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刀兵围府 (十更,求首订!)
年近六旬的刘章,在天气入冬之后,一般很早就入睡了。而就在刘章轻微鼾声不断响起的寝室之内,在他的床榻之旁,还摆放着许多他已经完成的画作。而在那众多画作中,其中有一副画作才刚画到一半,所以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这显眼的地方足以保证让刘章一起来,就看到这副他昨日未完成的画作,从而提醒他进行今日继续捉笔。但就在刘章沉浸在梦乡,回忆着以前在益州的种种点滴之时,他房外突然响起了一阵阵的高呼声。刘章年老,他的睡眠本来就浅。如今他被房外的一阵阵高呼所吵,很快就从梦乡中惊醒。而被从美梦中惊醒的刘章,脸上自然而然地挂上了怒色。刚才在梦中,他梦见了许久未见的父亲及诸位长兄们。挂念亲情的他,已经许久没见过诸位亲人的身影。如今这等往日中一直希求的美梦被人惊醒,饶是性格一向温和的刘章,也不免觉得有些愠怒。刘章正要斥责门外的奴仆,但他这时却看到他的房门之外灯火通明,人影闪动。这一幕让刘章的心中一沉。刘章虽然暗弱,但他曾经也是一镇诸侯,经历的风雨也不少。阅历丰富的他下意识得察觉到了,外面的人所来非善。想到此,刘章脸上虽一开始浮现了惊惧之色,但很快就平静下来。身为亡国之主,刘章其实在心中早就做好了一些准备。刘章起床后,掌起了房内的烛火。而当房中的烛火掌起之后,门外的高呼声也适时停止。刘章在掌完灯火并且在房内穿戴完毕之后,而后他径直走到房门之前打开了房门。当其一打开房门,立刻就看到了他的房门之外此刻驻守着百余精锐。而他门外的那些守卫,也早就被那些百余精锐制服跪倒在地。看见刘章出来后,在百余荆州精锐之中的糜旸,主动上前对着刘章一拜,他对着刘章言道:“前将军主簿糜旸,拜见振威将军。”虽然怀疑刘章与刘阐父子之间有所勾连,但刘章毕竟身份特殊,是刘备都要礼遇的存在。所以纵算是糜旸,这时也要对刘章行拜礼。在糜旸走到刘章身前自报身份后,刘章借着院中的火光,仔细打量着糜旸。当年刘备入蜀是建安十六年,那时糜旸十二岁,算是一少年。从少年到如今的成年,糜旸虽说长高了不少,但其的相貌与其少年时期并没多大差异。只是因为骨架变大了,面容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了而已。因为刘备宠爱糜旸,所以当年刘备入蜀时,不仅将糜旸一并带入蜀中,甚至整日还让其陪侍左右,待为子侄。刘章将眼前这个少年将军,与当年在涪城之外,为其斟酒的那个羞涩少年郎的形象,在脑海中进行了重合。随后他充满叹息地言道,“小时酒郎,竟不意今日如此威风乎!”刘章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慨。想当年,他还是益州之主,身份比糜旸的主公刘备还高。如今,他却成为一有名无实的将军。而当日的行酒儿郎,却已经可以带兵将其包围,时事弄人,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但是在感慨之后,刘章接着问糜旸道,“子成,你此番兵围吾将军府,所为何事?”刘章的语气很是澹然,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早已经看透了许多事。他见糜旸虽然带兵前来,但对其还算指礼甚恭,所以刘章也是呼唤糜旸表字。刘章的问话一出,糜旸不紧不慢地答道,“今夜公安城中有宵小作乱。”“吾入蜀之前,大王就曾嘱咐吾,让吾要多加照顾看望将军。”“今宵小意欲颠覆公安,城中局势不稳,故吾特意领兵前来守卫将军。”糜旸本来是带兵前来看刘章,是否参与了刘阐之乱的。如今看来,依照他的判断,刘章应该是对刘阐之乱并不知道的。因为若是刘章也参与了刘阐之乱,那么无论论身份,还是影响力,刘章都应该是主谋。当主谋看到自己带兵前来时,脸上就应该有着阴谋被识破的慌张焦急之感。至少也会强装镇定,对自己斥责几句以图蒙混过关。但如今刘章脸上全无这些神色。更重要的是,当糜旸带兵前来时,刘章还在睡觉。此时糜旸近在刘章身前,他眼中的睡醒之后的迷离之感及眼屎还清晰可见。试问,哪家主谋会在反叛当夜,还能呼呼大睡的?司马懿都做不到吧。何况眼前这人是性格暗弱,并无多少城府的刘章。虽说糜旸不会轻视历史上任何有名有姓的人,但也不会过多揣测,妖魔化历史上那些人。当糜旸这么说之后,刘章见糜旸言辞诚恳,且面色真诚,不似有欺瞒之意,因此他也就信了糜旸的话。见糜旸上门并无什么恶意,刘章的心情更为放松。他充满褶皱的脸上,立刻浮现了些许笑容。“子成勿忧。吾虽年老,但府中还有不少护卫,面对一般宵小,自保还是无虞的。”“子成乃公安主将,身负守卫公安重任,无须将精力,放在吾这闲散之人身上。”“还请带兵回县府中,主持公安大局吧。”说完后,刘章正要回屋继续安寝。心下安定的他还想继续入梦寻找他的亲人。但就在刘章转身之际,糜旸却问刘章道,“不知将军可知令公子今何在?”听到糜旸的这句问话,刘章立马停下了脚步。是呀,怎么不见阐儿?知子莫若父,在良好的教育之下,刘阐是个孝顺的人。如今糜旸带兵闯入府中,一向对刘备有所敌意的刘阐,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应该是以为糜旸要对自己不利的。按照他的性格,那他是一定会带兵来护卫自己的。但是现在,他人呢?刘章转头看向糜旸,他知道糜旸这么问,一定是知道什么他不知道的内情。而面对刘章充满疑惑的目光,糜旸澹澹得说道,“若旸所料不差,此时令公子应该已经被关校尉所擒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