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孟主编
孙哲送走了王二先生,回到办公室之后问张伟道:“你认识这位王作家?”
张伟说道:“第一次见面,只是刚才和他聊了聊,又看了他的小说,觉得写的挺不错的,人也挺有趣的。”
孙哲用资深杂志编辑的口吻说道:“恩,《地久天长》这部小说还是有一些思想内涵的,他也是一个新人作家,文笔和你当初一样,十分稚嫩,尤其是剧情上面小红最后突然得病死亡的情节安排得有些突兀,小说字里行间对自由的追求也有些过分,还涉及到三人行这样的故事,我交上去估计也很难过得了主编那里,不过应该还是有杂志愿意发表的。”
孙哲边说话,边给张伟又续了一杯茶水。
孙哲在办公桌后面坐下,问道:“你最近又有什么新作么?”
张伟回答道:“最近正在准备一部中篇小说,刚起了个头儿,年前年后这段时间事情比较多,也没法静下心来搞创作,估计得等到年中的时候才能写完。”
孙哲说道:“你这创作速度可挺快的,我们杂志才发行了三期,每一期都有你的大作,而且写的都还不错,在读者中反响还都挺好的。”
张伟推说道:“有的时候灵感来了,写起来确实是挺快的,而且我这写的很多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在筹划的这部也是。”
孙哲说道:“那倒是,艺术离不开生活嘛,能透露下你的新作写的是什么题材么?也是有关边境战争的么?”
张伟也没隐瞒,回答道:“不是这个题材,但是也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是我的一位战友得事迹,前段时间他在退伍回家的路上见义勇为牺牲了。”
于是接下来张伟就把史亮的事情说了一遍。
孙哲听了史亮的事迹也是很感动,他说道:“恩,这两年社会治安有些混乱,连帝都城里这种拦路抢劫的事情都时有发生,不过危难关头还得是你们军人能够挺身而出啊,史亮同志这样的事迹是应该大力宣扬,邪不压正嘛,司机和其他乘客的冷漠态度也应该被批判,你写完可一定要拿来我们杂志发表啊。”
张伟回应道:“一定一定,我这文笔还很拙劣,到时还要请您帮忙修改。要不是孙编辑您帮忙,我的几篇小说也不能够顺利发表,我今天过来就是想要表达下我的心意,请您还有杂志社的编辑们晚上吃顿饭,希望可以赏脸。”
孙哲说道:“你这太客气了,这都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还得感谢你把这么优秀的作品交给我们杂志发表呢,我们杂志也因此销量大涨啊。”
张伟说道:“不客气,不客气,您一定要成全我,地方你们挑。”
孙哲说道:“那好吧,走,你第一次来我们这儿,我带你去认识下我们杂志社的同志们。”
说完话孙哲便带着张伟去其他编辑和主编的办公室分别逛了一圈,张伟挨个发出邀请,大家都爽快的答应了。
这年头文学编辑的工作都还挺清苦的,每天就是两点一线来回叨登,和社会上面渐渐兴起的吃吃喝喝的风气有些绝缘。现在杂志社还不时兴花钱买版面和给附庸风雅的官员们发表诗歌那些烂事儿,平时编辑们也没那么多应酬。
其实后世在某点工作的小编们也都一样,生活单调而无趣,每天只能埋头书海,发掘优秀的网文作品,为华国的文学事业呕心沥血。
这次是作者来请吃饭,编辑们就没那么多的顾忌了,毕竟我们是你的伯乐么,吃你一顿也是应该。
最后张伟和孙哲来到了两位主编的办公室,秦照阳主编不在,只有孟韦哉在里面审阅稿件。孙哲给二人相互做了介绍之后,张伟直接说出了前来的目的,孟主编也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孟主编便拉着张伟闲聊起来,孟主编问道:“听小孙说你也是军人,还参加了边境的战争负过伤。”
张伟说道:“是啊,《花环》还有《攻占谅山》里面讲述的很多战斗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这时,孙哲在旁边插话道:“我们孟主编以前也是军人,14岁就加入了革命队伍,离开家乡,开始军人生涯,后来还参加过朝鲜战争,负过伤呢。”
张伟听了也肃然起敬,同为军人的身份拉近了二人的关系。
这位孟主编的生平也算是个传奇,他14岁参军,还没有成年时就已经是久战沙场的老兵了,在朝鲜战争中负伤后,年仅二十岁的他被鉴定为三等乙级伤残,作为荣誉军人回到家乡晋省。别人可能二十岁才刚刚参军,他却已经带着一身的军功载誉而归了。
回到家乡后,孟韦哉决心上大学提高文化,以后可以成为记者再上战场。于是他在离高考还只有25天的时候向朋友借来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文科教材,不分昼夜苦读,最后在高考中成绩优异,被南开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晋省当年仅有的两名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之一。而在参军前他只有小学水平,他的文化知识大多数都是参军后在部队里面学习的。
由于有战争经历,孟韦哉的大多数小说也都是军旅题材的。
张伟问道:“不知孟主编以前是哪支部队的?”
孟韦哉略微感慨的说道:“我当时是志愿军60军180师的政治部秘书,后来在夏季反击战时,遇到敌机轰炸,负伤就回国了。”
听到这个番号,张伟一愣,这在华国军界可是一个高度敏感的番号,很多指挥员对他都是讳莫如深。
张伟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张伟突然想到去年年底看到的一篇小说,说道:“我记得去年下半年,有杂志上面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战俘》,是您写的吧?”
孟韦哉说道:“是啊,那段历史虽然不那么光彩,但是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不该被批判,被迫害,他们也是英雄啊。”
去年孟韦哉创作的短篇小说《战俘》,第一次提到了朝鲜战争中我军战俘回国后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命运悲惨的敏感问题,引起了舆论的轰动,刊登《战俘》的杂志被各省市的读者购买一空,其轰动程度不下于《花环》。
张伟知道这种话题在军界很敏感,但是好在知错能改,在这场边境战争中有着同样遭遇的我军士兵回国后就没有受到太多的责难。
张伟说道:“是啊,士兵们是无辜的,他们都是英雄,看了您创作的小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也是十分钦佩。”
孟韦哉继续说道:“我这都是老古董了,不像你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花环》这么深刻的作品来,不容易啊。只是你后面创作的两部小说,思想性有些不足啊。”
张伟谦逊地说道:“我还是个文坛新手,还要多向您学习,后面两部小说我都是按照剧本的格式来写的,最初的打算也是要拍摄成电影,因此在故事情节上面有些追求画面感,没有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孟韦哉说道:“哦,你这两部小说倒是真的很适合改编成电影,那个徐森的形象一定会让观众们印象深刻,现在将好的文学作品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听说《花环》也在拍摄电影?”
张伟说道:“还没开拍,还在做准备工作,确定的导演现在比较忙,估计要到下半年才能开始拍摄工作。”
孟韦哉说道:“不用着急,慢工出细活,应该精益求精,将《花环》这部小说拍好,也希望你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啊。”
张伟笑着说道:“一定努力,不辜负前辈的期望,前辈也算是军旅作家,有些方面还要多向前辈请教。”
孟韦哉摆摆手说道:“请教不敢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旁人顶多是帮忙润色一下,这也是我们编辑该做的工作。”
两人共同话题很多,一直聊到杂志社快下班的时候,他们才和其他编辑一起出去饭店吃饭。张伟刚才在孙哲的办公室里面的时候,已经让他帮忙介绍并预定好了饭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