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你妈还好吧?
苏凌话音方落,便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从门前走进了三个人,一人在前,两人在后。
苏凌看去,这前面的那个人,一脸刚髯,棱角分明,眼神明亮,狮子鼻,菱角嘴,身材魁梧壮实,穿着一身黑色衣衫。
苏凌只看了一眼,便知道此人定然功夫极好。
身边那两个人,一看便是伙计,其中一人手中托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一壶酒。
三人皆满脸堆笑,那张七赶紧笑着朝苏凌道:“公子,这位便是我们聚贤楼的二东家了!”
苏凌斜眼看了一眼那欧......
赵烈望着跪伏在地的旧臣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他深知,这些人的归顺并非真心实意,而是迫于形势所逼。然而,正如沈清源信中所言若不破而后立,终将亡于内乱。如今大势已定,人心虽未尽服,但至少已为新政铺平了道路。
“诸位请起。”赵烈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与安抚,“朕知你们心中仍有疑虑,也明白南朝旧制根深蒂固。然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北军入主金陵,并非为了屠戮生灵,而是要革除弊政,重整山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朕今日在此立誓,凡愿归附者,既往不咎;凡有才能者,不论出身,皆可位列朝堂。若有人心怀不轨,意图颠覆新朝,朕亦不会手软。”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顿时凝重了几分。有人低头沉思,有人神色复杂,更有人眼中闪过一丝不安。
赵烈见状,微微一笑:“今日设宴,只为共叙前缘,不必拘束。来人,上酒!”
随着宫女鱼贯而入,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酒过三巡,几位年长的官员开始低声交谈,似乎在试探彼此的态度。
就在此时,一名身穿紫袍的老臣缓缓起身,拱手道:“陛下英明神武,能统一天下,实乃百姓之福。老臣斗胆进言一句,不知可否?”
赵烈含笑点头:“爱卿但说无妨。”
那老臣道:“陛下欲赦免沈清源,是否意味着……有意启用旧朝之人?”
赵烈闻言,神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不错。沈清源虽曾背叛南朝,但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苍生社稷。朕既然能容得下诸位,又岂会独独不容他一人?”
此话一出,满座哗然。
“可是……”另一名官员忍不住开口,“沈清源乃是叛臣,若贸然赦免,恐怕会动摇民心,引发不满。”
赵烈目光一冷,淡淡道:“朕问你,若无沈清源里应外合,北军能否如此迅速攻破金陵?”
那官员一时语塞,低下头不敢再言。
赵烈环视全场,缓缓道:“朕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对朕心存怨恨,对沈清源更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朕想提醒你们一件事这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万民的天下。朕可以给你们机会,也可以给你们官职,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忠诚于朕,效忠于大赵。”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
良久,方才那位青衫老者站起身,深深一拜:“老臣愿为陛下效力。”
紧接着,其他官员也纷纷起身行礼,齐声道:“吾等愿效忠陛下!”
赵烈满意地点了点头,举杯示意:“好!诸位皆是治世之才,朕今日得诸君相助,何愁江山不稳?来,干杯!”
众人举杯畅饮,殿内气氛终于活跃起来。
####七、沈清源之死
三日后,赵烈亲自审理沈清源一案。
大牢之内,沈清源依旧神情自若,仿佛早已料到今日结局。
赵烈步入牢房,目光落在沈清源身上,语气平静:“你可知罪?”
沈清源淡淡一笑:“臣知罪。但臣所作所为,皆为天下苍生。陛下若要杀我,只求一死而已。”
赵烈沉默片刻,缓缓道:“朕本欲赦免你,让你辅佐新政。可惜……你的存在,已成为阻碍新政推行的最大障碍。”
沈清源轻叹一声:“陛下英明,臣早知会有今日。”
赵烈转身离去,留下一句话:“厚葬。”
数日后,沈清源被赐毒酒,安然赴死。
消息传开,南朝旧臣震动,民间议论纷纷。有人痛斥赵烈无情,也有人称颂其果断决绝。
然而,赵烈心中却始终难以释怀。
那一夜,他独自登上城楼,望着远方漆黑的天际,喃喃自语:“沈清源,你终究还是死了……但你的心愿,朕会替你完成。”
####八、边疆风云再起
西域使者如期而至,乌兰图雅负责接待。
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
“我们愿意开放商路,互通贸易,但大赵必须承认我们的自治权。”西域使者态度强硬。
乌兰图雅微微一笑:“陛下已有旨意西域之地,归属大赵版图。至于自治权,可在大赵律法允许范围内协商。”
使者脸色一沉:“若不同意呢?”
乌兰图雅收起笑容,冷冷道:“那就请阁下回去转告贵王,大赵不缺盟友,也不惧战争。”
使者面色变幻,最终只得妥协。
谈判持续月余,最终达成协议:西域承认大赵宗主权,换取部分自治权及经济援助。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传来急报克尔沁部遭遇蛮族突袭,损失惨重。
张虎奉命前往调查,发现此事背后竟有南朝残党暗中勾结蛮族,意图扰乱边疆。
赵烈得知后震怒,下令彻查南朝旧臣中的可疑人物,并派遣林子涵率禁军前往支援。
林子涵抵达前线后,迅速稳定局势,并成功击退蛮族进攻。
战事结束后,赵烈亲自召见林子涵:“你此次立下大功,朕该如何赏你?”
