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两宫之争 山阳在否

看着张昭须发皆张的模样,孙权整个人都呆住了。

张昭的话是什么意思?

张昭是在用最坚决的态度,阐述着一个足以让任何帝王都无法接受的事实:

你可以发诏令,但你的诏令不一定会生效。

哪怕你的诏令生效了,也会可能因此引发一场大动乱。

这是张昭对孙权的威胁。

没想到在孙权威胁张昭之后,张昭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丝毫不虚,就是对刚。

孙权的目光呆滞,可随着时间的流转,巨大的杀意正在孙权的眼眶中汇聚着。

以臣子之身威胁君王,这是谋逆!

更是对孙权君权的一次巨大挑战。

孙权可以容忍张昭的刚正,他也可以容忍张昭的倚老卖老,但哪位君王能忍受的了臣子的威胁。

暴怒的孙权不顾一切的大吼着。

在孙权的怒吼之下,殿外登时冲进了十数位甲士。

十数位面无表情的甲士静静地站在张昭的身后,他们都已经将手中的手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之上。

只要孙权再发出一道命令,大殿内立刻就会上演喋血三步的情景。

而对于手中掌握着无限权力的孙权来说,他会下不了这一个命令吗?

这自是不可能的。

但十数位甲士左等右等,却始终等不到孙权的进一步指示。

孙权在迟疑什么呢?

若是一般的君王,肯定是不会让那十数位甲士等待的。

但孙权虽初登帝位,可在三家的帝王之中,孙权的政治才能最高,他的城府也最深。

高超的政治才能,让孙权很快就反应过来,他眼下绝不能杀害张昭。

不管他心中再如何愤怒。

因为孙权知道,张昭在大吴朝野的影响力太大了。

正如方才张昭所说的那般,他的门生遍布大吴境内。

张昭不是不能杀,可却不能以犯上的理由杀,若以这样的缘由杀害了张昭,大吴顷刻间就会发生内乱。

这是诸葛亮想看到的,却是孙权绝不愿意看到的。

孙权心中的理智与愤怒,正在激烈的交战着。

可到了最后,还是心中的理智占据了上风。

正如当年赤壁之战时一般。

那一年周瑜与他之间,发生了很不愉快的事。

那是孙权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一呼百应的权臣的压力。

那时候的孙权也是愤怒的,可为了江东大业,最后孙权还是压制了心中的怒火。

年轻时的孙权都能做到这一点,当下的孙权没理由做不到。

有着勾践之奇的孙权,伸出被气的颤抖的手,让那十数位甲士退下。

在十数位甲士离开后,孙权按剑一步步从台阶上走下来到了张昭的身前。

孙权的身躯是高大的,而张昭由于年老,他的身躯是佝偻的。

在这样的身形差距下,张昭本应该感到畏惧,特别是方才他离死亡只有一瞬之遥。

可身形较低的张昭,却固执地抬起头,直接迎上了孙权寒光密布的眼眸。

似心有所感,往日的师徒,今日的君臣,不约而同地朝着对方问出了这一句话。

孙权不信张昭看不出诸葛亮的用意,孙权亦不信张昭想破坏大吴的基业,那么他今日又为何如此呢?

听到孙权的疑问后,张昭没有

隐瞒,直接说出了他的想法:

孙权想的是没错的,以张昭的智慧,他几乎是一眼就看出了诸葛亮的意图。

可看出归看出,有些事他当下是必须要做的。

张昭几乎是悲切地问出了这句话。

而张昭的这句问话,却让孙权一直逼视的眼神陡然变得躲闪起来。

有些事,又何必挑明呢?

看着孙权的反应,张昭不由得冷笑出声。

自孙策死后,大乔与孙绍就被孙权送往偏远的会稽居住。

若只是如此,张昭是能理解孙权的。

但孙权又为何要有其他的举动呢?

