最深的却是泰山军中的各种远程打击器械。在中人亭一战中,卢毓因为就随在卢植边上,所以是比较明白卢植的战前打算的。本来在前坡的中军是汉军最精锐的北军老卒,就是用来抗住敌兵锋,好给后坡休息的后军创造一锤定音的效果。但结果呢?泰山军只是拉上一批弩炮到阵前,就将卢植最精锐的北军给打残了。当时从阵前宣泄的箭雨,遮蔽了阳光,是卢毓和郑益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场景。但现在呢?他们两人却在这支镇戍兵中看到了几架弩炮。在他们想来,这种可怕的器械自然不可能多到装备到地方,所以很显然,这支所谓的镇戍兵正执行某种任务,所以才能装备到某种超过他们级别的武器。只是很可惜,像卢毓和郑益两人再是人杰,也到底是外人,很难想象到如今的泰山军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革。具体来说,随着泰山军完全掌控冀州、幽州两地后,盐、铁、马等军国物资就开始一样不缺了。再加上泰山军一直重视着工匠群体,特意发展着生产力,所以原先只配备给少量野战五军的弩炮就开始扩大到装备着全军,甚至如甘陵这样防备东南的重要地方镇都能装备上这些了。而且随着如发石机、弩炮这些装备在全军的广泛使用,泰山军的战法也因此开始改变。最终,泰山军终于定型了如下的远程打击战术操典。在一花队的独立阵型中,以投掷兵居前,次之为发石机队、再后之为弓弩队、最后就是弩炮队。而在接触敌军之前,各队依次打击。在敌奔至一百八十步时,最后方的弩炮队先行攒射。在等到敌奔至五十步时,弓弩队开始攒射。尔后在等到敌奔至三十步的时候,投掷队和发石队一齐进攻。如果敌人能抗住这样四轮的远程打击还能冲到泰山军面前,到时候就是由步槊队选择遮拦扛线,刀楯兵进行贴面搏杀。可预料的,在占据了广大的河北,吸纳了庞大的人口资源和物力之后,如今的泰山军的实力再次跃迁了一个高度。而这些变化,哪怕卢毓三人呆在河北刺探再久也遇到不到。不过卢毓他们倒也是猜对了一半,那就是这支甘陵镇兵的确有着特殊的任务。他们此次的目的地并不是甘陵,而是平原津。平原津是大河之上的一条津桥,是青州北上冀州的重要通道。在那里,一场意外的冲突正在发生。而这一支镇兵正是得到了郡府的通知,所以正加速行军赶往那里。很显然,当泰山军在执行着深固根本的战略计划时,南面群雄们也不傻,也在有所行动。……在奔向平原津的甘陵营中,有一个普通的吏士,他叫韩常。韩常至今还没能熟悉自己的这个新名字。在甘陵的老家,他一直被乡里人唤为疤脸,因为他的脸上有一道自小就有的伤疤。疤脸的父母都是甘陵附近破落的黔首,甚至其父其母也不是正常结合,而是野合。他的母亲在生下了疤脸后就将他扔给了他的父亲,然后就消失了。而他的父亲也不愿意养他,就将疤脸扔了。是乡里的一个老媪捡到了疤脸,用羊奶水养活了他。之后疤脸就一直和老媪相依为命。许是磨难铸就了疤脸,并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的他,不知道怎么就长成了一副好筋骨,还和乡里的老军学得了军中武艺。这个老军就姓韩,是疤脸的世界里,仅次于老媪的第二个好人。后来,在一个冬天老媪死了,疤脸就和老军一起过活。如果泰山军没有打过大河,可能疤脸永远都只会叫疤脸,他也大概率会在某个冬天倒毙。但泰山军来了,开始在清河地区分地了,从此疤脸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了。任何事情都是有主次之分,二者协同时,次要辅助主。而当二者冲突时,次就要服从主。而对于现在的泰山军来说,打赢这场改天换地的战争就是现阶段最主要的事情。所以在分田时期,泰山军就将征粮、征兵、战勤作为各乡公所最重要的事情。具体表现在征兵上,那就是需要社里动员足够数量的护田兵,还要将一些拔萃的兵样子推荐给地方的镇戍军里。而这也是地方乡社吏们最头痛的事情,甚至比动员各户出粮都头痛?为何?因为自古征兵就比征粮难。以征粮来说,泰山军的税赋是要比汉室重的。但在实际上这点税赋是黔首们完全可以负担的。更不用说,这个过程中泰山军给予他们的恩德和处事的公平,更让他们不带犹豫。但对于出丁从军这件事就难多了。因为在分得田地后,每家每户的丁口都很紧张,再加上之前连续战乱数年,人口损失也不小。而且相比于出汗交点米来说,流血丢命这件事就危险多了。所以要地方想要征兵的确难度不小。而泰山军也考虑过这些,知道过多的抽调地方上的丁口从军或者出夫肯定会影响地方上的生产。所以即便有扩大兵力的本能冲动,泰山军仍然克制住了。他们只是在乡社构建了一支护田兵,在城邑中驻扎一镇戍兵。和南边那些竭泽而渔的郡守诸侯们一比,无疑算得上精兵简政了。时局发展到现在,即便再迟钝的人都知道天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争之世。在这种只有一个胜利者的游戏中,所有势力主都会倾尽全力发展兵力,能不能活下去从来不看粮食多不多,而是看手上的兵多不多。