林子涵单膝跪地:“臣愿为陛下守卫江山,别无所求。”
赵烈哈哈一笑:“好!从今往后,你便是朕的左膀右臂。”
####九、新政初成
一年后,大赵境内局势趋于稳定,民生逐渐恢复。
赵烈推行新政,设立科举制度,广纳贤才;改革赋税,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吏治,肃清贪腐。
短短数月,朝野风气焕然一新。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一封密报悄然送入皇宫。
“陛下,江南一带出现叛军,打着‘复南’旗号,四处煽动百姓,已有数县响应。”
赵烈看完密报,神色冷峻。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赵烈站在御书房的窗前,凝视着远方渐次亮起的宫灯。夜色沉沉,金陵城已归于寂静,但他的心却无法平静。
手中那封密报字迹潦草,显然是仓促之间写就。然而内容却令人震惊江南数县已有响应“复南”旗号者,叛军虽尚未攻城略地,但其煽动百姓、暗中串联之势已不容小觑。
“陛下。”张虎悄然走入书房,声音低沉,“属下已派人前往江南查探,目前所知,叛军首领自称‘南王世子’,声称要复兴南朝正统。”
赵烈冷笑一声:“南王?十年前便已被朕斩于乱军之中,何来世子?”
张虎点头:“属下也怀疑此人身份存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南朝残余势力仍在蠢蠢欲动,若不及时镇压,恐怕会酿成大患。”
赵烈沉默片刻,缓缓道:“你亲自去一趟江南,务必查明幕后主使。至于林子涵……朕另有安排。”
张虎抱拳领命:“属下明白。”
####十、江南风云
三日后,张虎率轻骑秘密出发,直奔江南。
与此同时,林子涵受命整顿禁军,并派遣亲信部队分赴各地,以防叛乱蔓延。
乌兰图雅则被召入宫中,赵烈亲自下令:“朕打算重启边疆战备,克尔沁部必须加强巡逻,防止蛮族趁机作乱。”
乌兰图雅神色凝重:“陛下是担心南北夹击?”
赵烈微微颔首:“不错。朕早知南朝旧臣不会甘心就此归顺,如今看来,他们果然在暗中策划反扑。若非沈清源当年献策,恐怕今日朕也不会如此轻易掌控金陵。”
乌兰图雅低声问道:“那陛下准备如何应对?”
赵烈目光坚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朕不会坐等敌人上门,必须主动出击。”
乌兰图雅沉思片刻,忽然道:“陛下可曾想过,或许真正的威胁,并不在江南,而在朝堂之中?”
赵烈闻言,眉头微皱:“你的意思是……朝中有内应?”
乌兰图雅点头:“属下不敢妄言,但江南之乱来得太快,几乎是在沈清源死后不久便爆发。而那位所谓的‘南王世子’,偏偏在此时现身,未免太过巧合。”
赵烈沉吟良久,最终缓缓开口:“此事你暂且莫要声张。朕会让锦衣卫彻查朝中可疑之人。”
乌兰图雅躬身领命:“属下遵旨。”
####十一、朝堂暗流
回到朝堂,赵烈开始不动声色地调查江南叛乱背后的真相。
他先是召见几位南朝旧臣,试探口风,却发现这些人虽然表面恭顺,但言语之间仍透出几分不甘与隐忧。
尤其是那位曾在太和殿上率先叩拜的老臣李文昭,近日行为异常,频频与昔日同僚密谈,似乎在筹划什么大事。
赵烈不动声色,暗中派遣锦衣卫监视其行踪。
数日后,密探回报:李文昭府邸夜间常有神秘人出入,其中一人竟是原南朝礼部尚书之子李承泽。
此人身世复杂,其父当年死于北军攻城之时,而他本人则一直隐藏身份,潜伏至今。
赵烈心中警铃大作。他终于意识到,这场叛乱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十二、血染金陵
就在赵烈准备动手之际,京城突发变故。
一夜之间,皇宫外城墙多处火光冲天,喊杀声四起。
锦衣卫紧急出动,发现竟是数百名伪装成商贩的刺客混入城中,意图突袭皇宫!
赵烈临危不乱,立即调集禁军守卫皇城,并亲自登上城墙指挥作战。
林子涵率军奋勇迎敌,与刺客展开激烈厮杀。乌兰图雅亦披甲上阵,手持长弓,箭无虚发,接连射杀数名刺客头目。
激战持续至黎明,刺客终被尽数剿灭。
赵烈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地狼藉,脸色阴沉如水。
“这绝不是普通刺客所为。”他冷冷道,“背后必有人指使。”
林子涵拱手请命:“陛下,臣愿彻查此案,揪出幕后黑手。”
赵烈点头:“准。务必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十三、真相浮出
数日后,锦衣卫终于从一名俘虏口中逼问出关键情报此次刺杀行动,正是由李文昭与李承泽联手策划,幕后资助者竟然是江南叛军首领!
赵烈震怒,立即下令将二人逮捕,并亲自审讯。
李文昭面对质问,毫不畏惧:“陛下,老臣自知罪孽深重,但请陛下明察我们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南朝遗民的尊严!”
赵烈冷声道:“你们打着‘复南’旗号,煽动百姓,制造混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尊严?”
李承泽跪地痛哭:“先父忠于南朝,却被你们北军屠戮于城下!我不过是想为父报仇,为南朝争一口气!”
赵烈沉默良久,最终叹息道:“你们的仇怨,朕可以理解。但你们不该背叛朕的信任,更不该以百姓性命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复仇’。”
他挥手下令:“李文昭、李承泽,勾结叛军,图谋不轨,即刻处斩,抄没家产。”
####十四、风雨再起
随着江南叛乱主谋被诛,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然而,赵烈深知,这只是风暴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他召集众臣,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治理,并派遣林子涵前往前线督办军务。
同时,他下令全国戒严,严密防范任何可能的叛乱迹象。
夜晚,赵烈再次登上城楼,望着脚下繁华的金陵,心中却充满忧虑。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