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名字与文风的问题
自从开这本书以来时不时地就有评论讲到关于文风的问题,比如说“太中国味”、“太文雅”、“不像外国小说”或者“太白话”之类的评论都有存在,加之也有一些朋友因为不习惯看外国名字的缘故很可惜没有阅读本书,这里特地开一章讲讲玛雅语言问题。
先说名字方面,在古典时代的玛雅世界,城市和人都会取有明显含义的名字,比如双柱城建城时的领主燧天,古典玛雅语记为BalahChanK‘awiil,意思是“燧石·天空·权杖”,英文译为FlintSky,至于“权杖”是当时蒂卡尔系领主常用的名缀,因而无需意译。
但到了后古典时代,尤卡坦玛雅人的起名习惯已经与古典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名字我们能够知道其发音,因为在西班牙殖民征服以后有白人和后来的玛雅人记录的文献,这些文献使用的均为拉丁字母;但大多数的人名我们很难得知其含义,因而只适合用于音译。
由于玛雅语人名与我们熟悉的西方那一套人名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玛雅语人名音译以后,我们初次碰到时一定会感觉陌生,尤其是若名字起得更长一些,就会有不少人感觉难记,比如ApopAchi、KawalOp这种组合名字我分别译为“阿波帕奇”、“卡瓦洛普”等等,就用到四个汉字。
出于真实性考虑,我还是使用被记录下来过的尤卡坦玛雅语人名并采用其规范音译,而不是自行对其进行魔改。所幸主角与主角的第一个主要对手都只使用两个汉字,尽可能避免了人名太长的观感。
关于人名还有一个反向的问题——不是太长,而是太短,一直看下来的读者大概知道有不少姓氏是单音节的,比如休、克、策、切、昌、坎等等,甚至有的名都是单音节的,比如莫,放到汉语里,用单音节字去称呼一个人我们是不太习惯的,当然为了历史真实性,我也未作魔改,尤其是莫·切尔是真实历史里的重要人物,虽然容易让人不太习惯,但相信也能给读者新鲜的感受。
至于地名,很遗憾的是刚刚开书的时候,我对玛雅地名的掌握还不够充分,因而开始的时候只能使用音译名,而地名往往容易比人名更长,加之没有地图、不知方位、描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对这样的意译地名会有强烈的陌生感,所以对于“不喜欢看外国名字”的不少读者而言大概是很劝退的,尤其是当这些音译名密集出现的时候。
到了后来我充分地掌握了玛雅各地城市名的具体含义的时候已经发布了大量的章节,再想全面修改已经不合适了,所以我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将意译名与音译名一同呈现,比如“九原城”蒂博隆,但在对话当中只使用音译名,以保持小说前后一致。少数最重要、最著名的城市则尚未使用意译名,如玛雅潘、奇琴伊察、伊萨玛尔,原因在于这些名字重要到所有人都应该耳熟能详了。
我相信若是一开始地名就全部只使用意译名,或许不少人会更容易读进去。
至于人名与地名的音译规范,我在作品相关的第三篇里做了简单的介绍,大体的意思是我会按照当代这些城市的正式地名拼写结合玛雅语的拼读规则来进行音译,而不是直接根据西班牙语地名来翻译,因而会有“霍卡巴”、“奥卡瓦”的区别,由于小说所在的时间线里根本还没接触到西班牙人,因而使用前者作为音译规范才是合理的。
其实从人名与地名的拼写和发音,各位应该已经能大体感受到玛雅语的画风,玛雅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确会是非常陌生甚至有乱码感的语言,但若是仔细去学习了解的话,就会发现玛雅语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还是挺亲切的。
为什么会亲切呢?有这么几条原因。一个是玛雅语单词大多简短,玛雅语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并且和汉语单字一样“韵母”有多种韵腹和多种韵尾组成;一个是尤卡坦玛雅语种高低调语言,因而有抑扬顿挫之感。想知道玛雅语听起来是怎样的,可以去看看电影,这部片子全程使用尤卡坦玛雅语,能够给我们最直观的感觉。
再一个是我所要讲到的重点——
玛雅语单词简短而微言大义,这是跟汉语尤其是文言文非常相似的特点,下面的就从西语-玛雅语词典里摘出其中一些单词给大家看看,全部是单音节词:
Buy-眼中的云Nubeenelojo
Et-合作者,伙伴Colaborador
Júuy-将糊状食物打圈移动的一种烹饪手法Moverencírculosunasubstanciapastosaparasucocimiento.
K‘íich-为了暖身而晒太阳或靠近烤架;或在冷天时在床下点燃柴木以暖身Calentarseexponiéodeja’abinqueseenciendedebajodelahamacaenépocadefrío.
Pots‘-某物从手里滑落Resbalaralgodelamano
Yuk‘-所有人都明白的事情Cosauniversalquelocomprendetodo
从这些单词的汉语和西语释义可以看得出来玛雅语有多么简短,若是看了上面我推荐的电影听过电影中人物说话的话,也会发现玛雅人说话的语速是偏慢的,原因就在于玛雅语本身就偏于简洁凝练,就跟汉语一样。
玛雅语既然有这些特点,我认为写玛雅有关的小说其文风更有中国味而没有一些人预期的“外国小说味”都是完全合理的。实际上我个人也从来都不怎么喜欢翻译腔——翻译腔很多时候是翻译者水平有限的产物,而不是说他那样翻译才是对的。
既然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中文小说,更符合汉语写作本身的特点、让中国读者能够没有障碍地读懂,才是更有道理的做法。就算让我写欧洲背景的小说,我也不会故意搞什么翻译腔来故意营造“外国氛围”来。
可能还有少数读者认为一些细节处的对话有“方言感”或“太过白话”,只能说可能我们对普通话或者汉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吧……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文风”,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谈吐习惯,存在差异是完全正常的,就连鲁迅的白话文作品都有不少人觉得其表达很古怪,很可能是源于鲁迅作为江浙人的表达习惯。甚至母语为官话的人士写出来的文字都会有这些细节“腔调”上让别人觉得不对劲的地方,而且是不同读者有不同感觉,有的人觉得挺好,有的人觉得不行,完全是众口难调。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完全无可指摘,从不应苛责。
最后,如果想要感受玛雅语文学读起来是怎样的,欢迎去看第371章,这一章我贴了一篇玛雅语诗歌并附上了原文。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