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坚壁清野

东是于景炎八年的七月初,在文帅哥的陪同下,再次到了泉州。(读看看)。

这个时候的行朝,已经由南向北控制了福建八闽之地中的五个,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和南剑州。

宋军随后全力抢修了南剑州的州治所在,剑浦。而在漳州地区,尤其是许夫人回来以后,他们加紧完善了两个城镇的守御,漳州和漳浦。漳浦被宋军重视,是因为它在宋代扼守着从福建沿海到广东沿海的通道。

如果您在闽江、或九龙江边上,就可以发现,江面上不断地有大大小小地船只在往剑浦和漳州运输物资和人员。

顺便提一下,虽然帝国的水师现在还没有最后完全成军,但在水师和参谋院的共同谋划下,它的框架已基本定型。这个框架就是:在三个舰队的编制下,水师的战船,根据船只大小和武器配置,由轻到重分为三级。即配备有四十八门火炮的大型战船,二十四门火炮的中型战船,以及十六门火炮的轻型战船。其中大型战船一百余艘、中型战船两百余艘,轻型战船也有一百五十余艘。此外,另有若干备用战船。

参谋院之所以提出建造轻型战船,是他们认为,尽管中型战船也可以用于许多内河作战,但数量上不仅不足,而且由于船的载重大、吃水深,还会限制战船的作战区域。在海面被控制的条件下,海上已无大战事,将来水师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协助步军在内河流域作战。故此,刘师勇就又把陛下最初的炮船草图给舀了出来,并和参谋院、军械司、工部共同定下了轻型战船的规制。

只不过由于军械的生产和分配已经侧重于步军,因此轻型炮船真正装配上火炮的,还不足一百艘。即使是这样,也还是在停滞了部分大、中型战船装配的条件下。

在部署上,翁州的刘尚武所部,由于针对的目标主要是大江和北方沿海,所以他那里基本上全是大、中型主力炮船,有一百五十余艘。谢复和张达的两个舰队,在兵部的谋划中,眼下还要深入内河,所以轻型炮船就主要分给了他们。

东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但他却把水师规划中的几百艘运输船只给否决掉了,因为他认为这在目前行朝的条件下,是一种浪费。

英国和阿根廷进行马岛战争时,它哪庞大的远征混合舰队中,包含了大量征用的民船,这个方法多经济,咱们绝对应该加以借鉴。

反观我们的帝国,宋军的编组和体制绝对是有问题的。在宋元之间的关键性战役、鲁港之战(又称丁家洲之战)中,水师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出战。你就按驾驶战船的水手有四人算,这也有一万人是上不了阵。在宋军精简的问题上,的确是有很大的余地。(读看看)

东建议兵部和水师,采取藏船于民的做法,除了部分卖给商人外,把余下来的,包括抢来的、缴获的、淘汰下来的各种船只,全送给了在琼州和流求落户安家的渔民。当然,在给的时候也和他们立约,以三年为期,一旦需要,他们应承担帮助朝廷运输物资的职责。

至于以后,花钱你真怕找不到船?您还真不要小看了中国百姓的胆量。

东的这次泉州之行其实是有纪念意义的,因为这是自他到这个时代以来,第一次真正踏入了一个宋代大的城市。张世杰、苏刘义把他和文天祥等人迎进了城,但并不是大张旗鼓、而是在夜间秘密进入。

东这个人其实并不在意什么排场,他更知道,就算要出风头,现在也远不是时候。但他还是带着几分期许、好奇地在张老大等人为他特意准备的马车中,打量了一下这个在后世落下赫赫名声的城市。

泉州不愧为这个时代的光明之城,夜色中,可以见到城中闪烁的灯火的确很多,在他已经到过的城镇中,只有帝国现在的“都城”、琼山府可以与之相比。

可怜啊,我们的帝国陛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见过几座帝国的城市。

但泉州的街市也显得很冷清,宋军的戒严是一个因素,另一个,恐怕是由于战争,降低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度。

不过,在我们毫无品味的帝国君主眼里,这个时代的泉州,还是不如大多数的二十一世纪的县城。因为这里的灯火再多再亮,还是没有后世稍微好点的县城里多和亮。再说,他也不是什么古建筑的爱好者,不会看了这些宋代的建筑和街道就发烧。所以,兴奋的心情是有滴,太兴奋,就谈不上了。

俗话说,闻名不如见面,但另一句却是,见面还不如闻名。东的心态,大约也就是如此。

很多事情想象的太美好,其实并不妥,因为假如产生了太大的心理落差,对人的情绪更是不好滴。

东再次到福建,的确是他极其看重即将到来的战事。他和老忽一样,也有一种急迫感,认为时间已经不多了,故此,他一到泉州就立刻招集了所有在福建的官员和将领议事。而此时的帝国参谋院,也已经拟定了新的计划。

东的“北伐战略”被高桂回到琼州一提出,参谋院的人立刻就像吃了兴奋剂。

因为不论是争霸天下,还是像办企业,您要想把事情办好,比如把企业做大,一定的发展战略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提出一个合理与可行的规划并不容易,要不,后世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书籍,怎么会在市场上那么流行?