不然你粮食再多也是别人的粮仓。这些中原诸侯主可不像泰山军那样想着未来,他们都是扫地为兵,先赢了再说。粮食不够那就饿死吧,反正饿死的都是该饿死的。但泰山军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会损害泰山军的权力合法性。泰山军起事时,高举着替天行道,那就规定了他们要行正道,不然你的正义之基就没有。而河北黔首们为何那么快就能认同你泰山军,不就是他们觉得泰山军是上天派来帮助他们主持正道的吗?所以泰山军不能,也不愿做那种签丁入军的行为。但在这一场漫长的战争中,有些人看重人心向背,有些人看重霸王之道。这里面不会因为谁正义就会必然胜利,最后到底还是看双方力量的对比。所以张冲和政事堂的诸门下们即便心里鄙薄那些蝇营狗苟,却并不敢小视。他们在努力让黔首们理解和认同,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场他们的战争,成败的结果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很显然,泰山军的分田行动无疑大大加强了这种意识。过去的黔首们根本不关心什么王侯将相的斗争成败,因为不管谁当家,他们的悲惨从来不会改变。但现在不同了,在有了足够的土地之后,尤其是当这些土地还是从豪强们手里分出来的后,他们再也不能置身事外。泰山军能不能巩固胜利决定了他们这些土地能不能再留在他们手里。千万别将这些人当成傻子,也别觉得这些人愚昧不堪。这些人或许不认识文字,也缺乏足够的知识,但他们并不缺乏生活的常识和生存的智慧。他们当然明白,他们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好日子全是靠泰山军的军事胜利为保障的。尽管那些分田吏们此前一个劲的说,这土地谁种的就应该属于谁的。但这种话听听就好了,如果他们天然就该拥有这土地,那为何祖祖辈辈都还作为佃户?他们知道这一切都因为谁!所以当泰山军开始要在地方征兵后,这些人就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和泰山军是真正的一家人。只有他们帮助泰山军打赢这场战争,他们的子子孙孙才能不再过祖祖辈辈的苦日子。就是这样,泰山军和广大黔首们完全站在了一起。征兵保卫河北,解放全天下就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合法性。但不要忘了,那就是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生物。漂亮的口号和大义只能让政策推广时阻力变下,但要是想让大家踊跃参军,那就得需要其他实在的东西。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和黔首们说,咱们是一家人,人家也信这句话。但人家还会想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别人去参军,然后我继续种地,这岂不是更好?既有人去保卫大家,又不让自己去陷入危险,岂不是一等一的好事?所以只要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他就不会主动参军,而是会选择继续观望。让一个个憨厚人去参军,去帮泰山军护河北,打天下。他们就能坐享其成了。其实这也是泰山军自己造成的。过去汉室签发当兵的最简单了,就是将那些商贾子弟和赘婿统统抓去当兵就行。这些人都是没有土地的,所以抓走了也不会影响地方上的生产。就拿张冲自己的例子来说。当年在大桑里,乡里签发更夫去践更,就专门提了家中独子的不去。但为何独子的度满会去呢?因为度满是商贩之后,在里社没有田土,所以即便被抽走也不会影响生产。所以这类人总会成为各项派役的优先人选。但现在不同了,泰山军给所有黔首分了地了。那谁还有心思去当兵?即便他们知道不当兵这地就种不长久,但还是希望别人去当兵,自己留着种地过好日子。所以泰山军非得有其他办法才能打破这一僵局。而这一手段就是泰山军在老泰山时期就一直在用的“拥军第一”政策。也就是对参军者和军属提供更高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如分田的时候,好田就先分给军属,军士退役可以直接到地方上为吏。通过以上种种优待,军士和军属就将会从黔首群体中抽离出来,成为和泰山军更紧密的群体。而疤脸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加入了泰山军。他的那位老军养父将疤脸送到军中,随后自己就成了当地社里的社长。而入了军的疤脸,正式跟着老军姓韩,并且按照军中传统,抽字为名,叫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