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檄文矫诏

“……其主愚昧,逆人伦灭正统。天下百姓苦大梁久矣,其名不顺,得位不正,暴虐嗜杀,残忍无度,望天下有志之士…………”

在天心城的皇宫大殿之中,太监正颤颤悠悠的读着一份诏书。

而让大梁皇帝咬牙切齿的,也正是这份义军昭告天下的诏书。

“贼子。”

一声怒吼,所有的太监都跪倒在地,不敢面君。

“贼子胆敢欺我。”

大梁皇帝愤怒地拍打着桌案,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他能不气吗?自从义军出西蜀以来,不过十余日,连败湖广两路大军,一路高歌凯旋。

还在数日前发布了什么狗屁檄文矫诏,将他堂堂大梁的开国皇帝,比作那董卓、王莽之流。

荒谬,他乃国朝天子,国土万万里,原本欺压大宋的辽国,也在他的手中覆灭。

是他,让凶残的辽人诚服;是他,让草原的蒙古各部安心放牛养马;是他,让万国来朝,天下太平。

如此丰功伟绩,乃千古一帝。

凭什么,这些乱臣贼子敢来忤逆龙颜。

再发泄过愤怒之后,大梁皇帝也逐渐平静了下来。贼军从西蜀往南打下湖广,说明贼军下一步的目的,就是江南。

江南地区富庶,朝廷有近一半的税赋都是从江南地区收上来了。

要真让贼军打下江南,大梁朝难免一番伤筋动骨。

而从军报上来看,朝廷布置在江南地区的军队,怕是难以对抗这批贼军。

万一真的要让贼军打下江南,恐怕是要请天人出兵了。

“唉。”

大梁皇帝哀叹一声,这些逆臣贼子,那里知道天人出兵一次,国朝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抱着残缺的弱宋不忘。却不知有天人相助,大梁岂是那么容易亡的?

就在大梁皇帝正盘算着如何向天人总督请援的时候,宋义这边也正在向苏柄求情。

战场上倒是挺顺利的,一开始的湖广军因为近二十年的承平生涯,早已没有了多少战斗力,一个冲锋就被杀的丢盔弃甲。

就连苏柄支援的五千支AK都没有派上用场。

可以说,义军的底牌都还没有出,对面的湖广军就趴下了。

湖广一路的两支守军拉垮,超出了宋义的预料。而这一次宋义来找苏柄,就是为了求苏柄再多援助一批物资装备。

为什么?因为人多了,装备不够了。

短短半个月的工夫,义军就攻陷了湖广,其中望风而降的士兵占了多数。

湖广原本有两个军阀,一个左将军,一个右将军。可这两位将军压根不是义军的对手。手底下的士卒除了自己嫡系的亲卫队之外,没有一星半点的战斗力。

所以,三万义军,接收了五万俘虏。

这五万俘虏可是个难题,其中有一些还是能够派上战场的。为了妥善安置好这五万俘虏,宋义整整忙碌了三天。

要是把其中一部分收编进义军,就能缓解难题,可这样一来,武器装备就不够了。

“苏公子,我们不用那么好的火枪,只给一些刀剑盔甲也就足够了。”宋义诚恳的说道。

在宋义看来,苏柄都能弄出火枪来,再给一些刀剑盔甲应该没什么问题。

苏柄却摇摇头:“宋兄弟,并非苏某小气,而是你我约定的五千支枪和其他军备我都给了,现在只打下湖广,却要宋某再拿出一批军备,未免有些不合适吧。”

宋义哀求着苏柄:“苏公子,要是手上没有兵器,怎么让将士们在战场上杀敌。”

“若是义军攻克江南,直指天心城,苏某倒是愿意再送上一批军备,否则免谈。”

在苏柄这里没有讨到便宜,宋义只能空手而回。

“狄将军,苏公子那里行不通。”

狄青对这个结果不意外,自顾自的说道:“罢了,我原本就觉得行不通。”

宋义有些不甘心:“他能凭空变出那么多火枪来,再多给几百把又如何,依我看,这天人也不是什么好货。哪怕他长的跟我们一样。”

狄青冷笑了一声:“你才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人就是天人,他不过是利用我们,去对付其他天人罢了。”

宋义问道:“狄将军,那现在该如何?”

“一切照旧。”狄青说道:“你派人去盯紧了下面的作坊。十五天内,我要拿出一千套甲,一万支枪。”

狄青口中的枪可不是AK47,而是木头杆制作的长枪。

“必不负将军所托。”宋义领命而退,现在偌大的中军营帐,就剩下狄青一人。

狄青身披锁子亮银铠,龙盔遮面,在这营帐之内,安静的有些可怕。

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次或许就是义军的机会。有了苏柄的帮助,他们就能彻底击败大梁的军队。

至于东京府内的天人们,那就不是狄青要考虑的问题。

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率军打到天心城。

别看现在连破三城,一路大军尽败于狄青手下。但他很明白,自己的义军接下来,怕是要面对几场硬仗了。

不止是战场方面,就连后勤也让狄青头疼。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且这几年为了防止大梁军队,西蜀的栈道都被破坏的七七八八。

要是早知道自己有带兵出蜀的那一天,狄青说什么都不会同意破坏栈道的。

而且军队攻下了三座城,可连能担任知府的文官都没有一个,只能派军队中稍微读过几本书的人,赶鸭子上架。

其实,狄青一部说是义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跟土匪差不多。

这几年义军做的事,也不怎么光彩。

所以,没有文人愿意加入义军,这檄文矫诏还是狄青特意‘请’来的一位写的。

这些都是义军的弱点,他们想要从一路草莽蜕变成一个国家的正规军事力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惜,时不我待。狄青没有办法停下来,他也不愿意停下来。

如今这么宝贵的机会,要是错过了,有生之年怕是不能再来一次了。

思绪百转,狄青将自己的心神拉了回来,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玉佩。

狄青盯着玉佩发呆,最后喃喃自语了一句:“官家,臣一定会打回汴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