当然,哪个小子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本事,他擅长的,也不过就是忽悠和剽窃,但参谋院的人可不这样认为。您现在要说帝国陛下不英明神武,拔刀砍了您的人都有。

他们立刻围绕着陛下的“远图”进行了策划,自然,所有的一切,第一步就是要在福建的争夺中获胜。为此,他们从水上和陆地两个方面,重新拟定了整个计划,这个计划与老忽的部署是有点针锋相对的。

首先在翁州方面,他们明确提出,刘尚武所部务必要控制从大江口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水道(也就是要控制湖口以下的长江水面),确保两淮的元军不能从这里增援浙江,进而威胁福建。如此,两淮的元军即使想增援江南,也只能从江州(九江)以上长江中游等地渡江。只不过有琼州水师在沿岸打秋风,他们还能不能、或敢不敢抽调兵力,就不好说了。

至于江南的新附军,每个人都把它当作了摆设。这样,福建路即将面临的威胁中,来自两浙地区的已大大减轻。

而在广南地区,参谋院所拟的方案也有两个,一是除了水师加大活动的力度和范围外,命邹率江西之军也进驻山,协助水师抄掠广南东路的沿海,务要拖住沿海各地的元军。二就是在同时,让张应科所部和黎德的水师,在广南西路也伸出触角,牵制哪里的元军,尽量不要让他们向广南东路转移兵力。

可以说,兵部的谋划中,在牵制上,主要力量还是水师。

但是,在东的心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一个环节重要。而这是他根据后世的经验和《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所得到的启示。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一中,曾特别有一段关于军中粮草运送的推断和描述,其大略为:“卒自携五日干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加矣。”

他的意思就是:在宋代,军士每人可携带五天的干粮,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出动十万大军,辎重部队占了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这就要动用三十万民夫来运粮,以这个时代的条件,再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

沈括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后勤供应是这个时代军队的一个难题。

北元克服此种困难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它的抄掠战法,也就是更早的时候,孙子所说的“因粮于敌”,这就大大减少了他们对后勤的依赖。而且这个战术,还给反攻的一方带来极大的困难。“端平入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当时的宋军,也可以说是被饥饿打败的。

可这个战法不是没有破解之道,哪就是“坚壁清野”。

东根本不相信元军在山区能有多大的作为,相反,他认为这里是他的强项。因为他不仅尽力强化了宋军的越野能力,而且他的手下,还有着大量的这个时代的山地步兵。

作为山民的畲民,他们天生就是山地步兵的坯子。陈吊眼手下所谓的贼寇,更是送上门来的游击专家。所以他决定,好好收拾一下即将到来的元军。

东在和官员、将领的议事中和众人说道:“少傅,诸位将军,从以往来看,北兵所擅长的,是因粮于敌。但朕要告诉你们,仅仅凭兵士自身所带,无论粮食还是军械,他们最多只能坚持五到七天。”

兄弟我已经抬举他们了,后世共和国如此勇悍之军,在哪个半岛之上,开始的时候也只能进行礼拜攻势,北兵真的比他们厉害?

“如果你们能让北兵得不到粮食和军械的补充,在即将进行的交锋中,不管他们来多少人,你们都赢定了。”

宋瑞和张世杰的眼中均精光之闪,对陛下的话,他们是心领神会的。这么些年下来了,禁军的负重越野训练中,究竟单兵能携带多少物资,他们非常清楚。更何况,这反映的其实还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东看着陈吊眼、卯大老:“陈将军,卯将军,你们的手下,有不少都是惯在山中,擅长打了就走的人,这很好。你们传朕的旨意,在军中招募勇士,组成多支小队,多带镇天雷,给朕在山里埋伏,专打他们的辎重。”

陈大胆眯起来的眼中,已经射出了寒光,他和卯大老齐声应道:“陛下放心,末将回去之后,立刻就办。”

陛下的脸上有着坏笑:“记住,告诉所有参加的将士,无须硬拼,朕给他们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虽然在后世,这是老生长谈了,但它却也同样是这个时代的贼寇们最擅长、也是最喜欢滴,陈吊眼的脸上已经涌起了红潮。“陛下,末将明白了。”

张世杰在一旁沉声说道:“陛下,江淮军也一样会派出军中壮士。”

东点了点头,“少傅,现在已无躲闪必要,命所有禁军,趁北兵未到,周围城池的军械和物资,能抢的一定要抢光。”

他又转向许夫人、刘黼、苏景瞻等人:“各位爱卿,晓谕各地官员,凡是临战之城池,其周围的百姓,能转移的全部转移到城内或沿海。不愿意走的,所有的粮食,尤其是大户人家,除了必要的一点口粮,统统由朝廷收购运走。无论他是何人。”

“朕的旨意,就是一粒多余的粮食,也不能留给对方。”

-------------------

沈括的那段话很长,只选了一点主旨。

明天有点事,如不能更新,会在周一,当然,尽量不拖。

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