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要写诗了

网络上

“李云实在是太牛了,出现至今只有两首歌曲,而且一首比一首经典。”

“是啊是啊,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李云的粉丝了。”

“音乐大师吧,他的年龄才多大呀,我也是在这个年龄的时候,都还不知道在干什么?”

“真希望能听到李云大师的歌!”

“哼哼,李云的新歌要在高三毕业之后才会出来呢,我们暂时就不要进去打扰他了,大家快来看我这首诗怎么样。”

‘因幕起,因灯亮,因众人的鼓掌,才发现,我的歌,竟然是,这一剧中的辉煌!’怎么样?有没有被惊艳到?”

“哇塞楼上,这首诗你从哪里来的!”

“这里就不知道吧,这首诗是我刚刚从一凡先生本微博上面看到的。”

“一凡先生,难不成是鬼吹灯的作者一凡先生吗?”

“对对,就是这个一凡先生,你们原来也看鬼吹灯啊!”

“鬼吹灯那么好看,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是鬼吹灯的书迷了,说真的,我只知道一凡先生会写小说,但从来不知道他会写诗?”

“从这首诗的意思上面来看,明显是为《明天会更好》写的,难不成一凡先生也听过这首歌吗?”

“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曲这么出名,一凡先生听过也不稀奇呀!”

“我觉得应该是有感而发吧。要不我们赶紧去围观一下一凡先生的微博吧。”

“走,走,同去,同去!”

“一起,一起!”

……

李云这时候才惊讶的发现,自己以一凡先生的名义写下的那首诗,没过多久的时间,居然有了这么多的回复。

“哈哈,一凡先生简直写的太好了,我觉得就应该是这样。”

“不知道一凡先生会不会写古诗,我特别喜欢古诗!”

“对!对!对一凡先生,你这么有才华,要不写两首古诗给我们看看。”

李云有些哭笑不得,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随手写的一首诗,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他只是想用这一首诗来致敬这首歌曲的原作者而已。

不过说到这个世界的古诗词,李云还是有所了解的。

这个世界的古诗词和前世的发展,大概是一致的。

依然是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战国时期的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然后是汉代的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多用五言形式写成。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在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到了两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诗歌进一步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诗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而“声律说”的盛行,则表示诗歌创作开始注意音调和谐。这也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到了唐朝,诗歌终于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繁星,唐诗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再然后,宋词、元曲、明清诗歌在华国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直到清末以后,华国的诗歌发展才与前世截然不同。

不过,诗歌发展史虽然相同,但其作品数量和诗人却有着较大的不用。

比如这个世界的《诗经》里面收录的诗歌只有150多首,并不是前世的305首。

在解释楚辞的代表《离骚》,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出现。

也没有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乐府诗集。

就算是在唐朝时最为鼎盛的时候,也没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等,这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唐诗,自然也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

到现在为止,华夏人就喜欢古诗词,对现代的诗歌,基本上不感兴趣,华夏著名的诗人也是写古诗为主,例如现在诗坛很是活跃的著名诗人羽白,就是如此。

华夏人民更喜欢古诗,倒也让李云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他其实也更喜欢古诗,尤其是喜欢,之前的唐诗三百首。

“若真的写诗的话,李云自然会写!”毕竟他的脑海中有很多,优秀的古诗,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没有的。

没多长时间。当李云再看微博的时候,吓了一跳。

那些留言已经开始刷屏了。都是让他再写一首古诗的。

“再来一首古诗!”

“我们要看古诗!”

“再写一首!”

“……”

上百条的回复全部都是要求他再写一首古诗来着,李云简直就是哭笑不得,看来他今天要是不写一首诗出来的话,是不行了。

想到这里,李云飞快的更新了一条微博:“既然大家这么想让我写一首古诗,那么我就勉为其难的写一首吧。”

网友们先是一愣,他们虽然开玩笑的想要李云写一首诗,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一凡先生真的会写一首诗。

毕竟一百先生虽然是有才华,但他那是写小说的,写小说和写诗,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不过既然人家都答应要行了,他们也不能闲着不是。

“对对对,现在就写。我们要看。”

“我们等着,李凡先生赶紧写”

“等着+1。”

“等着+3。”

“等着+……”

“……”

李云继续更新一凡先生的微博:“既然大家这么热情,我就来一首咏雪,请大家多多指教。”

“哈哈哈哈,我就喜欢雪。”

“是在南方的的,今年还没有见过雪呢。”

李云看着下面的留言,嘿嘿一笑,果然大家都很热情。

他更新了第一句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

所有人目瞪口呆

李云继续写道:“五六七八九十片。”

“哈哈,一凡先生,我求你认真一点好不好?这是什么事啊?”

......

李云继续更新微博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了先收后放的手法,把雪花和白茫茫的芦花融为一体的美景描画得十分动人。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

所有人闭嘴了,李云继续更新微博。

咏雪

李云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

这首咏雪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