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皇帝的怒火

且说,朱瞻基吐血倒地之后,就有刺客大喊了一声:

“快走”,便退出了与华山派众人的交手,另外的两个刺客也跟着撤退了。

华山派众人也不敢追击,便围了过去,要看看皇太孙的情况。

此时神机营立马出动,对着刺客一排齐射。

虽然打伤了其中一人,可是还是让储齐儿三人给跑了。

……

入夜后的的蒙古草原,寒风刺骨。

中军大帐后面紧挨着的军帐里,朱瞻基正躺在床上。

他被救回来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时辰了。

在华山派五人的救治下,朱瞻基刚从昏迷中转醒,然而却命若游丝。

与此同时,中军大帐中的永乐皇帝已经成为了一头暴怒的雄狮。

在过去的这一个时辰当中,他从侍卫的口中,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

朱瞻基在侍卫长李谦的带头鼓动下,对马哈木等人进行追捕,就在即将抓到马哈木的时候,马哈木雇来的蒙面高手突然杀了出来,不但让马哈木等人给逃走,而且不要命地对朱瞻基发起了弑杀。

同时根据打扫刺杀地点的人回报,并没有发现李谦的尸体,估计是畏罪潜逃了。

因此永乐皇帝已经连夜让人给太子传令,灭掉李谦三族——也不知道李谦一个内侍是否还有族人。

而那些参与鼓动皇太孙进行追捕的侍卫,也被永乐皇帝给关押起来了。

然而,永乐皇帝的怒火并没有因此而消减一丁点,因为他认为充当罪魁祸首的马哈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为此永乐皇帝决定继续进军,如果捉不到马哈木,誓不罢兵。

不仅如此,他还连夜下令将所有俘虏的瓦剌兵杀死。

随从的文官,有人认为自古杀俘不祥,为此进言,也被永乐皇帝打了军棍。武将们对于杀俘倒没有多少抵触,毕竟瓦剌兵杀死或者打伤打残过他们手下的士兵,所以对于瓦剌俘虏他们总抱有深深的敌意,平时碍于律法和舆论,不敢乱来。

但是,因为现在朱瞻基被刺杀,皇帝亲自下令杀俘,他们还想对皇帝称赞一番呢,那里还会有人出来劝阻!

不过,对瓦剌继续进军,那些较为理智的将领却认为极为不妥。原因主要有下面这几个:

一是、军需有限,支撑不了长期作战。

二是、大军深入蒙古草原,瓦剌兵一旦化整为零,容易被拖垮。

三是、鞑靼人一旦出兵截断大军的粮道,则会把大军困死。

四是、如果完全地把瓦剌给灭了,那么草原上将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够继续牵制鞑靼人,这就相当于变相地为替鞑靼人统一蒙古扫清了障碍,不利于北疆的安宁。

虽然,这些将领不赞同继续用兵,但是他们也深深地知道,此时不能去触碰皇帝的霉头,因此也就选择了保持缄默。

然而,往往有些将领,说他们好战也好,或者为了军功也好,却极为赞同,叫嚣着要灭掉瓦剌,为皇太孙报仇。

其实,每次打了胜仗之后,都是会有一些骄兵悍将叫嚣着继续进攻的。这是战争中,最为常见的,更是一支具有血性的军队的必然表现。

然而,任何一种血性的行动都不能让它脱离理智的头脑的控制,否则将会遭受失败。

平时控制这些骄兵悍将的头脑便是保持理智的永乐皇帝,能够压制住这些骄兵悍将。

而现在的永乐皇帝,因为朱瞻基遭受刺杀而命在旦夕,已经失去了理智。谁想反对进军,就得首先面对皇帝的怒火,而且是毫无胜算的。

因此,此时明军这支军队的血性不仅翻了倍,而且是不受理智约束的,其失败也将是必然的。

总之,对瓦剌继续进军,是犯了兵家大忌的。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也就是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作决定的时候,不能草率。

而这种草率的行为,其表现之一便是其《孙子兵法·火攻篇》所指出来的“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也就是说,君主如果因为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如果因为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这是一种草率的战争行为,是不可取的。

而永乐皇帝决定对瓦剌继续进军,以及那些骄兵悍将的叫嚣与附和,便是这种草率的表现。

那么,是否采取战争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孙子在上述话语之后,便紧接着给出答案——“合于利而动,不和于而止”。

也就是说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就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著名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所著的《战争论》当中也曾写道: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

其实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政治动机就是指国家利益。

因此,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战略家都是以符合国家利益作为采取战争的前提条件的。

然而,国家利益是不能随意划定的,而在选择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特别是战争)的时候,必须也要慎之又慎。

这便是孙子反复提醒我们的“不可不察也”。

复仇是这些人的继续对瓦剌进军的逻辑起点(小前提)。

然而,采取战争手段的逻辑起点又必须是国家利益(大前提)。

因此,此时此刻的皇帝及支持进军的拥趸们,认为为皇太孙复仇便是国家利益(结论)。

然而,这是一种随意界定国家利益的表现,是“不察”的表现。

所以这么说,便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四点原因。

就在安远侯柳升在十分艰难地压制着自己,免得不合时宜地进言时,突然有内侍进来禀报道:“

启禀皇上,皇太孙醒了。”

永乐皇帝一听,便立马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急忙地往外走,并说道:

“快带朕去看看皇太孙!”

安远侯柳升不由地心里一叹,恐怕如今的整个军营当中,只有皇太孙才能劝阻皇帝继续进军了。

可是,如今皇太孙身受重伤,生死难料,自己又如何能够让皇太孙继续操心呢!

一想到这里,脸色便更为凝重,更是忧心忡忡。

不过,他还是跟在了永乐皇帝的身后,一起去探望皇太孙,并且想看看是否有机会向皇太孙透露皇帝将继续进军为他报仇的消息,以便争取让皇太孙劝说一下永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