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三件至宝
第四十七章三件至宝
宗凡双手接过木盒,神色凝重。宗悔张口欲言,但看汤予在侧,话到嘴边却未出口,施了一礼自去忙碌。宗凡冲身旁的汤予说道:“汤大侠,殿内嘈杂,请借一步说话。”
宗凡说完缓步出了大殿,汤予不知宗凡有何事要讲,跟在宗凡身后。宗凡在前穿过几处禅房,来至一座小院,顿住脚步往周围瞧了瞧。这小院环境幽僻,四下无人。汤予见状心头不解,问道:“宗凡方丈有何指教?”
宗凡看着汤予,正色说道:“老纳有一事相求,还望汤大侠不要推辞。”
汤予更觉困惑,说道:“宗凡方丈尽管吩咐,只要我力所能及,便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去做。”
宗凡面带感激,说道:“汤大侠扶危助困,古道热肠,真不愧侠之大者!”
汤予失声笑道:“我即非君子,更非大侠,不过一介武夫。宗凡大师这般说,真让汤予无地自容。”
宗凡说道:“汤大侠宅心仁厚,恩怨分明,视富贵如粪土,单凭这份胆识气度已使人折服。当今武林被人称作大侠的碌碌之辈不少,可像汤大侠这般的真英雄、真豪杰却是凤毛麟角。”
听宗凡夸赞,汤予心中好笑,但看宗凡语气诚恳知其是肺腑之言又不免感动,遂说道:“宗凡方丈谬赞,汤予愧不敢当。”
宗凡沉思片刻,说道:“老纳想烦劳汤大侠将这三个木盒送往白马寺,交给释道大师。”宗凡边说边把木盒放到院内的石桌上。
方才汤予见宗悔从大雄宝殿的佛像后取出这三个木盒就觉奇怪,此刻闻宗凡之言更加疑惑,说道:“送往白马寺……交给释道大师……不知这三个木盒里装的是什么?”
宗凡说道:“这就是马吉达贪图的三件至宝。”
汤予早有预感但仍是一惊,脱口说道:“这三个小盒子能装什么宝物?”
宗凡仰天长叹一声,说道:“佛家讲究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只求一餐之食,不贪身外之物。金银财宝,香车美器在我们这些僧侣比丘眼里不过是浮云尘土,虚幻之物。可此三件物事不仅珍贵异常,还与我佛门有莫大的关系。”
汤予暗道:能被马吉达觊觎又让宗凡这般珍视,想必定是稀世罕有之物。可他见那三个木盒材质普通,个头甚小,又不禁满腹猜疑。
汤予的神情宗凡瞧在眼里,说道:“汤大侠可想知道盒子中装的何物?”
汤予连忙摇头说道:“佛家至宝,汤予不敢有好奇之心。”好奇是人的天性,汤予口上虽推辞但眼中却是渴望之色。
宗凡说道:“老纳既然恳请汤大侠把这三件物事转交释道大师,又怎会不以实相告。汤大侠可听说过隋侯之珠?”
汤予脸色大变,说道:“隋侯之珠,和氏之璧,世间两大奇珍!此连三岁的孩童都知道,汤予当然听过。”
宗凡打开一只木盒的盒盖,说道:“汤大侠请看,这便是隋侯之珠!”
汤予举目观瞧,见木盒内是一串项悬念珠。念珠是用天竺的紫檀木制成,样式古朴,倒也并无稀奇之处。只是念珠上所佩的一颗吊珠洁白圆润,光彩夺目,近观如晶莹之火,远望似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价值连城的宝珠。汤予惊道:“隋侯之珠……这就是隋侯之珠?”
宗凡点点头,汤予半信半疑的说道:“传闻隋侯之珠早失传多年,自秦之后再无人知其下落,怎么会在少林寺中?”
宗凡想了想,说道:“说起隋侯之珠还有个传说。战国时随国是一个小国,随国的国君名叫随侯。一日随侯出巡封地,行至渣水,随侯突然发现远处山坡上有一条巨大无比的蛇,那条巨蛇受了重伤奄奄一息,但它的两只眼睛依然神采奕奕,仿佛能明白人意。随侯见巨蛇充满灵性,动了恻隐之心,命令侍从为其治伤。巨蛇得到救治恢复了体力,绕着随侯的马车转了三圈,径直向苍茫的山林游去。第二年秋天,随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山间驿站小憩。睡梦中隐约走来一位黄发少年跪倒于他的面前,称自己是去年获救的巨蛇,为感谢随侯的救命之恩特来献宝。随侯猛然惊醒,果真发现榻边多了一颗珍珠。这颗硕大的珍珠似乎刚刚出水尚余水渍,绚丽夺目,雍容华贵。随侯叹曰,一条蛇尚且知道遇恩图报,有些人受人恩德却不懂报答。随侯得到宝珠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各国诸侯的垂涎,经过一番明争暗斗,随侯之珠落入楚武王之手。秦始皇剪除六国,统一天下,随侯之珠又被秦始皇占有,并被视做秦国的国宝。秦灭,天下大乱,随侯之珠流落民间,不知所踪。因隋文帝杨坚发迹于随国旧地,后改随为隋,世人便把随珠改称隋侯之珠。”
汤予说道:“这个传说我也有所耳闻,但不知失传已久的隋侯之珠为何竟在少林?”
