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四章 朝堂竟皆庸碌!可悲!(第二更)
博士学宫。一间宽敞的署房内。孔鲋听说了前面发生的事,整个人无比的恼怒。怒骂道:“这竖子欺人太甚!左一言,右一句,皆是在嘲讽我儒家,把我儒家贬低的一无是处,还对先祖极尽嘲讽,是可忍,孰不可忍!”“气煞我也!”室内。子襄合上桉上的竹简。叹道:“他其实没有说错。”“我儒家故步自封很久了,跟先祖相比,我等孔门之人,竟皆是碌碌无为之辈,所以只敢死抓着先祖的遗产,不敢有任何松懈,根本不敢把儒家假手他人。”“荀子乃儒家先贤。”“当年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可谓是当时天下最有名望之人,按理而言,荀子当带领我儒家走向繁荣,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儒家对荀子之学极为反感,甚至是厌恶。”“当年儒家的领头人,即我们的父,难道不知荀子出身儒家?不知荀子的学说能带领我儒家走向繁荣?”“知道。”“但依旧要抵制。”“甚至要把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因何?”“荀子的学说背离了传统的孔孟儒学,步入到了异端他途,荀子的‘儒’融会了礼法,这与我等所习的儒不同,因而阿翁以荀子‘才高学陋’、‘不见圣贤’为由,将其多次驱出稷下学宫,就是在极力避免其学说继续在学宫授学。”“但荀子的学说真的不是儒学吗?”“自然不是。”“只是荀子的儒学,跟世人所知儒学相悖,以至不能被儒家承认罢了,荀子之才,虽不及先祖和孟子,但也相差不远,其当为我儒家少有的圣贤之辈。”“但也正因为此。”“儒家才不敢接纳荀子之学。”“儒家只能有一个声音,而荀子才气太盛,若承认荀学为儒学,加上荀子当时尚在世,必定有不少人会去学荀派儒学,那我等研习的孔孟儒学自然会被冷遇。”“这是万万不能的。”“若是在大世之争初期或中业,儒家未必容不下荀子,但当时秦国独强,一统之势显着,儒家哪敢在那时治出双门?墨子身亡之后,墨家一分为三的下场,可还历历在目。”“我儒家怎敢再犯这种错误?”“是故,儒家知道荀子之学脱胎于儒家,但就是不敢承认,甚至要极力把这位儒家先贤排挤到法家去,因为当世,容不下两个异见之儒家,天下也不会给儒家融合的机会。”“现在我儒家言必孔孟,基本不会言荀子。”“这就是原因。”“若论求变,我儒家的变化才是最大的,只不过碍于形式,为了避免儒家出现分裂,刻意的只言孔孟罢了。”“但说我儒家因循守旧,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有道理也!”孔鲋点头赞叹,“襄弟果真是目光独具,仅仅几句话,便让我恍然大悟,也把秦落衡的谬言一一捅破。”“我儒家何曾不求变过?”子襄冷声道:“这十公子出身皇室,哪里懂得这些道理?”“而今我儒家式微,若是不坚持先祖学说,任由各支胡乱发散,我儒家早就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还能成为学宫的统掌学派?”“正因为我等只研习先祖学问,我儒家才能始终屹立不倒。”“儒家长久的挺立不倒,也正好证明了先祖学问之千锤百炼,任由世事变化,我儒家始终能长存于世,坚韧不倒,其中的道理,这些外人又如何能知晓?”“我儒家现在连孟子都很少提及了,还去求变,若真信了那番鬼话,我儒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孔鲋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冷哼道:“这十公子其心可诛。”子襄目光一沉。凝声道:“虽然我们没有掺和今天的事,但经叔孙通这么一弄,十公子对儒家的态度已昭然若揭,他并不喜我儒家,甚至对我儒家就没有过具体的了解,这样的人我儒家怎么敢亲近?”孔鲋眼中也露出一抹凝重。子襄继续道:“十公子喜不喜欢儒家,对我们没任何影响。”“我儒家本就没想过亲近十公子,我们亲近的一直是长公子,眼下只是让我们越发坚定了心中想法罢了。”“十公子认为我们没有求变。”“他又哪里知道,我儒家其实一直在变。”“百家的其他学派,虽然也扎根地方,像是墨家、农家等学派,他们是深耕于田间地头,但他们的门人往往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人,但我儒家眼下却是有教无类。”