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仙》并不是我写的第一部小说,却是这个ID下的第一部作品。

今日上架,按例得有个感言,但我不愿将感言夹杂在正文中,看上去颇影响整体感。这时想起作品相关只字未写,就放到这里好了。

关于这本书,我想说的东西其实不多,简单归纳一下,一并牢骚完吧。

首先感觉它不符合当下主流口味,扑该也能接受。但开一本书就像生了个孩子,总是耗了心血,要半途丢下也是不忍,所以在这先拍拍胸脯:“一定写完,不做阴阳人。”

其次关于设定问题,历年来也读过一些优秀网文,发觉其中必有游戏一般的升级过程,主角一步步或者一次性崛起,会带给读者莫大的爽点。而这种升级在本书里表现的并不明显,个人觉得仙侠类不必如玄幻一般“斗师大斗师斗尊斗帝”划分的那么严谨。关于仙侠,百度给了很明确的说明:

“仙侠文学的由来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话、志怪小说。”是武侠的源头之一。仙学作品渐渐融合武学,之后融合道学,而成仙侠文学初形。在民国时由报刊、杂志带动兴起,到了当代由文娱IP产业链带动兴起,逐渐盛于新派武侠。早在民国之前,武侠更具实,而还珠楼主引入虚后,后来作者则受之启迪,半虚半实化,从而进入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但是神话、志怪色彩这一关键性“仙”元素未曾融入进一步探索,致使仙侠进入停歇期。尽管武侠文化到后期,如萧逸的《剑侠传奇》,墨阳子的《仙凡劫》,黄易的《破碎虚空》等,风格也是越来越向仙侠靠拢,这是一种尝试性的创作,不过当时没有受到其他武侠作者重视,以致仙与侠一直脱离。侠的作品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民或者为国之,而仙的作品思想一直模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从而仙与侠的融合难度大大更加,许多研究者(学着、读者、作者等)都探讨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但却未能解决。”

而我对仙侠的理解只有两字:“飘逸。”

如果一定要给本书一个等级,那只能简要概括成四类:“凡人、会武功的凡人、仙家(魔头)、比较牛X的仙家(魔头)。”足矣。

最后是创作动机,虽然没人想看,还是说一两句:“但凡写故事的人,总有一两个好故事。人在故事外,心在故事中。”敲打键盘的人,既是故事的创造者,也是故事的搬运工。

文末向所有写故事、看故事、演故事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