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曾经恩义
恋上你看书网,婉宁
距离二门不远,一半在园子里的花厅里,刁老爷子正单手托着紫砂壶,十分不情愿的应付着姜婉宁。
“是,老夫知道了。”
“嗯,好,老夫安排人去办!”
姜婉宁一阵连珠炮似的说完,只得了几句不怎么上心的话,脾气上来,恼怒就不加掩饰了。
“老先生,夫君出征在外,多少难处,你这般不尽心。
人人都知道,你在李家做幕僚,若是夫君不好,你的脸面何在?”
刁老先生抬起左手,揪了一下脸皮,又揪了一下,仿佛没揪疼,用两根手指捏着脸皮,嘻嘻笑了起来。
“老夫哪有脸皮?老夫算什么?与夫人,侯爷相比,老夫什么都不算!
夫人说的事儿,老夫与侯爷议过,辛家做了多年的海匪,为什么沈家和郑家不敢动他?
或者说,为何动不了辛家,反而看着辛家,把闺女送进兴国公府?”
刁老先生一通反问,姜婉宁哑口无言了,这些她想过,却不清楚内情。
“辛家的根底,京城是打探不出的。郑七说不知道,大约是真不知道,那沈家呢?”刁老先生问。
姜婉宁琢磨了一下,“宁国公府也不知道?”
刁老先生摇头,“不会,沈家不缺银子,不缺人手,更不缺战船。沈家不动辛家,一定有不能动的理由。
侯爷跟着驸马爷,安全不用担心,要想知道其中缘由,只怕不容易。”
“你......”姜婉宁生气了,“你让夫君去冒险?”
“不用文硕出面,他一个文弱书生,能干什么?在驸马爷身边好好待着,抓稳了这场功劳,比什么都要紧。”
刁老先生接着道:“可辛家的野心,实在太大了。从海上到江城,再蹦跶进京城,一路进了皇宫,他们想干什么?
辛家的底细必须摸透。搞明白了,以后有事才好应对。”
姜婉宁听说夫君没有危险,多余的话就不想说了。
见她转身要走,刁老先生问:“夫人可给二小姐找好婆家了?”
姜婉宁转身回来,坐下说话,“老先生可知道,林家,谢家和杜家的渊源?”
“嗯?杜相与林家、谢家有渊源?”刁老先生确实不知道。
上一世,李瑶钏嫁到杜家后,听说的几十年前的往事。
不算隐秘,只是杜家起于微末,出身低到谁去打听都一样。
耕读之家,靠着几亩薄田,艰难供出了杜相的进士及第。
姜婉宁回忆着,慢慢的复述了出来。
杜相启蒙的学堂,是林老夫人的母亲,当年陪嫁的庄子。
林家文人多,选出一两个,教族里的庄户识字算术,为的是培养账房先生。
陪嫁的这处庄子,距离林家很远,产出不多,林家不缺银子,自然用不到嫁妆补贴用度。
所以林老夫人的母亲,对庄户极为宽厚,庄户家的孩子读书不用花银子,只供给教馆先生吃喝用度就好。
杜相的老家,与这处庄子相邻,杜相过去读书。
教馆先生按照林家规矩,每月考试,第一名不用交束脩,还奖励二两银子的笔墨钱。
杜相就是靠着每月二两银子,一直支撑到考中秀才。
中了秀才之后,启蒙的学馆就教不了了,先生推荐他去城里读书。
碰巧杜相读书的府学,那一年考出了一位榜眼,就是谢相。
因着这份机缘,杜相从秀才考中举人,都在县里的关注之下。
让杜相除了吃饭,没在学习上花费一点银子。
杜相考中举人,当年的启蒙先生,便回到族里,向林老夫人的母亲,汇报了这个难得的人才。
林老夫人的母亲,坐车视察庄子,亲自见了杜相一面,给了杜相外出游历的银子。
另外写了一份推荐信,让杜相去找自己的女婿,刚赴任江阴县的谢相。
京城都知道,杜相曾经游历了几年,对民生经济十分精通。
却不知杜相跟在谢相身边,做了一年多的钱粮书办。
刁老先生摇头道:“这不可能,谢相在江阴县的履历,哪怕江阴县的一个看门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打听过,怎会漏了杜相?”
姜婉宁挑眉问:“那老先生可知道,当初江阴县有一位林老夫人的表弟?”
“原来是这样!”刁老先生恍然。
谢相在江阴县六年,林家游学过去拜访的学子不少,好几位都在县衙里做过书办。
姜婉宁道:“所以,杜相才能做谢相的副手,稳稳的做了这么多年。
我想让二妹嫁入杜家,只需要林老夫人看好,说一句李二小姐难得,嫁杜家是下嫁。”
刁老先生不客气道:“林家多少品貌俱全的小姐没有?还下嫁,夫人想的挺美。”
姜婉宁站起身,“慢慢来吧!我看好了,总要二妹妹也看中了才行。”
没了心事,姜婉宁出了花厅,走在园子里,一路赏着花,看着景儿回了后宅。
齐嬷嬷早打听好了,等着主子回来,好汇报柳若烟的事儿。
春分见主子回来,忙摆上热茶,点心,干果,把侯爷寻来的话本子,抱出来放好。
姜婉宁进屋换了衣裳,慵懒的歪在美人榻上。
看着齐嬷嬷一脸欲言又止,好笑的忍住就是不问话。
齐嬷嬷忍了一会儿,见小姐不问,觉得不说不行,便自发自觉的站在小姐面前,准备着长篇大论了。
“嬷嬷别急,先坐下,喝口水润润嗓子。”
姜婉宁含笑道:“柳二娘子一路上京,这么远的道儿,可得劳烦嬷嬷说一会儿呢!”
“瞧小姐说的,能有什么事儿?”齐嬷嬷还是端起茶碗喝了一口。
“柳二娘子进京,是来退婚的。只带了两名车夫,两个婆子,两个贴身丫鬟。”齐嬷嬷道。
姜婉宁点头示意,“嬷嬷慢慢说,我权当话本子听了。”
齐嬷嬷笑了起来,道:“一路上都没什么事儿!听说,柳翰林罢官回乡后,在乡里过的不错,那是真真的乡绅大老爷。
就连县里都尊称柳翰林一声,柳老员外呢!”
姜婉宁笑着点头,瞧吧!嬷嬷一句话,把话题扯到柳氏老家去了。
齐嬷嬷啧啧两声,“柳翰林是罢了官,可不是没了功名。
正经的进士出身,谁也不敢小看。
多少人走门路,求着柳翰林指点学问呢!
柳家有田产,加上依附的庄户,日子过的比在京城还自在。”
姜婉宁道:“做富家翁,当然自在。”
齐嬷嬷遗憾道:“早知道,就不该在京城熬着,回去享福多好。”
“进京一路没什么事儿吧!”姜婉宁问。
“倒是有一件发善心的小事。”齐嬷嬷有些不赞同的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