“其他学派的变是变得趋炎附势、变得阿谀奉承,而我儒家的求变,是在为学派生存而变,为学派壮大而变,其他学派那一家能比得上我儒家?”“我儒家是治学之政,这一点却是不会变。”“待我儒家成为天下治学,占据朝堂主导,世人才会知晓我儒家的真谛,也才会知道我儒家是多么的了得。”“法、道、墨,终究是比不过我儒家的!”“不然我儒家跟法家向来是势同水火,又岂能在法家环伺的环境下强势占据学宫主位?这不正好证明了我儒家的不凡?”孔鲋连连点头。附和道:“襄弟说言甚是。”“我儒家只是没成为一国显学罢了。”“等我们儒家成为天下主流时,定叫这些人看看,我儒家是如何治理天下的,是如何实现天下安居乐业的,我儒家是一个多么不凡的学派。”“可惜朝堂竟皆庸碌之辈,竟看不到我儒家的价值。”“实在可悲!”随即。孔鲋就眉头一皱,问道:“十公子这么数落我儒家,学宫内其他学派必定振奋,这会不会有损我儒家的声名?若是传扬出去,世人还以为我儒家都是沽名钓誉之辈。”“要不......”“我亲自去找回颜面?”子襄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他说道:“不用。”“他毕竟身份特殊,兄长出面,反倒会落人口舌,而且十公子极擅诡辩,若是兄长你无意间露出破绽,恐会让其继续得逞,那我儒家才是真的颜面尽失了。”“这次就让他威风一次。”“学宫内其他学派,我儒家何曾惧过?”“他们吐槽几句,对我儒家无关痛痒,至于外界的影响,上次羊子、高堂生被抓,已经丢过一次脸了,再丢一次又算得了什么?现在的儒家不宜多生枝节。”“至于十公子。”“呵呵。”“我看过他的过往经历,不像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就算我儒家不出手,恐怕他自己都会去惹祸,到时我儒家顺势一推,论鼓噪生事,滋事发事,我儒家何曾输过?”“哈哈。”孔鲋闻之大笑。随即道:“那便随他去。”“区区骂名,我儒家担得起。”“不过,十公子来博士学宫的消息,倒是要传给长公子,现在朝堂正值变动,长公子还在楚地,却是有些不合适了,若是让十公子捷足先登,交好了那些新晋朝臣,恐对长公子局势不利。”子襄点点头道:“这件事的确该告知长公子,无论十公子有没有结识朝臣之心,我们都不得不防,只是长公子一时半会恐回不来,现在楚地的田政才推行数月,还没到收粮的季节,提前回来,恐会功亏一篑。”“我若是没猜错。”“长公子去楚地应是楚系朝臣的建议。”“这些朝臣应跟楚地的大小官吏打过交代,如果不发生什么天灾人祸,长公子所在的楚地,今天应该会大丰收,官府所收的租税会比往年增加不少。”“这是实打实的政绩!”“长公子久居深宫,很需要这种政绩。”“相比结交新晋的朝臣,把这种政绩拿到手,显然对长公子的帮助更大,到时长公子携着平息民怨,粮食增产的喜讯回朝,定然会让不少人刮目相看,到时再结识朝臣,也才会事半功倍。”“只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陛下让长公子去楚地推行新田政,但未明说让长公子在楚地待多久,若只是待到粮收,那倒没有什么问题,若是多大一年半载,这变数就太大了。”“十公子在咸阳,而长公子在楚地。”“几月的时间,对两者的影响都不大,但若是时间一长,不说数年,就算一年半载,这个影响,长公子恐也吃不消,到时就算长公子携讯而归,恐也失了先机,这不是什么好事。”“兄长给长公子写信,除了要言明十公子入学宫之事,更要言明长公子身在楚地的不利,让长公子及早做好回咸阳的准备,事关储君之位,长公子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若是秋收之后,陛下还没让长公子回来,长公子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回咸阳了,不然恐生不少变数,这其实很不妙。”“兄长务必言明其中利害。”孔鲋目光一沉。他自然清楚长公子长期不在咸阳的弊端。孔鲋道:“我知道了。”“其中利害我定会告知长公子。”“本以为十公子已为陛下所恶,没曾想却越来越棘手了,他真是让人不敢小觑分毫啊。”------题外话------第三更估计也会是凌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