以往的数十年间,孙权对大乔母子做的事,张昭并不是不知道。

身为孙策的仲父,张昭本来早早应该发声。

但之前的时势,让张昭不能这么做。

数十年来孙权提拔了许多亲信,在这种情况下,张昭若贸然支持孙绍成为江东的下任主君,待孙权的儿子长大后,势必会引起孙策、孙权两系的内讧。

孙策创基不易,张昭不能让自己成为引发江东内乱的导火索。

可现在在诸葛亮的阳谋之下,局势已然发生了变化。

尽管从大吴的官方立场来说,并不承认大汉的法统。

但大汉的存在是一个不可诡辩的事实,当下天下的局势与数百年的战国并无分别。

三国鼎立,互相牵制。

孙登成为大汉的吴侯,这至少意味着大汉是支持孙登成为大吴的储君的,这便是张昭可以依仗的外力。

而孙登被过继给孙策之后,若孙登能以孙策嗣子的身份回国继位,那么在宗法上是孙绍亲兄弟的孙登,将来会去残害孙绍吗?

这不可能。

再加上孙登实际上又是孙权的长子,是孙权诸子的血亲兄长,那么将来孙登也不会去残害孙权留下的子嗣。

这样一来,在保全孙策、孙权两系的同时,还能尽可能不让大吴陷入内乱之中。

从张昭的角度来说,他今日的建言于国,于孙氏来说,都是两全其美的。

因此他也不懂孙权为何要执意不答应。

是轮到孙权回答张昭的时候了。

目光躲闪只是一时的,很快孙权就让自己恢复了镇定。

他能做得出,就不怕被别人看穿。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也并非不懂张昭的用心。

可无论张昭的用心如何,孙权都绝对不可能会答应让孙登成为大吴的太子。

孙权爱孙登吗?

从过往他对孙登的表现来看,他是爱的。

可孙权更爱权力,他更是个自私的人。

若是让成为大汉吴侯的孙登,成为大吴的太子,那么不是在告诉天下人,大吴承认大汉的法统吗?

那么他登基之时宣示天下的誓言,将会是彻彻底底的笑话,大吴的法统亦会遭受重创。

更重要的是,将来孙登登基后,宗庙内他祭祀的只会是孙策而不是他。

孙权连一个皇帝的虚名都不舍得给孙策,又岂会让这种事发生?

听到孙权的回答后,明白了孙权心理

的张昭,用震惊的眼神看向孙权。

原本他还以为,过往孙权对大乔母子做的那些事,可能是出于迫不得已。

但从今日孙权的话看来,绝非如此。

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了不让自己受制于人,孙权并不想承认孙策为大吴的奠基之主,哪怕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从本质上来讲,他与孙权都没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什么样的阳谋最无解?

唯有让两方的立场彻底对立。

张昭从孙权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了孙权的为人。

到了这一刻,张昭已不抱希望通过劝说的方式来让孙权改变主意。

张昭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向孙权表明了他的心志。

面对张昭的这次犯上,孙权倒是没大发雷霆。

对于一将死之人,孙权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

随后孙权低头附在张昭的耳边,冷声说道:

说完这句话后,孙权挥手转身离开了张昭的身前。

面对孙权的离开,张昭眼神中有着些不舍。

他知道今日之后,不管明面上如何,他与权已经彻底走向了对立。

可事已至此,张昭也不是会后悔的人。

随着拐杖敲地的声音响起,张昭亦决绝的转身,朝着殿外走去。

在大殿内烛光的映照下,两位相守相扶多年的身影,却在这时慢慢的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今日发生了什么,史书上并无记载。

可后世人知道的是,自今日之后开始,一场席卷吴国宫廷多年的内斗开始了。

史称。

……

在许都外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着一支绵延的队伍在行进着。

这支队伍正是不久前从洛阳撤离的,大魏进行迁都的队伍。

在队伍中央,有着一辆装潢气派的车辇,在外人看来,这架车辇便是曹丕所在的御辇。

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眼下御辇中并没有曹丕,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的是曹叡。

在迁都的队伍经过许都之时,身穿军装的曹休就来到御辇外询问曹叡,是否要进入许都稍事休息。

可曹休的这个询问,却被曹叡断然拒绝。

战败迁都,又不是得胜归来,哪有脸去面见在许都的众多老臣。

只是在队伍又行进了一段距离后,曹叡突然之间想起了一件事:

曹叡口中指的山阳公,正是刘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