宗凡展颜说道:“日升月落,大江东去。一颗光彩照人的宝珠淹没于滚滚的历史烟尘中。可数百年后隋侯之珠重现人间,自然又引来一番腥风血雨,几经辗转被献文帝拓跋弘所得。拓跋弘死后,其子拓跋宏继位,史称孝文帝。孝文帝笃信佛教,广建庙宇,开凿石窟,引四海高僧来朝。其中有一名天竺僧人名叫跋陀,深得孝文帝敬重。孝文帝为安顿跋陀祖师在少室山北麓敕建了一座寺院,便是我少林寺,并把隋侯之珠赐予跋陀祖师。跋陀祖师感激孝文帝深情厚意,便将隋侯之珠镶嵌在念珠上,从此隋侯之珠就成了我少林的镇寺之宝。只是此珠过于耀眼,为免生事端从不轻易示人,故而天下之人并不知晓隋侯之珠在少林之事。”
汤予自幼生于极北苦寒之地家中清贫,后又遭逢变故,所以性格中带有一丝偏激执拗,平日最讨厌的就是击鼎钟食,膏粱锦绣,奢侈无度。世人眼中的奇珍异宝他视如蔽履从不放在心上,但今日一见这串念珠也不禁心神不宁。只因隋侯珠乃天下珍宝之首,唯有和氏璧可同它比肩。想当年秦昭襄王为得和氏璧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后秦统一中华又以和氏璧做为国玺。由此可想而知这隋侯之珠应该是何等珍贵,真说的上是价值连城。
汤予呆了呆,沉吟自语道:“原以为隋侯之珠是一个传说并不存在,岂料今日有幸一睹真容。”
宗凡颔首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一颗小小的珠子,从古至今却有无数人为了它刀兵相见,拼的你死我活,丢了性命。想想真是可笑。”
宗凡说罢扣上盒盖,拿起另一只木盒将其打开。盒中居然也是一颗珠子,不过这颗珠子颜色暗红毫无光彩。
“这是……”汤予说道。
“大还丹!”宗凡说道。
汤予又是一惊,大还丹是少林寺的独门疗伤圣药,可治一切内外伤,有壮元阳,暖丹田,强筋骨,益精神,增强功力之效,甚至能起死回生。
宗凡把木盒放在石桌上,说道:“汤大侠可知大还丹的来历?”
汤予摇头说道:“我只知道大还丹是少林寺的疗伤神物,至于来历我却不知。”
宗凡双手合十朝空中拜了一拜,说道:“汤大侠可知达摩祖师和慧可禅师的故事?”
汤予一脸尴尬,说道:“达摩祖师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恕在下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他和慧可禅师之事。”
宗凡说道:“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早年得般若多罗法师教化,香至王归天后,菩提多罗拜般若多罗法师为师,遁入空门,法名达摩。梁武帝元年,达摩祖师从天竺东渡中土传扬四行禅法,可没有得到梁武帝的器重,所以达摩祖师乘着用芦苇制成的简易小筏越过长江,北上洛阳。后达摩祖师云游至我少林寺,在五老峰的石洞中面壁九年,终于大彻大悟,参透宇宙真谛。达摩祖师开创了中华禅宗,被后人奉做禅宗始祖,少林寺也因达摩祖师而得禅宗祖庭的美誉。”
汤予听到此处,问道:“达摩祖师神仙般的人物,只恨晚生了几载无缘得见。江湖人言,少林寺七十二项绝技皆是传于达摩祖师,不知是真是假?”
宗凡莞尔,说道:“达摩祖师武艺绝伦又因修行方式独特,影响了少林僧众尚武的风气,不过少林寺七十二项绝技多是本寺僧侣数百年来自创,却和达摩祖师无关。”
汤予一笑,说道:“世人讹传,汤予无知,让宗凡方丈见笑了。”
宗凡摆摆手,说道:“慧可禅师俗名颐光,洛阳虎牢人。慧可禅师少为儒生,志气不凡,旷达不羁,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喜欢游山乐水。年龄渐长慧可禅师开始接触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玄妙”,于是栖心佛理,超然物外,先跟随洛阳龙门香山的宝静大师学习佛事,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直到四十岁那年,慧可禅师听闻达摩祖师于少室山面壁,遂来至达摩祖师面壁处朝夕承侍。起初达摩祖师对其置之不理,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越发恭敬虔诚。他不断用古德为法舍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肌,布发掩泥,舍身饲虎。古尚如此,何况我辈。就这样慧可禅师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守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年腊月初九的夜晚,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雪地里一动不动,天快亮时积雪已埋过膝盖。达摩祖师心生怜悯,问道:“你久立积雪,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着眼泪回答道:“唯愿祖师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祖师不愿收其为徒,说道:“若欲入我门下,需天降红雪!”慧可禅师为表达求法的决心,咔嚓一下斩断自己的左臂,顿时鲜血喷溅,空中的雪花被染成血色,漫天红雪飞舞。达摩祖师深受感动,知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便收慧可禅师做了弟子,赐名慧可。后慧可禅师继承达摩祖师衣钵,成为禅宗二世祖。”
汤予眼角流泪,说道:“慧可禅师舍身求法,尊师重道,让我等汗颜!”
宗凡说起两位高僧,心中充满尊敬,又低诵了一声佛号。汤予问道:“宗凡方丈讲了达摩祖师和慧可禅师的事,却不知大还丹与其二人有何关系?”
宗凡说道:“慧可禅师拜入达摩祖师门下潜心修佛,可达摩祖师每每见到慧可禅师失去一臂都感歉然,遂遍寻天下药草亲手调配,制成三颗药丸,名“大还丹”,取恢复、回到之意。但慧可禅师竟不服用,他说断臂求道,心之所愿……唉,前辈高僧的气节风骨,宗凡不及万一。”
汤予听完才知大还丹的来历,心中越发敬佩慧可禅师。宗凡又说道:“大还丹本有三颗,百余年前我寺法云方丈被歹人所袭,曾服过一颗。太宗皇帝李世民当年同王世充交兵鏖战,身负重伤逃入少林避难又服了一颗。现今天下只余此一颗。”宗凡说着一指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